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明
在我的心目中,每年的二月一日是一个寒冷而悲切的日子。1986年的这天,我敬爱的祖父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溘然去世在医院里,他老人家去的是那样的匆促,没有留下一句遗嘱,没有等到即将来临的新春佳节,甚至也没有能来得及再多看一眼绚丽多彩的人生世界,他老人家去了,一去就是26载春老人家墓前的草儿长了一茬又一茬,花儿开了一次又一次,这花开草长,如同我们不断的思念。值此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写了这篇纪念的文章,献给我敬爱的祖父,献给祖父这位正直善良而又极普通极平凡的人。
祖父于1916年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里。在他13岁的时候就因生活所迫来到县城一家名叫“普康”的商店里当学徒卖工。那时社会黑暗,世态炎凉,一个农家孩子要想谋生谈何容易。后来商店不景气,他被解雇。为了养家糊口,他又先后在往返汉口的一艘江轮上当过水手,为一名镶牙医生四处行医挑行李、当挑夫、打杂役。尽管当时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艰难和恶劣,但他从来不向命运低头,而是顽强地与之抗争。有一次,为了还清别人的债务,他一咬牙来到一艘江轮上当水手,名义上是水手,实际上是苦力。这艘船又旧又破,条件很差,船员们连睡觉的床铺都没有,累死累活一天,晚上只有睡在硬梆梆、冰凉凉的甲板上,遇到江风乍起,浑身上下刺骨的冷,整夜都难以入睡,他只好用破被子裹身,坐等明天。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他一边往家乡的方向眺望,一边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而一想到亲人们那熟悉亲切的面孔和贫困的家室,就不禁心酸得潸然泪下。过年了,他怕回家碰到债主的蛮横纠缠,万般无奈特意蓄起长胡子长头发,趁黑夜顶风冒雪,穿小街过小巷往家中赶,当他一身雨雪赶到家门口时,已是半夜三更了,家里人打开门,半天也没有认出来人是谁,直到祖父开口说话后,他们才认出他来,一时间,全家人悲喜交加,急忙涌上前与受尽磨难和屈辱的祖父抱头痛哭,那场面谁个见了不伤心?
祖父是个孝子,尽管卖工所得的收入少得可怜,但他常常忘不了买来大大小小的生活必需品,满满地装上一萝框让家里人带回去,聊以度日,而所积攒下来的工钱也都全部交给家里。每当曾祖母从他手中接过这些钱的时候,心里既欢喜同时更辛酸,因为这些钱都是祖父用血汗换来的啊!
祖父有一个哥哥,去世得早,留下孤女寡母,度日艰难,那时祖父自己也有一大家子人,生活也很困难,但他还是毅然地又挑起抚养侄女母女的重担。他对侄女就象对待亲身儿女一样,关怀备至,时刻把他们冷暖挂在心上,给她已失去了的父爱,侄女长大了,祖父又亲手为她操办了婚事,使她有了一个美满的归宿。她在临出嫁那天向祖父告别时,止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哭得是那样伤心,她深深感激祖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她多么不愿离开这位比自己亲身父亲还好的长辈啊!
