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华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喜欢桃花,是与生俱来的。
小时候不知道节气,不知道立春那天春就来了,寒冷慢慢退却。只有看见桃花,我们会在花树下欢呼:“哦,哦,春天来了,以后不会再冷了啰!”看见桃花,我们想到的是暖和,想到的是再过些日,有红红的甜桃子吃,寡淡的嘴里会有甜蜜的味道。会折几枝桃花插在空酒瓶里放在堂屋的柜子上,简陋黯淡的黄墙黑瓦屋里一下子明亮起来。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看到柜子上的桃花,会有一个转瞬即逝的笑。喊我的声音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我喜欢父亲那样的叫我,那温柔的声音,让我觉得我是她最喜欢的小女儿。
《诗经》里有最优美浪漫的童话。像《蒹葭》、《关雎》、《桃夭》,《蒹葭》是百转千回的追寻,《关雎》是辗转反侧的思慕,《桃夭》则是追寻、思慕后的心想事成。他娶了他追寻思慕的女子,她嫁了她心中藏了多年的男子。那天锣鼓喧天,是春雷,向天地传达喜结良缘的讯息;那天挑花盛开,是祝愿,是天地对良缘的美好祝愿。桃花灿如红霞,桃子缀满枝头,桃叶郁郁青青,一切美好都在“夫妻和睦”。
不要“相敬如宾”,要“相濡以沫”;不要“举案齐眉”,要“京兆画眉”。要夫唱妇随,要“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要做俗世里一颦一笑皆情意的夫妻。欢笑,桃花一样明艳;欢乐,桃叶一样郁郁青青;情意,桃子一样饱满甜蜜。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天,樱花是排头兵,春风一吹,樱花便呼啦啦的绽放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樱花的颜色极其浅淡,大概是冬日素净得太厉害,这浅淡的樱花也让人觉得春意十足。黑黢黢的山上,一层淡淡的粉白,着实亮人眼。樱花花期很短,三五日过后,春天的主角,桃花,不紧不慢的开了,一朵,两朵,一树,两树,天地间春情洋溢。漫山遍野的粉红,是春天最华美的衣裳。
桃花红火热闹时,梨花紧闭素口。桃花开到阑珊,梨花轻轻绽放,她含蓄温和,娴静雅致。她伴着叶儿一起出场。淡淡的白里有一缕温润的绿。梨花五瓣舒展,像我们张开的五指,我们张开手是想抓住春天,梨花舒展五瓣是要送给我们一缕香、一份春天的祝福。
我喜欢梨花,在梨花树下可以酣睡,做个清淡的梦。她娴静的开放,如温润而满腹诗书的女子,不张扬,不落寞。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面对梨花,旷达的苏轼忽生惆怅之心。梨花素色,在斑斓的春天太素净,不太引人注意。梨花就是梨花,淡然开放,开出一树风华。她开她的花,你看,或者不看,她都开放。你来,或者不来,她都在静立东栏,笑春风。苏轼本已是淡然之人了,偶尔还是会为俗世惆怅,他比不上梨花那份淡然清透。
“人生看得几清明”,很多人因为看不清明,才被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迷了本心。花开花落,自然而然。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自然而然。一切的变化,皆自然而然。
你就是你,你每天需要的很少,一杯水,一片阳光,几缕风,食能果腹,榻能安眠,足矣,太多的东西反而成了负累。
写文字的时候,越来越不用感叹号和问号,喜欢逗号和句号。说累了就做短暂的停顿,说完了,就干净利落的结束。太多的感叹和疑问都可不必。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每当春日来临,总会想起这两句诗“山中发红萼”、“纷纷开且落”。总是记不起全诗,总会查找。总是用心背下全诗。总是在下个春季到来时,脑海里依旧只想起“山中发红萼”、“纷纷开且落”,于是又开始查找全诗……
每个春天的重复让我很迷惑。为什么每年春天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为什么春天过后又很快的忘记。
很多时候,我甚至记不清具体的诗句。春日独处,脑海里会有这样的画面,静静的山涧,色彩清淡,溪水婵媛,几朵大而艳丽的花开在溪水之上,没有鸟鸣,只有风吹过,花瓣展开,纷纷飘落在水面上。溪边有巨石,石上一行蚂蚁或行色匆匆,或东游西逛。
青山,绿水,几朵艳丽的花,成了每年春日不由自主的记忆。每年春天都会陷入到这清晰而模糊的诗句和画面里,有一丝迷惘,有几分宁静,还有一些欢喜。
很多时候,脑海会突然浮现一些片段,这些吉光片羽点缀着生活。那些模糊的或忧伤或欢乐的碎片,都被岁月发酵出醇厚的芬芬。
想起童年雪天上山打柴,挑着两小束柴,在雪地里摇摇晃晃下山,雪在脚底咯吱咯吱响,山脚下,家里屋顶上淡青的炊烟袅娜。
