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机
编者按:本文作者范先机,系市吴都中学党支部副书记,于1999年8月至2001年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中学支教两年。援藏支教期间,为促进汉藏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在支教间隙,创作了数篇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散文,本期将集中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藏南的初秋
藏南素有"西藏的江南"之美称。藏南的初秋展现内地江南一年四季的胜景,它的初秋是迷人的。
站在西藏山南地区政府所在地--泽当镇上,放眼眺望,巍巍的群山环绕四周。山坡上稀落的小草,给高山披上一层淡薄的绿装;山顶怪石嶙峋,直矗云霄,蔚为壮观。这里的山是有灵性的,除了潺潺流动的小溪,一路寻寻觅觅外,还有烟雾袅袅,白云飘飘。云雾时而若轻丝,游荡其间,使高山显得更加崔巍;时而若薄纱笼罩,把高山装扮成一个羞答答的少女。真是变化莫测,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藏南全年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初秋。藏南的初秋处处有"春"的生机。草原上茂密的小草翠绿欲滴。蓝天白云下,吃饱的牛羊尽情在追逐嬉戏。牛背上的牧童"短笛无腔信口吹"。杨树、柳树郁郁葱葱,繁华的泽当镇掩映在绿叶丛林中。徜徉在街头,沁人心脾。庭院里、阳台上、田野间,雪白的茶花、金黄的菊花、鲜红的旱金莲……竞放其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到处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百花图。油菜地里,金黄的油菜花,迎风绽放,蝴蝶飞舞,蜜蜂穿梭,秋风吹送,芳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望着这色彩迷离的初秋的藏南,游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空气湿润,鸟儿也呼朋引伴,一鸟高唱,百鸟和鸣,此乐何极!陶醉于花香鸟语中,也淡忘了高原反应的烦恼。
藏南的初秋也有内地夏日的豪放。正午时分,骄阳似火,走在马路上,不戴太阳帽,不配上墨镜,耀眼的阳光直刺得人抬不起头来。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像替天行道的侠客。刹那间,瓢泼的雷阵雨抽打着地面。间或,云散雨歇,又是一片艳阳天,美丽的彩虹向你招手微笑,五彩斑斓,近之可亲。痴痴地望着眼前这横跨于两座山峰的彩桥,仿佛置身于神话般的仙境中。
初秋,藏族人也能品尝到丰收的喜悦。秋收后,着艳丽藏袍的藏民们,三五成群,闲逛在泽当镇的大街小巷,渐渐走上富裕之路的藏民购置一些琳琅满目的物品。傍晚,他们一路欢歌,满载而归。
藏南的初秋,尽管烈日炎炎,但游人同样还可以领略到高山顶尖的皑皑白雪。丽日当空,云雪一色,瑰丽旖旎的雪域风光,令人叹为观止。
援藏日记
8月中旬,我们一行10人热烈响应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的号召,踊跃报名来几千里之外的西藏支援教育,初到西藏感觉如何?是否适应?为答谢父老乡亲的关心,特将初到西藏三天的日记呈现给大家。
8月21日 星期六 阴雨天
自8月17日离开家乡鄂州,直到今天才真正地踏上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一下飞机,天公不作美,下起淅淅沥沥的下雨。秋风扑面,寒气逼人。这与内地的气候截然不同,我们连忙穿上了羊毛衫。
热情的藏族同胞在飞机场恭候已久,山南地区教体委的领导操着生硬的普通话向我们问候。随后在飞机场大厅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他们向我们援藏教师一一赠送了一条洁白的哈达。围着这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的哈达,我们心里乐滋滋的,彼此相望,嬉笑对方已成西藏人了。
晚上,山南地区教体委为我们举行了接风宴席。西藏人是十分好客的,但今晚他们不要求我们喝酒,原因是担心我们初到西藏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在宴席上我们喝的是西藏特制的菊花茶,以及用红景天、人参等药材熬的鸡汤。藏族同胞再三叮嘱我们,初到此地,活动量不宜过大,要多吃、多喝、多睡,高原反应才可能缓解一些。吃晚饭,我们赶紧睡觉。
8月22日 星期日 阴雨天
上午8点钟,西藏才天亮。睁开眼睛,我们援藏教师彼此交流了各自的高原反应情况。大多数只是头昏、胸闷、呼吸频率加快,起床后症状减轻了一些。没来之前,听说高原反应很可怕,亲自体会一下,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初到西藏患上了感冒。据说,感冒不及时医治,会得肺气肿,导致死亡。两位援藏教师由于在成都遭到雨淋,有点发烧。随行而来的市教委领导督促他们迅速输液治疗,中午他们就康复了。
