陈绪保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暴雨过后,太和镇扶贫办主任徐帅陪同我来到了农科村。这个湖区的小小行政村,给我一种盆景的感觉。4个村民小组紧凑而规整地布局在棋盘之上,刷黑的大路纵横交错;小组之间,两两隔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相望;一排排民居前面鲜花与草地相映成趣,果树与太阳能路灯相互守望;果园蔬菜基地,圆鼓鼓的西瓜就像调皮的孩子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沉甸甸的香梨压弯了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好一派宁静和谐、瓜果飘香的动人景象……去一组的路上,前面有几个妇女在草地上扯杂草,我们过去与她们搭讪。
“请问你们都是一组的村民吗?”
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抬起头,说:“我是二组的。我们是村里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几场雨下来,草地上的杂草都长起来了,村里安排我们扯杂草。”
“你们扯杂草有报酬吗?”
“有。80元一天。”话语里流露出一种满足感激的甜味。
徐主任告诉我,她们的劳动报酬从村里的公积金里支出。公积金来自村里基地收入的提留。
如果不是耳闻目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个昔日的“三慌村”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农科村地处南洼。高河,自南向北,流经农科村,注入梁子湖。汛期,河堤溃口,或是溢出,南洼就是水乡泽国,典型的水袋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原太和人民公社,响应上级号召,利用冬闲时间,组织劳力,围湖造田,整治高河,从此,水袋子变良田。农业学大寨时,公社从曹英村几个湾子分流一部分村民搬到现址,新建一个移民村,名农科村。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后,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逐渐搬到镇里居住,留下的是“993861250部队”。“99”,指老人,“38”指妇女,“61”指儿童,“250”即傻子。这个流行在村里的说法其实并不全面。准确地说,留下来的就是老弱病残。这种现象导致只有1180人的农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8户,208人,是太和镇三个省级贫困村之一。扶贫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鄂州职业大学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人称“三慌村”的农科村,打响了一场扶贫攻坚战。2017年,农科村整体脱贫,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凤凰涅槃之后的农科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跃而成为“三园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一
如果不是历史的机缘,就职于鄂州职业大学的肖伟,其人生轨迹不可能与农科村有交集,并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学校扶贫工作队队长,鄂州市第三批第一书记,肖伟,于2016年3月来到农科村。空心化的村落,破败的房子,杂草与留守的老弱病残争夺村庄的主人。路边,杂草中垃圾就像潜伏的蛇虫,窥视行人,叫人担心冷不丁会受到攻击。放眼田园,曾经的良田,人们熟悉的农作物已是点缀。村民们说:看在眼里脏得慌,晚上走路瘆得慌,守在危房怕得慌。是戏言,也是实情。
肖伟不缺乏工作的激情,然而,身临其境之后,有那么短短一阵时间,他的心巴凉巴凉的。如此现状,不亚于百废待兴。他在心里暗暗问自己:路在何方?接任工作队队长,当过兵的肖伟曾发誓:摘不下农科村贫困帽,他就决不返城入校。扶贫没有平坦的路可走,你可以忧虑,但不能有一丝徘徊犹豫的情绪。军人的作风告诉他,不能打退堂鼓。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稳打稳扎,决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再说,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何其可歌可泣!自己能见证并亲身参与这一伟业,何其光荣!想起这些,一种使命感,担当感油然而生。为了理出工作思路,他与村支部书记胡秋林彻夜促膝谈心。