60年代中期,祖父带着身患癌症的祖母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由于儿女们都不在身边,照顾祖母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每天,他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忙于家务,还要为祖母四处寻医抓药,忙得没有一下空闲。虽然他早已知道祖母患的是不治之症,任何药物及治疗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但他还是丝毫不放弃任何努力。他有一个邻居是上海人,于是就拜托这个邻居在回上海探亲、办事的时候帮助打听和买点偏方秘方之类的药物。这个邻居是个热心的人,他被祖父的至诚和努力所感动,每次去上海都必定带药回来,几年时间,什么中药、西药、纸包的、瓶装的,到底带了多少他也记不清了,祖母尽管用了许多药,也去了不少医院,但病情还是日渐恶化,她不忍心再拖累祖父,几次都想一死了之,均被祖父及时发现并阻止。有一次,她流着眼泪央求祖父:“再这样拖下去,不仅治不好我的病,而且还会拖垮你的身体,还是让我去死吧,我会死而无憾的。”此时此刻,祖父也动情了,他哽咽着说道:“我是穷苦出身,什么苦都吃过,还在乎这些?我的身体还结实,是拖不垮的。你自己要有信心,你的病会治好的。”在祖父的耐心劝导下,祖母终于打消了“死”的念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奇迹般地活过了医生预言的期限,直到1969年才离开人世。祖父在祖母生命最后时刻的时候,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关怀、全部的爱,勤劳、善良的祖母是带着对祖父深深的感激和眷念而去到另一个世界的。
祖父在小的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中途缀学,但后来他长期坚持自学,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店员的时候他不仅学得一手制做各种糕点的好手艺,而且还学会了一手好珠算,这为他后来长期在工厂胜任生产调度的指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常常为自己没有机会再进学堂学习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并以此来激励我们下代人要好好学习。记得我在上学读书之前,曾在他身边生活了好几年。那时,时兴读“毛著”,读“老三篇”,他买来一本“老三篇”当教材,利用业余时间教我识字。起初几天,出于好奇,我学得还蛮有兴趣、蛮认真,可时间长了,就觉得索然无味了,每当他讲课的时候,我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心猿意马,时时想溜出去玩,遇到这种情况,祖父一面板起面孔,装出生气的样子,一面又好言许诺,学熟了这几个字就马上可以出去玩。这办法还真顶用,我只得硬着头皮再继续呆下去,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学习的积极性,祖父根据我有喜欢吃零食的习惯,就特地买回我最喜欢吃的饼干、芝麻饼等放在我学习的书桌旁。规定我每次学习时在完成"任务"后才能享受。到底是小孩儿抵不住着美味食品的诱惑,我学习的积极性陡然高涨,居然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一本几千字的“老三篇”不仅能熟读还能全文背诵哩!
我今天之所以会偏爱上文学,这恐怕要归功于从那时学习“老三篇”开始吧。现在回想起来。祖父这种“物资刺激”教学方法,效果还不错哩!
祖父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之中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回家和儿孙们团聚。他每次回家我们姐弟仨都高兴得不亦乐乎,因为祖父不仅要给我们带回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如“坦克开炮”、“猴子翻筋斗”、“孔雀开屏”等等,十分好玩,而且他会做一样拿手好菜——鱼丸子。我们这里有一个传统就是无论是请客还是吃年饭,宴席上必定有鱼丸子,而且这道菜一端上桌的时候,还要燃放鞭炮庆贺哩!祖父做的鱼丸子又白又嫩,香甜可口,百吃不厌。我们家每年吃年饭用的鱼丸子,都是他制作的。祖父每次回家做鱼丸子的时候,我们姐弟三人都围住他,直嚷嚷要给他帮忙,当他的助手。祖父一边乐呵呵地笑一边就开始发号施令:姐姐做事细心,就负责洗涮工作;我心粗有一把力气,就专门负责将鱼肉千刀万刀剁成肉泥;弟弟年纪小,做其它的事还不会,就为祖父当勤务兵,端菜倒水递烟。对祖父的分工,我们都乐意照办。制作鱼丸子可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活:先将洗干净的鱼去头去骨,将肉剁成泥,再配上剁碎了的葱、姜、鸡蛋白、淀粉和盐水、味精等使劲搅拌成糊糊状,配料可有讲究,比如说淀粉少了就没"粘劲",多了又没“咬劲”,而盐水呢,放少了,做出的鱼丸子比重太大浮不出水面,放多了又咸口,但祖父都能掌握得恰到好处。他做鱼丸子的时候,我们都睁大眼睛在一旁观看,恨不得马上将他的技艺学到手。只见祖父双手齐用,左右开弓,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用不了一会的功夫,一锅锅闪着银光、冒着热气的鱼丸子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一个个垂涎欲滴、惊叹不已。有一回,弟弟急不可耐的用手抓了一个刚出锅的鱼丸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嘴里一放,想抢先得个口福,却被烫得龇牙咧嘴直叫唤,祖父心疼地叫他把鱼丸子吐出来,免得烫伤了嘴,可他扮了个鬼脸说道:“祖父做的鱼丸子太好吃了,吐出来太可惜,宁愿挨下烫也不吐。”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都说他是一只大馋猫。