下午,山南地委召开座谈会。会上山南教体委介绍了山南的教育情况,以及地委领导为我们援藏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西藏的文盲很多,还有极少数居心不良者大肆宣讲民族独立,宣传一些国家分裂的谬论。这一切不仅要求我们传授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育藏族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出色地完成各级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
8月23日 星期一 阴雨天
今天是到达西藏的第三天。高原反应在我们援藏教师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我的头部还微微作痛。据藏族同胞介绍,高原反应持续一周后才完全消失,我只好心平气和地忍受着。
上午,我们援藏教师被分别送到各支教的学校。我和艾老师分到乃东县乃东中学。走进校园,学校一流布局,豪华建筑令我们目瞪口呆,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绿化带错落有致,硬件设施应有尽有。在我们鄂州,还没有哪一所中学能与它媲美。党中央、国务院支持西藏的发展是情真意切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些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大搞特搞民族独立呢?
晚上,我们两位教师开始自己做饭了。用高压锅煮大米饭和内地没有两样,可炒菜时,倒为难了我们。由于受高原气压低等因素的影响,菜豆在内地只需要两三分钟就可以炒熟,可我们用去十多分钟还没弄熟。吃着这半生不熟的菜豆,我心想真正适应这里的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作较大的努力。
高原春之歌
之一 三月的春风
阳春三月应有桃红柳绿、莺飞草长的美好春光,吹面不寒的三月风,叫人心醉。可西藏的三月却是春风肆虐,万木萧条。
隆冬的寒气还在雪域高原上恣意戕害,似十恶不赦的恶魔。人们踏破铁鞋寻觅不到春的踪影。三月的春风如见义勇为的侠客,追杀赶打冬的余威,其凛凛的威风赛过夸父追日。每当春风呼啸时,树木折腰,高山摇晃,大地战栗。扬起团团的风沙,顷刻间苍天弥漫着黄雾,世界似乎又走进了盘古开天劈地时的冥冥时代。倘若不身临其境,你可无法欣赏到"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韵致。
三月的春风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有三月的春风才使千金之春分娩在万千枝头。高原人惜春、爱春之情恐怕世上绝无仅有。
之二 春雨
春雨贵如油,春雨润如膏。西藏,黄金有价,春雨无价,春雨给美丽的西藏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清新,带来了希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的喜雨过后,世界变得像少女的青春一样亮丽。春风像慈母的手轻轻抚摸,人们身心如沐,愉悦爽朗,潇洒通透。空气柔和醇甜,吸之如饮佳醪,沁人心脾。大地也张开大嘴,敞开胸怀,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这难得的甘霖。微风吹过,飘起泥土的芳香。小草、树叶也露出了甜甜的笑脸,翠绿欲滴,晨曦下,闪耀出绿色的光芒。亮晶晶的露珠像顽皮的孩子在枝头、叶尖玩耍。偶尔滴落,也使你心中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徜徉在田间地头,随手可抓一把麻雀的啁啾,燕子的呢喃。春雨处处是催化剂,催得春意更盎然,春色更迷人,春光更明媚。
春雨如膏。农家人清早就漫步在地埂上,污泥溅满了裤管,却全然不知,深深的皱纹里盛满了浓浓的笑意。瞧,地垄里青稞披着一层水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小麦钻出尖尖的绿叶,万头攒动。又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好年景。春雨兆丰年。春雨是播下希望的使者。
之三 春雪
春雪是不寻常的。高山顶端由于乌云的缠绵时常撒下堆堆白雪,可一饱山下春雪之胜景,却是一件稀罕而奢侈的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晨打开窗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春雪虽没有鹅毛大雪潇洒,但有自己的温柔。似银屑漫天飞,似盐粒遍地撒。踩着雪地,吱吱作响,清脆悦耳。小雪花精灵般钻进你的衣领,倏地化成一水珠,滋润你的心田。
雪后放晴,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可惜只是昙花一现,春雪自有她生命的轨迹,漫山遍野的白雪悄悄地消融,完成她神圣的使命:让大地及早回春,让人间及早春满。