想起雨天在大山洼里放牛,雨在草尖上晶莹剔透。几个年龄相仿的伙伴躲在石崖屋里,烧玉米,斗地主,山在雨中静谧,人躲在自然天成的石崖屋里欢声笑语。
想起某个夏夜四处找因生气而藏起来的弟弟,爷爷在茅厕角落的干稻草下找到弟弟,弟弟死活都不起来,他说:“我以后不姓张了,我姓树,我叫树人志。”
想起小时候为了挣点儿零花钱,春天上山摘金银花,夏天到河里割薄荷,秋天满山溜桐籽……那些辛苦挣来的几分几毛钱被手绢紧紧裹着压在枕头底下,一天看几次。
这些流年碎片总会不经意的浮上脑海,似清风,如流云,不问前因,也没有后果。
画 菊(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是秋天的代表。天高气爽,菊花飘香,田野里自由怒放,院落里典雅盛开。菊香飘荡的世界,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品茶会友,红尘内外,风烟俱净。
写菊花的诗很多,最柔软的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坚硬的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最温暖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我最喜欢的却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喜欢菊花的坚贞,有人喜欢菊花的孤傲,我喜欢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的坚守。坚守着自己的品格、追求、信念,不随波追流。这样的坚守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很多人,想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屈原,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想起司马迁、梅兰芳、三毛……想起那些坚守着自己的性情和信念笑对风霜的人。
喜欢,就真喜欢。坚守自己的喜欢,是幸福。喜欢写作的人,统帅五千汉字用智慧布局谋篇,同样的文字,在你的笔下却是姿态万千,引人入胜。和文字相亲相爱日久,产生心灵感应,随心所欲,拈字成文,皆是抒心达意至纯至美的文章。你被文字簇拥着,飞摇直上三千里;读者被文字滋润着,心生春花,一切的魔障烦恼皆被净化。
文字本没有情意和魂魄,因为喜欢文字的人坚守着一份真喜欢,文字才有了情意和魂魄,才能温暖和点化芸芸众生。寂寞孤独时,文字是阳光,温暖你;迷茫狂妄时,文字是棒喝,醍醐灌顶。
喜欢,就真喜欢。不媚俗,不伪作,不做作。
采 莲(南朝·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采莲诗,女子着锦衣,戴花钿,长裙飘飘,出门采莲。盛装打扮采摘莲花,想寄到三千里外的辽西,可惜无“因缘,”只能盼君早日归来,趁着荷花还鲜艳。
大多诗词里的荷花都是娇艳欲滴。这首诗里的莲有些哀伤。女子不是去采莲,而是想采“恋”,她想念着远在辽西的良人,想寄一份“恋”去,可惜只是芳心暗许,一段相思还在暗处。只能盼君早日回来,此时红颜正浓,年华最美。
有一种悲伤叫“暗恋”,有一句箴言叫“怜取眼前人”。
南朝民歌里有一首《采莲曲》,也很有意思。“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直白如话,妙趣横生。这哪里是在采莲呢,分明是热恋的少男少女在田田的荷叶间捉迷藏呀。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脸红心跳,情意随着荷香弥漫。
有一种幸福叫“热恋”,有一句箴言叫“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荷花是美的。可惜我们不能把他种在房前屋后,随时亲近,欣赏。她总是在目光能触及的远处。就是走近,也有一泓碧波挡住你亲近的脚步,你只能在岸上看满塘荷花,娇艳芬芳。
荷是美的。李渔说:“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荷叶清香,可鼻;荷花娇艳,可目;莲藕清甜,可口;莲蓬亭亭,可意。
荷是美的。一朵荷,她压得住场,风姿绰约;一片荷,她不骄矜,娴静优雅。荷能独处,能相容。一朵是风情,一片是风景。
喜欢独处很好,无需孤芳自赏;喜欢热闹很好,不必哗众取宠。
感 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很多人种兰,我看见的只是一大簇修长的叶子静默的绿着,没有看见兰花的模样。空谷的幽兰,也很少有人见过。偶尔在酒店的大堂里会看见高贵雅致的兰花,因为过于华美,所以不是我们心中的那株洁净优雅的兰。
兰是我们的一个念想。