祖父一生为人正直,工作勤恳,与人为善,人们都喜欢与他一起共事。在他六十岁的时候,按规定该退休了,可厂里的领导和职工都舍不得他走,挽留他再干一段时间。说实在的他也舍不得离开大家,很乐意为厂里的发展再多做一些贡献,当然也想过返回家乡合家团聚、享天伦之乐,人毕竟都有叶落归根之情,何况离开家乡已经有将近三十个春秋了,也该“归根”了。但最后,他还是留下来,而且一留就是五年,这期间由于年迈,他又染上了多种疾病,他一边与疾病做顽强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搞好工作,他像绚丽的晚霞一般发挥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他终于退休了,离厂之际,人们都涌到汽车旁依依不舍地欢送他,欢送这位与他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几十年的“老汪头”,欢送这位工作勤恳的老劳模、老先进。车子开动了,人们一边燃放鞭炮,一边抹着眼泪向他挥手道别,祝愿他一路顺风,晚年幸福!
回到家乡过起了平淡悠闲的退休生活,不久就感觉到一种若有所失的惆怅,很不习惯。是啊,一个辛劳一生的人,怎么能长期与安逸为伍呢?他要干点事,干点有意义的事,干什么呢?对,农村老家汪家旗杆现在还不是很穷吗?能不能为家乡摆脱贫穷做点什么事呢?经过和乡亲们一合计,认为办一个铸造作坊,专门生产家庭用煤气灶面,既有市场需求又不需要多少投资,而且祖父以前曾当过铸造厂厂长懂技术会管理.于是大家集资买回一个旧的鼓风机,又动手安装了一个小型炼铁炉,建成了一个简陋的小作坊开始了艰苦创业。刚开始时由于经验和技术不足,生产出来的产品总达不到要求,身为技术顾问的祖父经过仔细观摩和反复研究,提出改变炉料配方比例的建议,经过试验,果然见效,质量问题解决了,但又遇上了原料供应不上的困难。乡亲们原本都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哪来门路搞到原料,何况他们对原料的规格、质量、价格都不在行,弄不好就会吃亏上当。于是他们只好请祖父出马。祖父没有推辞,不顾体弱年迈,四处奔走,找昔日的同事,找以往的熟人,也不知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好话,总算进回了一批批原料,使生产没有“断炊”。经过努力,这个小作坊终于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为乡亲们增加了收入。乡亲们打心眼里感激祖父,给他送来报酬,祖父坚决不收,他说:“我是来家乡尽义务的,不是来图什么报酬的,如果家乡能早日富裕起来,就是对我最大的欣慰,最好的的报酬!”
祖父自从退休离厂后,对厂里还是一往情深,时刻惦念着厂里的发展情况,厂里也没有忘记他这样的退休老职工。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厂里的领导带上礼物专程赶来慰问。见到他们,祖父就像遇到了亲人一样,十分激动和高兴,他紧紧地握住厂领导的手,深情地说道:“我好想念你们啊,请你们回去后代我老汪头向厂里职工问好,我祝他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1985年底,正值厂里三十周年纪念日,厂里向祖父发来邀请信,邀请他前来参加厂庆座谈会,并作为退休职工代表在会上发言。当时他已经是六十九岁高龄的古稀老人了,正患重病卧床不起。当我把邀请信交给他手上的时候,他看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眼放光。他连声说道:“这是厂里的一件大喜事,我一定去!”我们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他不要去了,在家好好养病,他执意不肯,他说:“在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这次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回厂里,我怎么能错过呢?”我们终于明白了老人家的心情,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当我们把他扶上汽车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那十分虚弱的身体在寒风中微微颤抖的时候,心里禁不住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滋味:祖父啊,你老人家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呐!