走近西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机舱精灵般跳跃,当绵绵的群山伸开坚实的臂膀拥抱我,当人们的额头被一片圣洁的蓝光所萦绕。我知道我又一次进入青藏高原,走进了太阳底下最神圣的地方。
像走失许久的孩子一头扎进母亲的胸襟一样,一下飞机,我便迫不及待地躺在机场的草坪上,吮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明媚的阳光。旅途的疲惫,胸中的块垒,在这灿烂的阳光里荡然无存。
天空湛蓝如洗,数朵白云在半空中悠闲地飘荡,仿佛信手可摘。伴随着春风,传来了远处几声牦牛的吼叫,若有若无,犹如远古的呼唤。
通往山南的汽车绕着山坡在光滑的蛇形大道上奔驰。旁边的雅鲁藏布江清澈可鉴,蓝天白云倒映其间。一江春水,脉脉含情,像情窦初开的少女。间或,微风轻拂,柔嫩的水面漾起阵阵的涟漪。山坡下,零星地散落着藏民的居房。新年一到,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插着祈求福运升腾的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招展,赏心悦目。远远望去,座座房屋像一艘艘即将起航的游轮。
窗外,天空、山川、河流、阳光、房屋组成了西藏特有的风景画,全车的旅客都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蓦地,车厢里传出一清脆的女童音:"他把自己献给了西藏,他把自己献给雪山,他把自己献给了藏族同胞。"旁边的妈妈笑着问:"他是谁呀?""老师说是孔繁森爷爷。"女孩仰着头骄傲地答道。
我心头猛然一震--为这淳朴而沉重的话语。刹那间,我突然明白,西藏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灿烂明媚的阳光,不仅仅是瑰丽旖旎的雪域风光,而是勤劳朴实的藏族同胞和更多为西藏的繁荣而付出心血的人们。想到此,我怀着敬佩的心情,再一次目睹车外。田地里,青稞正冒出嫩绿的新叶,辛勤的藏族同胞正背着水桶给青稞浇水施肥。雅鲁藏布江的对面山坡上,彩旗飘飘,忙碌的人们正在开山劈石,修筑公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他们只争朝夕,忘我工作,开发西藏旅游资源和药材市场。他们正努力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自己的家园,美好的蓝图由自己举臂挥就。
再次走进青藏高原,走进太阳底下最圣洁的地方,我找回了久违的灵魂。面对西藏,给予她最诚挚的祝福和为她付出的青春与热血--我今生与来世都义无反顾。
感受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红山南麓,依据山的天然形状蜿蜒至山顶。它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它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西藏因它魅力无穷,著称于世。
布达拉宫主楼十三层,高一百一十余米,殿宇重叠,巍峨耸立。它把藏民族的审美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布达拉宫庄重的外观正是藏民族在风雪磨练中凝结而成的顽强生命意识再现。内部构造抽出其文化的意义,则显示出中世纪古老建筑的神秘魅力。外表色彩红白相间,红色部分为红宫,白色部分为白宫。红色为布达拉宫的主色调,红色部分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和灵塔祀殿,白色部分是过去达赖的居室和政治活动中心。红白二色充分体现了过去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特征。
布达拉宫是西藏艺术的博物馆。一千多年的西藏雕刻、铸造、绘画、纺织和手工艺术品等令人眼花缭乱。几乎所有的走廊的每一堵墙都绘有精美的壁画,线条细腻,色彩鲜明,画面生动。颜料大都用矿物质,黄色用金,白色用银。灯光照射下,整个画面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天空湛蓝如洗,数朵白云飘荡其间。圣洁阳光下,布达拉宫散发出迷人的光环。当人们如醉如痴目睹这座世界文物宝库时,可曾想到它古老而沧桑的岁月。公园七世纪初,在我国西部赞普松赞干布建立起强盛的吐蕃奴隶制地方政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赞干布为其"另建宫室,以居公主",并"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于是在当时的红山上修建了九百九十九间房子,连山顶红楼共一千间。此时的布达拉宫以它辉煌建筑,借助山的高势将吐蕃的崛起显赫于世。遗憾的是松赞干布所建的布达拉宫至今只保留下法王桐和帕巴拉康殿等少量的建筑。它第一次毁于八世纪末因雷电而引起的火灾,继而在吐蕃王朝末期毁于兵乱。直至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下令重建布达拉宫,历时八年修建白宫,募捐建红宫。三百多年来,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蚀,布达拉宫屡遭损毁,历辈达赖喇嘛进行了规模不等的维修。尽管如此,但一些险段和维修难度较大的部分尚未得到整治。196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布达拉宫为国家一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从此,国家每年拨专款进行了大大小小的修缮。