每个女子小时候都有一个念想,长大后,一定要嫁一位如兄如父温润如玉的男子。每个男子小时候也有一个念想,长大后一定要娶一位长发及腰温柔善良的女子。长大以后才发现,现实和念想有很大的区别。让你心动的男子,不是你念了多年的那种男子,你惶惶然把自己嫁了,在俗世烟火中慢慢修炼自己,把最初的念想锁起来,慢慢淡忘。让你心动的女子,没有齐腰的长发,你迷迷瞪瞪的娶了,俗世的琐碎和责任,让你现实起来,长发齐腰的女子只是小时候一个想象,长大了这个念想烟消云散了。这种念想是青涩岁月里开在心头最美的兰花,清幽空灵。
喜欢一种开在初秋的兰,这种兰一大片一大片被种在街道边或者十字路口转盘的花坛里,小的白色六瓣兰花,朴素干净。这种兰叫葱兰,郁郁葱葱的兰,在初秋清晨的凉风里,清凉娇羞;在黄昏的夕阳里,淡雅娴静。这是俗世的兰,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挑地点和环境,只要有一点土壤、水分和阳光,她就会静静开放,淡然微笑。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任何一株花都有自己的美丽和骄傲,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美丽和骄傲。在这个忙碌和越来越自我的世界里,没有人有时间和心境去读你懂你,所以不要祈求每个人都懂你;同样,你也没有多少时间和心境去读别人懂别人。所以做好自己,别人懂不懂你没有关系,只要你自己懂自己就好;你懂不懂别人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沉默,不要跟着流言,飞短流长。在人们越来越越亲近手机和电脑的虚无而不愿意走到人群里听听同类心声的时候,不语是善。
空谷和雅士是兰的念想,洁净素雅是兰的骄傲。有念想而不妄想的活着,骄傲而不狂妄的生活着,这样就好。
杂 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曾经在一幅山水人物画里题句:忽有斯人可想。
“忽有斯人可想”,想着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无数个“斯人”迤逦而来。“斯人”是逝世多年午夜入梦的亲人,是千里之外见与不见都在心里的朋友;“斯人”是雨后山峦上萦绕的白云,是天寒地冻时窗前的那一株梅。
家乡让王维“可想”的人和事很多,一句“寒梅著花未”全概括了。春季,窗前的梅曾看见他在花丛里捉蝴蝶;夏天,看见他爬树摘桃;秋天,蛐蛐儿叫了,看见他轻手轻脚掀石掏洞,一只蟹壳青蹦跳跑远了,他慌忙去追,头发乱了,衣服脏了,这些他都顾不上;冬天来了,一夜的大雪抹去了一切的色彩和动静,他站在梅树下,对着静默的梅树说:“他们都说你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再过几天就过年了,你怎么还不开花呢?”仰着头看着这棵白雪压满枝条的树,一脸的沮丧,他带着沮丧入眠。第二天窗外的鸟叫唤醒了他,幽香破窗而入,他顾不得穿衣,推开紧闭的木窗,窗外梅花已开!娇艳的花,明亮的红,世界的色彩和动静一下子都有了。
“忽有斯人可想”。梅花开在一年最寂寞的时刻,大自然进入冬眠状态。一树的梅花在这个萧瑟肃静的世界里可有“斯人可想”?她一定不会去想曾经,也不会去想以后,她只想此时此刻。她静看春夏秋冬,一切的荣枯都在眼里,季节更替,花开花落都是自然而然,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也没有什么能挡住时间前行的脚步,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被时间抹平。梅悟春,悟夏,悟秋,悟冬,最后在一场大雪的寒冷中顿悟,开出一树繁花,点亮这个萧瑟肃静的世界。
梅说:这个世界最不需要的是锦上添花。
茉莉(宋·许裴)
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
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髻边香。
“送君茉莉,请君莫离。”
花好月圆的日子总是很少。每年只有十二个夜晚的月是圆的,这十二个夜晚虽然月圆,但是我们不一定都能看见,也许有云,也许有雨。美好的东西总是偶然,所以才生出如此的期盼“请君莫离”。
舍不得父亲离开,可父亲还是因意外事故,失去生命,“不辞而离”,留下了茫然无助的我和弟弟。从此我们学着做农活,撒种,除草,施肥。十六岁的弟弟给秧苗喷农药时,沉重的喷壶器把弟弟曳倒,从上田埂跌落到秧田里,等我飞奔赶到他身边,弟弟已经爬了起来,满身满脸的泥,只有一双眼睛还算干净,干净的眼里泪花浮动。看到我惊慌的眼神,弟弟说:姐,没有摔疼,不要担心。
一双曾经白皙纤巧的手因为暑假的劳作,手掌被各种汁液浸染得黑黄,关节处的肌肤肿胀,纹理成了千沟万壑。开学时,双手在河里的洗衣石上用力的磨。河水清澈,哗啦啦的流向远方,我的一双手再也回不到从前……
舍不得朋友远行,朋友为了生计在千里之外的都市奔波,颠沛流离,青丝被风霜染成半白。