今年58岁的胡秋林,1909年开始就担任村支部书记。面对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少个慢慢长夜,这个风里雨里摸爬滚打的汉子,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农科村脱贫的路怎么走?终日劳作在湖田里,很多人因为湖田的泥脚深,水冷浸,染上风湿等各种疾病。当年五大三粗的汉子,家里的顶梁柱,如今,不是佝背驼腰,就是疾病缠身不能下地干活。童子团,娘子军,伤病员,靠他们去改变深度贫困的局面吗?2013年,鄂州职业大学扶贫工作队进驻农科村,迷茫中的胡书记看到了希望。然而积重难返,短时间内想要拔穷根,谈何容易。扶贫工作队最初的工作重点是经济救助。这种不能造血的扶贫方式,解决得了一时的困难,解决不了长期的需要。每每谈到这些,胡书记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拉着肖书记的手说:“肖书记,我们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我们必须学会造血。”两个心朝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当家人,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肖书记,我是你的马前卒,你就甩开膀子干吧。”没有什么比信任更为金贵,两个书记如两匹并行的骏马拉着农科村这辆破旧的马车开始奔跑。
二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肖伟在心中默念:这三把火,烧得好,农科村就会兴旺起来;烧得不好,扶贫就会流于形式。在哪个突破口上烧?怎么烧?村情民意必须摸清摸透才能下手。
白天走访村民,查看荒芜田地,晚上召集党员群众开会,几天下来,农科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渐渐在心中清晰起来。他的思路是第一把火烧出村级集体经济。第二把火是以村级基地为龙头带动产业复兴,带动贫困户脱贫。第三把火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旅游观光示范村。菜单出来了,菜是不是色香味俱全,要看厨师团队的本领。肖伟自然是厨师团队的领头雁。
农科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是负增长。为了培殖村级集体经济,肖伟的第一把火就选在540千伏光伏发电站。这是一个联村扶贫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太和镇9个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由于站址选在农科村,需流转土地20亩,村民想不通,阻力很大。为了破解难题,肖伟召集村两委班子召开群众代表会议。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流转金,村里会雁过拔毛。”“这是让群众拿自己的土地为村里还债,我们不干!”“拿走了我们的土地,我们吃什么”“就是荒着也是自家的,不能让村里拿走”……摸清了群众反对的症结后,肖伟当众拍着胸脯承诺:“我以我的人格和工作保证,流转金,村里不截留一分半文。收入,一部分给大家分红,一部分全部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如有违纪行为,你们就去纪委,去组织部告发我,也可以给鄂州职业大学领导写检举信。”铮铮有声的话语,打消不了代表们心中的疑虑。为了项目顺利开工,散会后,肖伟带着胡秋林连夜走访几个意见最大的村民。来到村民胡国恒家的时候,已经12点多钟了,老人打开大门,搬凳子,让座,倒茶,递烟。肖伟单刀直入,“老人家不同意流转土地,是有什么顾虑吗?”“不瞒书记说,我是快入土的人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没有了土地,我的儿子孙子喝西北风去?”打开了话匣子,老人就一发而不可收,“共产党的政策好啊,我这个贫困户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吃低保,得救助,样样暖人心。可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啊。”“肖书记说:“您老人家的担心是多余的,流转的土地,承包权还是你们的,这个不会变。我们之所以要流转,就是要把荒田荒地集中起来干大事,让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让你们分红获利。”老人将信将疑,肖书记从国家形势到全国扶贫脱贫的典型案例,一一娓娓道来,老人逐渐冰消雪融。临别,肖书记爽朗地说:“老人家,您家的土地如果真的飞了,您就去我家吃住。”夜空里回荡老人的声音“肖书记说话算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全部的锁打开了,事情也就顺利地解决了。
发电站于2016年建成,2017年并网运营,2018年为农科村带来5万元的利润,农科村的干群第一次有了跳起来摘桃子的收获感。
肖伟的第二把火,必须依靠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必须依靠学校教职工的倾力相助。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他把目光锁定在花园、菜园、果园基地的建设上。鄂州职业大学的扶贫优势是学生一日三餐,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了让农科村起步就看到希望,肖伟向领导汇报,决定建果蔬定向销售基地。学校领导批准了他的计划,并叮嘱他抓紧时间落实。因为第一次尝到甜头,农科村村民第二次没有悬念地流转土地60亩,顺利建起樱桃香梨采摘基地和蔬菜园,吸纳10余户贫困户务工。贫困户年务工工资2万多元。蔬菜是短平快项目,当年投产,当年受益。肖伟为村民带来的“订单农业“,让农科村的菜蔬走进了大学的食堂。同时,通过举办“春节集市”活动为单位职工和贫困户群众之间搭建平台,农科村的绿色农产品不愁销路。仅2019年春节,鄂州职业大学教职工就购买了农科村4万余斤特色农产品。