布达拉宫是连结藏汉友谊的金桥,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一千三百多年前,松赞干布修建的布达拉宫是为了迎接中原唐朝的文成公主。至今宫殿内除有文成公主塑像外,在宫内廊道还绘有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和抵达拉萨的场面。文成公主进藏对促进汉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藏族人民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在西藏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的美谈。公元701年继文成公主进藏之后,金城公主嫁到西藏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交流。在宫内悬挂着乾隆二十五年御赐匾额"涌莲初池"、清朝同治皇帝为其题书的"福田妙果"匾额、乾隆皇帝的画像和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的皇帝牌位。解放后,对布达拉宫的文物整理研究中发现元明以来中央政府加封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的诏诰、印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时时刻刻关心布达拉宫的建设和发展。九十年代初对布达拉宫的维修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一项文物维修项目。
布达拉宫的修建,既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汉藏工匠团结协作、进行文化技术交流的佐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就请了许多汉族工匠。在公元十七世纪重修布达拉宫,清朝康熙皇帝派遣一百余名汉藏工匠协同修建。因此,布达拉宫的建筑结构,除了显示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特色外,同时还吸纳了汉族建筑方面雕花梁架和复杂的斗拱等建筑特色。汉藏两族工匠的珠联璧合,共同为我国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酸甜苦辣话援藏
眨眼间,援藏已两个多月。援藏生活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样样均有,离奇而又新鲜,有时也体会到:几分困惑,几分无奈。
初来西藏,由于我们倍加小心,注重保护身体,很快克服了由高原反应所带来的烦恼。山南地区全年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因此,七八月气候宜人,鸟语花香,我们渐渐迷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壤。自九月份开始天天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秋雨缠绵的景象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气日益干燥,我们的嘴唇逐渐开始干裂。早晨起床,张口刷牙,深深的裂缝渗出了豆大的血滴。经当地藏民的指点,喝酥油茶是最好的处方。初来的汉人大都不习惯喝这种黑芝麻糊一样的腥茶。但像喝酒一样,酥油茶喝多了,也就慢慢地喜欢上它了。随之,嘴唇一天天地滋润了起来。进入十月份,西藏疯狂地刮风沙。每天下午大约2点钟一过,秋风开始呼啸,成团的风沙铺天盖地地扑来,吹得行人寸步难行,泪流满面。深夜,风声依旧,躺在床上聆听外面这狮吼般的风声,细细品味,还挺有滋味。一旦风声减弱停止,似乎觉得失去了什么,浑身不自在。
我执教于乃东中学。校长是一位军人出身的藏族人,文化素质不高,身材高大,腰圆膀粗,配上一个圆鼓鼓的黑炭似的脸,模样看上去十分凶狠。由于他名叫土登次仁,加上他的家长式作风,学校的教师们都戏称他为"土司令"。土司令要求教师们不折不扣地参加一切活动,完全是军事化的管理。清晨,漆黑一团,全校师生按时来到大操场跑步。寒风凛冽,冰冷刺骨,冻得我们直搓手跺脚,不过望望那些从山沟里出来读书的藏族学生,衣衫单薄,冷得直打哆嗦,也就觉得自己这点苦算不了什么。跑完步,全体教师还得在一起打太极拳。上午课间操,全体教师也得和学生一样站队做操。除此以外,还不定时到基地参加劳动,学习种植蔬菜、饲养奶牛等技术。