随着年岁的增高,祖父身患多种疾病,身体越来越虚弱了,有时大口大口地吐鲜血,有时又心脏病发作胸闷难忍,面对疾病的折磨,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是一直积极治疗,一直坚持一些体育锻炼,并下狠心一举戒掉了几十年的吸烟习惯。他常乐观豁达地说:"现在世上这么美好,我怎么舍得去见马克思呢?“当然,他也提到过自己百年后的事,他说,曾祖父、曾祖母和哥嫂们死后,都是他用棺材埋葬的,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将移风易俗,我死后如果用棺葬,对你们影响不好,所以还是一把火烧成灰来的简便,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将我的骨灰埋在我母亲墓旁,我生没能为她老人家尽孝,死后就为他老人家作伴守灵吧!
1986年,冬月廿八日,也就是农历小年前三天,祖父因心脏病发作送进了医院。经过抢救,他终于苏醒了。当他看到我们紧锁眉头守候在旁边的时候,反倒宽慰起我们:“我没有什么事了,你们不要这么紧张,后天我就可以回家过小年了,今年的鱼丸子还是由我来做,不过你们也要尽快把我的手艺学过去哟!”随后他又催促我们去单位上班,说这里不要人守护了。我们说已向单位请了假,他这才没有催促我们离开。
2月1日晚7时许,夜色沉沉,寒风刺骨,我和弟弟给祖父送来晚饭,他坐病在床上只吃了几口就不想吃了。他对我们兄弟俩说:“天不早了,你们快回去吃饭吧!”刚说完这句话,只见他病情突然发作,呼吸急促,两眼发直,一下仰倒在床上不省人事了。我和弟弟以及同病房的人见势不好,迅速找来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通知家里又赶紧往家里,爸爸妈妈闻讯后急忙赶到病房。7时10分,老人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刹那间,我们只觉得万箭穿心,悲痛欲绝,失声痛哭起来:祖父啊,您走得怎么这么匆忙?这样急迫?死神啊,你为何这般无情?……
祖父逝世的噩耗传出后,许多曾与他相识、相处或工作的人们无不感到深深的痛惜。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祖父的灵堂前,向他做最后的告别。祖父所在工厂的领导和职工代表驱车百余里带来花圈带来挽联,带来全厂几百名职工的深切哀悼,在祖父遗体前深深鞠躬致哀。厂里二十多名和祖父一起进厂的老职工,由于得到的消息晚,急匆匆赶到祖父的灵堂时,祖父的遗体已经运往殡仪馆火化。他们又接着赶往殡仪馆,还是来迟了一步。祖父的遗体已进入炉中正在火化,他们急得直跺脚,悲痛得直掉泪。他们只好排着队挨个儿从火化炉的炉口中往里探望,当他们看到祖父安卧在熊熊的烈火中的那种情景时,一个个老泪众横,泣不成声,他们哭着呼喊到:“老汪头,我们的好兄弟、好伙计,我们来迟了啊!现在我们只好在这里为你送行,你放心地去吧。”多么感人至深的呼唤,多么至诚的情感真是令人肝肠寸断,泪如雨下。
祖父的骨灰运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乡亲们摆香案,点红烛,以十分隆重的礼仪迎接祖父归来。根据祖父生前遗愿,他老人家的骨灰被安葬在曾祖母的墓旁,这位从小离家、一生辛劳的孝子终于百年归天后和自己的母亲相依相偎,共同长眠在故乡的热土上……
祖父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每一个故事都宛如一首平凡而动人的歌,这动人的歌啊,唱出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生,唱出了平凡之中的伟大。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关于祖父的故事、关于祖父的歌,我将永远不会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