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泽
应王岳川教授的邀请,今天很高兴来到北大跟大家一起交流书法创作,共商书法事业的发展,同时向大家汇报荆楚书道。
荆楚书道是湖北当今书坛的一个口号、一面旗帜。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没有谁提过荆楚书道这个概念。我们现在提出“荆楚书道”,在理论上还只是一个大课题的开篇,有待大家一起来深入研究。
要想把荆楚书道讲清楚,首先要从概念谈起:什么是“道”?什么是“书道”?什么是 “荆楚书道”?以及“荆楚书道”和“荆楚文化”有什么关系?
去年湖北举办纪念明代大兴武当六百年活动,我为武当山创作并书写了一幅作品::“武当道,道通天地非常道,德养乾坤浩,爱铸古今骄,楚韵宏图耀”。我谈到了“道”。《易经》里面讲:“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里面也讲:“道法自然。”道,就是万物的本源,是规律性的东西。后来,老庄美学思想中关于“自然之道”的论述也就成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的美学资源。最早将道和书法艺术一起来讨论的是秦朝的李斯,他说:“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说:“自唐氏有为古文之学,上者好言道,其次则言法。”这是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谈论书道。他还总结说:“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所以说,书道就是书法创作的文化之道、艺术之道和学养之道。如果说得更具体,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或一个创作群体从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发展趋势到艺术追求、创作风格以及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等的系统概括。
我们讲荆楚书道,必然要和荆楚文化相联系。荆楚是一个流变中的地域概念。大体而言,荆楚文化是指古代楚人或者说荆楚部落所肇始,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等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多元、瑰丽多姿的南方文化。荆楚文化融汇东西南北,博大精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信巫鬼,重淫祀。荆楚民间鬼神之道倡炽,巫觋之风盛行。这些在祭神歌舞、神话传说、诗歌、书法与绘画中都有表现。第二是浪漫瑰丽,自由奔放。这一点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就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诗歌意象纷呈。他上问天下问地,思想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第三就是超越常规,追求卓越。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武汉人常说的一句话叫“不服周”, “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楚人不服当时正统的周朝的气,不愿意臣服。可以这么说,荆楚书道是受楚文化氛围的影响,或在其中孕育而成,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书法美学思想。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荆楚书道则囊括了荆楚大地的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书法思想和书法文化的建设。
我先简单说说荆楚书道的总体特征,然后再来分析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作品。荆楚书道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二是天真浪漫,瑰丽狂逸。三是取法多元,兼收并蓄。四是敢于创新,喜变善变。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书法流派,荆楚书道和中国其他地域性书法流派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吴门书道整体上表现出精致、典雅的风格。代表人物祝允明(枝山)、文徵明。“吴门书道”的书家们大多诗文书画皆擅,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在审美观念上,他们崇尚优雅平淡、高逸疏朗的文人趣味,少有狂怪之风;而在书法观念上,他们较注重传统,又不拘于古法,追求个性自由,敢于破格创新;在书法风格上,他们完全摈弃了明初台阁体的束缚,追求洒脱的个性。强调表现书法的天籁之美,追求畅神适意的文人意趣。
“中原书风”是对河南地区书风的整体概括,风格雄强峻健、大气磅礴。河南安阳是中国甲骨文的故乡。东汉时期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有“八分圣手”的美誉。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首创了楷书,后人称之为“楷书之祖”。北魏郑道昭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唐朝禇遂良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中原书风从形式上看,粗犷豪放,不拘小节;从内涵上看,质朴、讲究力度与气势;从审美追求上看,崇尚气势、追求雄浑厚重的美学风格,以质朴率真为主。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荆楚大地处中国中部,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长江和汉水交汇的地方,这个地方包容性强,八面来风,兼收并蓄。所以,荆楚书道里也吸纳了其他书风的审美、文化元素。地域个性与共性要辩证地来看。