“请君莫离”,只能是请我们自己珍惜,珍重。
喜欢茉莉,曾在春末买过一盆茉莉,我小心翼翼的照看着。盛夏来了,她果真开出了几朵洁白芬芬的花。真个是“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髻边香”,雅致的花,清幽的香让花开那几日的暑热消退,让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诗意起来。花开后,茉莉静默下来,我出差两天,回来看见茉莉叶子枯了,奄奄一息。我以为是旱到了,赶紧浇水,清甜的水没有能救活茉莉,她死了。前几日还青枝绿叶花儿坠枝头的茉莉就这样一下子完全枯萎,死亡。
我是个懦弱的人,从此不敢养茉莉,怕再一次遭受“不辞而离”的伤。
金银花(清·蔡淳)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
蜂蝶纷纷成队过,始知世态也炎凉。
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我只百度出了两首写金银花的诗。其中一首诗就是蔡淳这首《金银花》。金银花开在山野沟渠边,太普通,入不了诗人的眼,也是很正常。
“始知世态也炎凉”,世态本质就是炎凉,世人的本质也是炎凉。一个人的热情和温柔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律平等对待任何人。人与人之间本身就亲疏有别,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眷顾。如果把世态炎凉看做常态,也许日子会过的平静些,少一些抱怨和牢骚,心情也会好一些。《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历经劫难到了西天佛祖跟前,阿难和迦叶要收取“人事”才可传经,佛祖的解释是“法不可轻传”。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事事遂了你的心,可能就会拂了别人的意。世人皆有比较心,取利是本能。
金银花,刚开花时是银花,过两天后就变成金花。先开的慢慢变成金色,后开的还是银色,所以银色和金色并存。就像每个人,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是势利的,只是在现实的碰撞中慢慢的对那些运用权势帮自己的人多了一份敬畏,对权势有了“畏惧”。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不求人的人?求人多了,头低的次数自然多,在不得不低头时低下头,在不需要低头时自然是要抬着头的。每个人都带着面具,是为了顺应社会。面具戴久了,哪个是真正的自己,真的不知道了。
佛说:世人皆可怜。佛是修行了千年才成了佛,我们都还在修行的路上,很多东西就是看得透,也放不开。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这“回头”是要经过千年的修行。
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花朵饱满丰硕;色泽,鲜润,艳丽。再加上杨玉环“羞花”和武则天“怒贬”的传奇,牡丹因皇家的关系而真正的与众不同起来,外表雍容华贵,魂魄铁骨铮铮。
赞美牡丹的诗如春野青草,郁郁苍苍,无边无涯;如冬日密雪,密密匝匝,无涯无边。盛时众人捧,就这样人们把牡丹从唐朝一直捧到现在。
几年前到洛阳看牡丹,牡丹园里浓郁的绿,娇艳的花,游人很多,可说话的少,人们静穆的欣赏。小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襟,亦步亦趋的顺着院里的小径前行,没有外出赏花的调皮疯闹。人们默默的给牡丹拍照,或者走到花地里站在牡丹旁和牡丹合影,笑容总是有些不太自然。牡丹华贵的气场一下了拉远了他和众人之间的距离,平凡的人和雍容华贵的牡丹之间有沟壑。
桃花园,开花时节,观花人熙来攘往,到处是声音,到处是笑声。小孩子更是甩开大人的手欢腾得厉害,男孩子如小鹿,女孩子似蝴蝶。二八少女更是喜上眉梢,红润的唇,波光潋滟的眼,桃花是她们心里的秘密和甜美的梦,在桃树下伸开双臂,让风吹起如云的青丝,让桃花落满翠绿的春衫……有个双目失明的女孩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牡丹是皇宫里的公主,人们仰视,惊艳;桃花是邻家温柔娇羞的小妹,可以观看,可以喜欢,可以牵手温暖一生。
什么东西到了极致,就远离了俗世。没有俗世的欢笑和眼泪,傲立枝头仪态万方的牡丹是骄傲,也是孤独。
世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牡丹可以倾城,可以倾国,可是得不到俗世的亲近和琐碎的情意。站在高处自然触不到俗世温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