未进西藏之前,就听说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第一节几何课,我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连个别难读的字都查字典正音。课堂上,我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台下几十双大眼睛呆呆地望着我。我暗自庆幸西藏的学生遵纪守规。下课铃响后,教室里立即爆以雷鸣般的掌声。课后我经过询问才知道,我的第一节几何课,学生是听天书。他们的数学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考虑到学生克服重重困难从山沟里来县城求学,我们援藏教师赤心未泯,帮助他们补习数学的最基本内容,有时在课堂上督促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背诵乘法口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数学课。自从接受该校的教务工作以来,我借鉴内地的管理经验,结合西藏的民族特色,出台了一套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奖励方案。见到此情此景,土司令的包公脸上绽开灿烂的微笑。
与藏族人交往,贵在以诚相待,彼此相互尊重。初来时,学校的藏族教师都是不冷不热的,我们也不向学校提出任何要求。土司令见我们默默无闻地工作,逐渐热情了起来,时常到我们的房间嘘寒问暖。冬天即将来临,他准备用学校的小车亲自带我们去拉萨购买藏毯。
与藏族同胞一起欢度教师节、国庆节令我们回味无穷,终生难忘。教师节那天,藏族教师都穿着鲜艳的藏袍,春风满面,大家围着大厅坐一圈。桌面上摆满了啤酒、瓜籽、糖果。县委领导为我们赠送哈达,接着便是饮酒对歌。藏族人个个天生海量。酒至半酣,藏族教师不约而同地来到大厅中央,翩翩起舞。土司令像一只大黑熊,虽然他身体臃肿,但扭起来十分得体和谐,神态可掬,我们笑得前俯后仰。联欢活动从上午九时一直到晚上十时。国庆节与教师节一样,这次我们援藏教师被拉入跳舞的行列。与他们一起跳,很是开心。
进入冬、秋季,西藏的白昼时间较短,教师每天上、下午各坐100分钟的班。业余空闲时间是最惬意的,回到自己的小房间,享受这片极乐的宁静世界,妙趣横生。正如朱自清所感慨的那样:"什么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疲倦时,吹吹笛子,弹弹藏族朋友赠送的六弦琴;兴奋时,放声高歌"大江东去",低声吟咏:"杨柳岸,晓风残月";练练书法,写写身边的所见所闻,怡然自得。
一次善意的"谎言"
元旦前夕,我与往年一样如期收到了一张来自西藏的贺年卡。贺卡上依然书写着感激我的话语,依然有寄卡人发奋学习的誓言。每当我读到寄卡人--巴桑扎西的名字时,就好似看到巴桑扎西正坐在教室里发奋学习。
1999年8月,怀着满腔的热忱,我告别家人,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西藏支援教育。一踏上这世界屋脊,我就感觉到西藏的教育与内地不可同日而语。我所支教的山南地区乃东中学,尽管校舍俨然,各种硬件设施较好,但校内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都令人堪忧。
11月中旬,学校举行期中考试,全校学生都将自己的桌椅搬到大操场。不一会儿,操场就变成了露天考场。据说这一传统沿袭较久,因为外面有太阳,学生可御寒,其次统一在一起考试,可以保证学生考出真实的成绩。在我监考初一汉语文时,试卷下发不久,一位衣衫褴褛的男孩便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凭多年的监考经验,我猜测该生想伺机照抄,便向他投以严厉的目光。待我将目光停在他的脸上时,我发觉这是一张较熟悉的面孔,我便努力在记忆的脑海中搜索,终于搜索到开学初我下乡动员学生返校的一幕。
西藏的农牧民不积极送子女上学,因此各初中学校学生辍学的人数较多。每学期开学的一段时间,学校便安排教师到各村各户动员适龄儿童返校读书。我被安排到乃东县一个偏僻的乡镇--结巴乡。在该乡二组,村干部带着我走进了一幢低矮的土砖房。屋内除一个土炕和一张简便的床外,再也找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顷刻,同情的泪珠直在我眼眶内打转。当村干部给屋内主人-- 一位皱纹满面,身衫褴褛的半百老人讲明我们的来意后,他只是无奈地摆着头。然后,村干部告诉小孩读书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他听完后仍然是一脸的茫然。这时,一个脸色蜡黄的小孩,从外面放羊回来。扑闪的双眼告诉我们,他多么希望自己能上学读书啊!在我们一行人好说歹说下,小孩的父亲终于同意了,并对小孩嘟嚷几句藏语。经村干部翻译,其大意是:巴桑扎西,你上学成绩不好,马上回家放羊。
来到巴桑扎西的桌边,见他一个汉字都不会写,着实为他担心。交卷之前,巴桑扎西在试卷的前面只写上一行端正的藏文,其意为:老师,能否给我及格分,让我继续读书。考试结束后,我便告诉他的汉语文教师,巴桑扎西的汉语文试卷我已批阅,成绩为70分。
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后,巴桑扎西的父亲便来学校询问考试成绩。当得知巴桑扎西门门功课都及了格,深深皱纹里溢满了欣慰的笑。
端详着贺年卡上写着的一个个汉字,虽然写得不很规范,但我内心十分高兴。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挽留住巴桑扎西能在学校继续学习,如今还能坐在高中校园里学习深造。对学生来讲,教师拥有一颗宽容、仁慈的心是多么重要啊!