荆楚书道的这个理论框架是我个人的体会,属于一家之言。下面,我们把话题转向荆楚书道的历史,来一个寻根之旅、溯源之旅。
典雅秀丽话楚简
我们首先讲楚简,这是荆楚书道的根和源。2000年,我接到一个书法家的来信,说郭店楚简已经出土了将近20多年,遗址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石碑被放牛的用来拴牛了。他建议我给人大提议案,希望能在沙洋建立一个楚简艺术的博物馆。我当即联名30位人大代表提了一个议案,人大非常重视,责成沙洋迅速拿出了方案。为什么竹简这么重要呢?1993年于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是保存得最好的一批竹简,一共有13000多个字,这是当年考古界的大事。首先,从书法角度看,楚简作为简书墨迹,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自成一体的南方书写体系,也就是荆楚书道之根。第二,它上承殷商,下启秦汉。李斯统一文字的时候,其中一个来源就是楚文字。第三,楚简作为东方六国墨迹的典型代表,以其轻松、自由、浪漫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楚人疏离正统的审美诉求,对所谓正统的宗周书法带来了冲击。
我认为楚简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体态扁式,基本上是扁的,呈扁平状;第二是首粗尾细,开头比较粗,尾巴比较细;第三是圆转流畅;第四是自由奔放,线条的走势呈更大的自由,而且造型很奔放。这也可以回应我刚才讲的荆楚书道的特点,它也是对楚简的文字形态、书法造型某些特征的概括。楚简出土以后,我们马上组织了人员进行研究。2011年,湖北省书协、湖北书法院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楚简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和作品集。湖北的杨斌庆先生专攻楚简,荆门有几位书家对楚简有深入研究,还在全国举办过展览。我也尝试用楚简的笔意写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楚简是荆楚书道的重要发端,我们珍视这个根,重视这个源,还会开展更多的研究。
千古绝版苏东坡
苏东坡是旷世奇才,在词方面同辛弃疾开创了豪放派;在散文方面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方面一共创作4000首诗,其中不乏精品;在赋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在书法上创造了“苏体”。如果把东坡先生放在“十大全能”的中国文化名人当中来比较的话,他绝对是前三甲。苏东坡说他一生到过三个地方最难忘,一个是黄州,一个是惠州,一个是儋州。黄州就是我们湖北的黄冈。余秋雨说了一句话很绝妙:是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余秋雨的话充满了辩证法,没有黄州这个荆楚文化宝地的熏陶,就产生不了《寒食帖》,产生不了前后《赤壁赋》,也产生不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今,黄冈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对苏东坡这个文化品牌的树立和彰显,专门批了5公里的水域修了遗爱公园。这个公园就是由苏东坡的《遗爱亭记》而来。当年,苏东坡从京城被贬到黄州做闲官。当地有个姓徐的太守,为人民做了好事,他离任后老百姓修了个亭子纪念他,苏东坡写了《遗爱亭记》赞美他。我们用遗爱公园来纪念苏东坡,这也是苏东坡留给黄冈人民的爱。公园里建立了遗爱碑林,黄冈也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
看苏东坡的书法,扑面而来的是学养气,他的文人字端庄稳健,被称为“苏体”。那么,苏东坡在黄冈有些什么作品呢?
过梅花岭时,他写了《梅花诗帖》:“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通过写景表达心情。被贬之后,苏东坡的心境是悲愤、悲凉的。大家看这幅作品,开始是很理性的,到两行之后便如脱缰烈马,从小草书到大草到狂草,笔墨酣畅,气势淋漓,一泻千里。
再说被称为天下第三帖的《寒食帖》。苏东坡到黄冈后,精神上郁郁寡欢,经济上穷困潦倒,《寒食帖》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看这幅作品,感情变化非常鲜明,通篇凌厉激荡,气韵流畅,用笔多变,有的是中锋,有的是侧锋,有的大字比小字大五至六倍,疏密有致,参差错落,不拘一格。从中可以看出浪漫主义的风格。苏东坡的诗文、书法都是随着他的情绪波动而变化的。
由《寒食帖》我联想到一个话题——我们常讲三大名帖,这里不妨做个比较。首先看看年龄。王羲之写《兰亭序》时50岁,颜真卿写《祭侄稿》时50岁,苏东坡写《寒食帖》时47岁,都是年富力强、饱经风霜、知天命的年龄。此时,他们的技法、笔法、章法和思想都成熟了。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手合一,文书双畅”。将他们文章和书法结合起来可以看到,心灵、文字、书法技巧水乳交融在一起。第二个方面就是即兴创作,随性生发。也就是说三大名帖全部是即兴写作,由心底流出来的。《兰亭序》记载的是一段美好时光,朋友一起聚会,在小溪边吟诗喝酒。在游戏中思索人生,看到了人生苦短,但又表达了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在魏晋那个时代,王羲之是入世的,他的理想、情操是比较积极的。再说《祭侄稿》。安史之乱,颜真卿的侄子被杀,他在愤慨中奋笔疾书而成,写错了涂抹掉继续写。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对叛匪的愤慨,对亲人的思念。