荒芜的土地又现活力,村级经济也壮大了,村民,特别是那些贫困户,口袋里多了一份土地流转金收入,还有分红,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去年夏天,正值西瓜上市季节。摘瓜,装车,果蔬园一片忙碌。胡云清深有感触地对肖伟说:“做梦都没想到在家门口上班务工,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工资钱。这都是肖书记你的功劳,我们要谢谢你。”61岁的胡云清,妻子患病常年吃药,他自己也患有风湿病,有两年时间不能下地干活,生活困难。他有一手种西瓜的绝活,村里聘请他当技术指导员,月工资2400元。抱着圆鼓鼓的西瓜,村支部书记胡秋林说:“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关键是靠产业支撑。”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产业发展让农科村脱贫的道路越走越宽。
又是西瓜上市季节,我们来到胡云清家。他家的堂屋里堆满了西瓜,落座后,我们的采访直奔主题。他告诉我们,他的病是长期在湖田耕作落下的根。自从搬到农科来,家里就一直不顺利,先是父亲眼睛失明,他是老大必须挑起家庭重担。没日没夜的辛辛苦苦到头来自己又落下风湿病根。后来妻子也病了,治治拖拖,像霜打的茄子一直没有精神头。这个家,从此与贫困结缘。提起这些,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眼里闪烁着泪光。他激动地说:“要感谢共产党啊。共产党的扶贫政策让我们一家脱贫了。今年,除了给村里当技术员,我自己也种了5亩地的西瓜,你们来之前,我正准备运西瓜去销售点呢。”说完,他站起身要去剖开一个西瓜,让我们尝尝鲜,我们婉言谢辞。
美丽乡村建设,给农科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机遇。马要鞍装,人要衣装。肖伟的第三把火就是抓住契机,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做文章。为了绿化美化农科村,学校建筑系送来了规划设计图,学校领导在经济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雪中送炭,划拨专项资金135万元。现代化的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拔地而起;柏油路贯通全村;路灯全线覆盖;自来水全入户;污水管网全村相通;标准化卫生室落户农科;喷泉与歌声一起飞扬;全村绿化率达96﹪……一件件,一桩桩,装点得农科村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园。
三
菜园、果园、花园是农科村的新名片。昔日的“三慌”,今天的“三园”,倾注了肖伟和他的工作队队员们的心血,也离不开包括鄂州职业大学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去农科村采访的时候,服务中心左前方的音乐喷泉吸引了我。围假山一圈的喷泉,白色的水柱随着《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一起一伏,煞是好看。大有水雾与音乐蜂飞蝶舞,行人共鲜花喜形于色的韵味。
来到农科村六年的肖伟,本可以于2017年,农科村脱贫之后,功成身退。但他扶贫情未了,坚持留下来,继续巩固扶贫成果。他的妻子嗔怪地说:“你都成了农科人了。”肖伟带着歉意对妻子说:“几年来,家里靠你操持,辛苦你了。我谢谢你。你知道,我们也是农民出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如今农科村是整体脱贫了,但要防止贫困反弹,不然,我们的工作白费了。”“我并不是埋怨你,只是你要注意身体。”是的,几年来,妻子生产的时候,没在身边,妻子没有埋怨过他;儿子上学,风里雨里接送不见丈夫身影,妻子没有埋怨过他;照顾老人,忙里忙外一把手,妻子也没有埋怨他……干上了扶贫这个工作,你就要全身心投入,就要付出,妻子是深明大义的,肖伟为有这样的妻子感到骄傲。他要带领农科村干群,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致富的路上奔跑。看到我对喷泉如此兴味不减,他告诉我,“白天看不到灯光效果,晚上来,更美。”他打开手机,抖音里,正是农科村喷泉在彩光里伴随音乐起舞的画面。据他说,这个抖音视频火了,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肖伟不无自豪地说:“农科村成网红了。”
告别农科村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年轻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在村里的文化长廊流连。文化长廊的一边建有乡愁纪念馆——石磨的记忆。我兴犹未尽,追过去采访。“请问你是农科村的吗?”年轻妇女回答:“是。”“你对村子的感觉如何?”“美啊。要不然,我能从镇里搬回到村里居住!”她的回答不由得让我再一次回望这个宁静美丽的小小行政村。乡愁纪念馆里的那些石磨,磨出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是村子的希望与未开。相信不久的将来,农科村会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颗亮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