酥油茶,香飘雪域
每到教师节,身旁似乎有酥油茶香味缠绕,莫名的兴奋如期涌上心头。每兴奋一次,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激情就燃烧一次。
1999年,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我带着全市人民的重托,告别热恋的故土,告别亲人,满腔热情地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西藏支教。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正想模仿刘姥姥走进大观园,欣赏这奇山异水特样风情时,高原反应这个瘟疫却把我推进鬼门关。大脑缺氧,如针刺般疼痛。呼吸急促,嗓子剧烈地颤动。四肢乏力,仿佛全身的钙质被抽尽。我只能无奈地躺在床上忍受这阵痛。为了在西藏人民心中树立好的形象,高原反映尚未停止,我便到所支教的乃东中学报到上班。与内地相比,西藏除了经济落后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较滞后。虽然国家投巨资发展教育事业,但许多农牧民还是不愿送孩子上学求知。因此,每年开学前,所有的教师与各级干部一起来到老山沟,走进农牧民家动员他们按时送子女上学。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颠簸着。尽管天空湛蓝,白云悠悠,路边的菊花绽放,我却无心情欣赏,因为高原反应仍如鞭子一样在抽打着。我不停地做深呼吸,强迫 自己振作起来。边远的农牧民,家居简陋,生活贫困,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那数十只山羊。即使随行的各级干部答应孩子上学各项费用全免,但农牧民大都不愿送子女上学,希望孩子在家放羊。因此,转变一个家长的思想认识,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虽然是拖着疲倦的身躯参加,但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9月10日,我在异乡过第一个教师节。上午八点,乃东中学娱乐室彩灯闪烁,轻乐飘荡,糖果散香。西藏的教师们穿着鲜艳的藏袍,个个脸上堆满了浓浓的笑意。让我们援藏教师受宠的是,到会来祝贺的乃东县领导首先向我们援藏教师敬献哈达。在欢乐会上,西藏的老师们不停地向我们敬酒、献歌。我异常兴奋,跟着他们一块在大厅中央,牵着手,扬着脚,忘情地跳起锅庄舞。正当全体教师如醉如痴地进行欢乐时,突然大门被推开,几张沧桑的脸在向室内张望。顷刻,教师们停止娱乐,不约而同地拍起手掌。几名厚道的主妇提着保温瓶,怯怯地走进来,她们古铜色的笑脸露出洁白的牙齿。她们是来向辛勤的教师们敬献酥油茶的。不一会,室内就弥漫着酥油茶的清香。其中一名妇女端着一大碗酥油茶目扫四周后,径直向我走来。她一边走,一边唱藏语歌。周围的教师连忙向我祝贺。他们很羡慕地告诉我,这位主妇正在唱着要把第一碗酥油茶献上最亲的人。顿时,我心在激荡。当这位主妇来到我身旁时,我立即认清到这是一张曾经见过的脸庞。
我十分清醒地记得,8月28日,我们一行驱车绕过三道山梁来到该县的昌珠镇三组劝说一名适龄儿童返学的情景。在当地的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块田地。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孩子正在施肥秋播。领会到我们的来意后,三人表情各不相同。母亲满脸的无奈,隐藏着不可言说的酸楚。父亲麻木,不拿正眼看我们。小孩两眼机灵,向我们发出求助的目光。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另样的家庭。原来,这个家庭最近遭遇到一些变故。由于饲养经验的欠佳,上半年十多只山羊全患瘟疫死亡。紧接着,父亲生病住院。本来小孩聪明可爱,学习成绩较好,夫妻二人也很支持小孩上学。如今由于经济极其拮据,小孩不得不辍学在家……没当村干部讲完,我就从口袋里掏出两百元钱,并且承诺资助该生读书。