既表达了颜真卿的政治观点,也表达了他的生命情怀。《寒食帖》的创作也是这样的。第三点,这三个帖技法圆熟、书艺高妙。《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高峰,他的才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无论结体、笔法、章法,都有无尽的意妙在内。苏东坡曾讲,书法写得好要有三个功夫,一个是脑中要有学养,一个是眼中要有见识,一个是手中要有功夫。这也就是“行书三窍”。反思我们当前的创作,对“三个功夫”的把握很不够,出现一些弊端。有的人要冲国展,因为国展有些程式化的东西;有的追逐流行的书体、书风;还有人想走捷径,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历史上大家的字弄出来临摹,以假乱真。过去的大师,绝大多数人在琴棋书画方面都有造诣、“三个功夫”俱佳,绝大多数都是书写自己创作的作品。就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者而言,要将书法艺术的形而上和形而下问题综合起来研究。
继续说苏东坡。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黄庭坚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才及此。”董其昌也评价《寒食帖》:“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在苏东坡这里得到极度张扬。由此,书法为中国文化提供了诗性的家园,哲学、美学、文化意蕴得到提升。
松风清月黄庭坚
黄庭坚与苏东坡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政治上和老师共进退,书法上自创一体。黄庭坚家乡修水离湖北崇阳很近。他有个姑母住在崇阳,因此他常来姑母住的那个村庄。相传当地还有一个他当年洗砚的地方。我写过一首《浪口温泉咏》,其中有几句,“古有黄庭坚,寄居润墨章;近有王世杰,招贤办学堂。”说的就是黄庭坚寄居此地留下了很好的墨章。我也是学古人,看见那里的景色,了解当地的掌故,然后一气哈成创作了这首诗,并书写出来,表达对黄庭坚的敬仰之情。
黄庭坚在湖北也留下了一幅重要作品《松风阁》。他为什么要写《松风阁》?当年,他被贬到鄂州,游览西山,看到松风阁,就用柏梁体写了这首诗。柏梁体流传于民间,一韵到底。这首诗写了松的茂密、楼的雄伟、风的清越,借景抒情,怀念老师苏东坡,思念朋友张耒,“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这个作品非常厚重,极富张力,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黄庭坚的“眼中要有法,法观万物”。他的法就是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以此观照万物,天人合一。他把看到的蛛丝、松藤等自然的造型化到了自己的点横竖撇捺里面。他的字极富特点,笔力顿挫,起笔顿挫感很强烈;造型很丰富,内紧外松。他的撇捺很有特点,很长,起笔和收笔很稳,中间的变化多。第二,他是字形的创造大师。他的字不像米芾那样流畅,也不像王羲之那样灵动,而是显得艳媚。他的字看似很拙,但又很奇特,整体上给人一种大艳大媚的感觉。从美学上看,黄庭坚的字具有健、雅、艳、和、奇、拙的特点。现在,鄂州建了黄庭坚的纪念馆,西山碑林也成为湖北十大碑林之一。
痴艺刷字米襄阳
米芾这个人是为艺术而生的,涉猎面很广。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倒头膜拜,因此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他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他的画自成一家,创立米点山水。他是宋代“四大书家”之一,书法风神潇洒,气势凌厉。皇帝朝他询问书法,他自称“刷字”。
米芾七八岁开始写字,站着写,面壁而书。早年学柳公权、颜真卿,又学褚遂良、郑文公。苏东坡来到黄州后,他上门求教,怎么样才能把书法写好。东坡看了他的字以后说:“你的功力很好,回去再学学魏晋吧。”米芾就临摹钟繇和王羲之的作品。从王羲之那里,他得到了启发:绚烂生于平淡,平淡蕴含绚烂。由此他“开了窍”,悟到了“道”,将过去学的各种技法统一到一起了。过去说米芾“刷字”,带有贬义,其实这个观点有偏颇。米芾的用笔是很活的,玲珑而有气势,融入了很多书家的特点。他在点横竖撇捺弯钩等等上有自己的创意。大家通常的说的蟹爪勾,他之前也是学别人的,后来他把这个勾固定化、米氏化了。还有撇、捺,他都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就成了米式风格。
中国书协命名全国书法名城,我们力推襄阳,它是米芾的故乡。在命名仪式那天,我和赵长青等人在米芾的雕像前深深鞠躬,表达对他的敬意。现在襄阳正在建设米芾书法文化产业园,把米公祠公园翻新了,还建立了米芾碑林。
我想提个问题,整个宋代,包括苏轼在内,谁的书法技法最丰富?董其昌说过,米芾当属第一。可见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下面分析《蜀素帖》。曹宝麟说过,我们现在编写十大行书欣赏,如果再来评十大名帖的话,米芾的这个帖可以评为第四。这虽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这个作品的确是精品。当年米芾38岁,到江浙一代游览。一个富豪拿出一段四川产的丝绸,请他写字,他就创作了这个《蜀素帖》。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从这个帖可以看出米芾的特点:一是“兼收并蓄,八面来风”;二是张狂雄健、沉着痛快;三是风神潇洒、气势凌厉;四是勇于创新、不惧陈规。
米芾还有个作品叫《砚山铭》,创下了新一轮书法市场拍卖的天价,近3000万。这个作品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它的章法跌宕多姿,大小参差,自由放达,不受法度的拘束。虽然没有《蜀素帖》那么精到,但也不失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