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按照省作协关于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荆楚作家走乡村”采风创作活动的通知要求,鄂州市作协迅速行动,于6月中旬安排5名作家深入扶贫一线,深入采访创作,用时一个半月时间,完成全部创作任务,现将采访创作的作品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莲花香满扶贫地
——记湖北省鄂州市审计局驻村“第一书记”张爱莲
李鹏
“解群众之难,是我的第一职责”
看似柔弱的张爱莲被鄂州市审计局党组选中,下派到村任“第一书记”时,她内心忐忑不安。能不能当好这个“第一书记”,该做些什么工作,她心里一点底气也没有。那一年,儿子读五年级,是升初中的关键时期。丈夫平时工作,也是早出晚归。如果没有公公婆婆的支持,这个“第一书记”是很难成行的。
杨王村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西南部,典型的丘陵地带,山多田少。村部建在一个比较偏僻的荒山地头,周围没有人家。一座二层砖瓦建筑,已十分破旧,墙壁四周到处都是被雨水浸湿的痕迹。室内几张破旧的办公桌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第一次来到这座孤岛似的村部时,张爱莲心里直打颤鼓,这就是今后我要工作的地方?
村支部书记杨海军看到来的是一位女同志,眉头一皱,眼神中透出几分不信任的神色。简单的寒喧几句,就去忙他的去了。这场面略显几分尴尬,这是她没有预料到的。村支部委员李国秀看在眼里,忙上前打圆场。这是2015年2月17日,这一天成为她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想要开展工作,绝非她想象的那么容易。村干部的不信任,村民的观望,像块大石头压在她心头。她左思右想,只有从最难的事情做起,才能赢得村干部的信任,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作为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她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激情。为了尽快融入杨王村,进入新的工作状态,她放下思想包袱,扑下身子,一方面与村“两委”成员交心谈心、了解村情、融洽关系;另一方面她坚持吃住在村,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拉家常,听取老党员建议,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分析制约发展的原因,理清了工作思路。
杨王村多年来受“夜行难、出门难、浇地难”困扰,张爱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在与村“两委”班子碰头会上,把“三大难”问题列入了帮扶规划和工作计划,决心以此为突破口,攻坚克难,想方设法改变村里的落后状况。
计划定下来后,张爱莲首先从解决“出门难”着手。她多次到市交通局咨询有关政策,请公路部门到村测量路基情况,编制村路规划,争取交通部门的扶持资金。完成全部建路资金得30多万元,可交通补贴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其他的钱从哪里来?特别是作为一个女同志,又是第一次到基层挂职,考验她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张爱莲二话没说,跑市里、区里,找相关部门,一次不行跑二次,二次不成跑三次,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凑齐了建路资金。当然,这少不了鄂州市审计局的大力支持。到2015年底,2条玉带似的主干村道终于通车了,贯串了村组,方便了村民出行,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彻底改变了模样。
“过去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再看看现在,几条水泥路,四通八达,都修到屋门口,做么事都方便了。张书记真是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人啊!”村民杨前进手舞足蹈地说,孩子般兴奋的眼神飞到了白雉山顶。
第一件事办得很漂亮,张爱莲松了口气。这可不是松劲的时候,雷厉风行的性格,迫使她将第二件事列入了办事日程。
行路难,行夜路更难。村里的水泥路通了,但还没有路灯,群众“夜行难”就摆了在面前:有年纪大的村民因走夜路,不小心掉到田埂下摔断了腿;有骑车的村民因雨天看不清路面,连人带车掉进河港摔成骨折;就连从镇上开会晚归的村干部李国秀也跌过跟头……没有路灯,让早出晚归打工的村民叫苦不迭。
看到村民的惨状,张爱莲的心揪了起来,决心要让光明照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