这位主妇天未亮就起床"打"酥油茶,步行三十余里路赶到学校。眼前的酥油茶热气腾腾,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这位主妇唱完藏歌,便开始向我行使浓重的敬酥油茶的礼节。只见她用中指轻轻地蘸着酥油茶,与大拇指一起在我脸上有节凑地弹击三下。她边弹击边口呼"扎西德勒"。行使完毕,我便在大家的掌声中接过酥油茶。酥油茶倏然沁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飘飘欲仙。大家都静静地注视着我,我忽然间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
就这样,在雪域高原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收到了这份具有民族特色的礼物。从此每到教师节,酥油茶就在我心中飘香。
"锦旗"与"哈达"相辉映
眨眼间,我结束援藏回到家乡已有六年了。六年来,我时时刻刻回味着两年的援藏生活。一有空闲就端详在藏的照片。每张照片都像鼠标点击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我在西藏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2001年7月27日晚,我所支教的山南乃东中学为我们两位援藏教师(另一位是沼山镇的艾有关老师)送别。一向办事严谨的土登校长这次却破例在泽当镇一家高级酒楼点了一桌丰盛的佳肴。洋溢着民族风情的歌曲在酒楼飘荡,青稞酒散发着扑鼻的浓香。宴席尚未开始,我们两位援藏教师就被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点头以示答谢。宴间,土登校长们热情有加,频频举杯,以感激我们为乃东中学的发展,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如春蚕,如蜡烛,如火炬默默地奉献。我和艾老师站立起来,双手捧着盈盈的一杯酒,以感谢西藏同胞无微不至的厚爱。
酒至半酣,大家脸上都微微地泛着红晕。土登校长站起身来,面带微笑,将事先准备好的哈达一一敬献给我们。其他的领导们跟着土登校长不停地向我们祝福--"扎西德勒"。由于东道主的盛情,献给我们的是特长哈达,围在颈上,下面还有一部分拖在地面。我们索性将长长的哈达在胸前挽起一个硕大的结。紧接着,我们两位援藏教师向乃东中学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莫道路途遥,友谊架彩桥"。顷刻,藏汉之间的友谊将时间紧紧地凝固。以上这些就是这张照片拍摄时的情景,相片上拿着锦旗的是我和土登校长。第二天,我们就踏上了飞往内地的客机,结束了援藏生活。
在我有生之年,也许不可能第二次去援藏。但这次援藏我却收获颇丰。我拥有了一笔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我要终身牢记,祖国要昌盛,民族要团结。在藏两年,为了西藏的教育事业,面对恶劣的高原气候,我们咬着牙忍受着。清晨,寒风如锋利的尖刀刺着脸庞,我们却带着学生在旷野跑步。下午的风沙将漫天的沙石吹到眼睛、鼻子、口腔中,我们仍然精神抖擞地为藏族学生讲课。每次从家乡返回西藏时,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我们却忘记了身上的高原反应。当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时,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努力地按着自己的心脏,莫让它"蹦"到身外。在藏两年,我们也得到西藏同胞的照顾和关爱。每当气温下降,土登校长总是要来摸摸我们的床,询问我们是否睡得温暖。要不就及时地为我们添置被褥。每年的中秋节,乃东中学为我们送来又大又圆的月饼,让我们感受到如家的温暖。两年来,藏汉一家亲,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并肩奋斗者。"锦旗"与"哈达"相辉映,永远是我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