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4年第6期 搜索:

伟 哉 丝 绸 路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6-07-21

□赵旦明

驼铃声声,马蹄阵阵,万里跋涉,走向西域;

帆影点点,海浪涛涛,远渡重洋,驶向西域。

陆地、海上,两条贸易通道,传播文明,传播友谊,传播和平,把东方的科技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把东方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两条古老的商贸通道,就是伟大的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兴于西汉,始于西安。当时的东方大地,有一个看似不很高明的高人,斩白蛇,聚贤士,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登极称帝,建立了中央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大汉王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早在刘邦建汉之前,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出现过一个伟大的人物,史称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他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五百年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但是,此人及他所建立的王朝,残酷、暴政,结果两代而亡。

我们决不可小觑暴政之害。比秦始皇还早的孔老夫子曾带着自己的弟子讲学问道,路经泰山一侧,见一中年妇女在几座坟头上哭得很伤心,于是派学生问明原因。那妇女说,前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的丈夫被老虎吃了,今年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我能不伤心吗!学生们提示和劝告妇女说,那你们为何不搬到山下去住呢?那妇人又说,这里虽有虎,可是无暴政啊!于是,孔子严肃地告诫在场的学生:严苛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苛政猛于虎”自此发端,成为警示统治阶级的至理名言。

秦始皇不信,他把黄河作为护城河,又修建了长达万里的城墙,还挖空心思营建了阿房宫,以求江山永固,万世传承,结果二世而亡。可见,对老百姓、对统治阶级而言,暴政都是猛于虎的。

幸哉,汉朝结束了暴政,萧规曹随,文景之治,中华民族自此奠定了德主刑辅,宽仁施政,礼义天下的文化根基。为严防暴政死灰复燃,使国家长治久安,当时汉朝有个很有名的思想家写过两篇不朽的美文。此人十几岁就名满京城,二十岁就被授予博士称号,他就是大器早成的贾谊。他的《过秦论》和《治安策》,是后世历代帝王必须拜读并牢牢铭记的圣经。

和平和睦,天和地和人更要和,从此“和为贵” 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旋律。自汉之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仁和礼义,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自诩中央帝国,到唐朝达到了鼎盛。各国顶礼膜拜求经问道的使者纷至沓来——中华民族成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参天大树。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中国何时开始向西域进行商品贸易,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中国人早在商朝就精于经商,当时,商朝人到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被外域人指称为“商人” ,也就是后世生意人的代名词。

但是,陆上丝绸之路作为商贾通道,早在汉武大帝之前,人们远赴西域经商虽已发蒙,就已出现,但此前还只是自发的、零星的,寥寥无几,路断人稀。直到汉武大帝才把打通西域,输出商品,传播文明,发起邦交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有组织大规模的国家行为。其实,起初的汉武帝也不是为了商贸,而主要是从国家安全和军事方面的考虑,当张骞从西域回到长安,带回了有关西域的大量信息后,才促成了大范围的经贸活动。

在汉武帝刘彻登基做皇帝前,汉朝对外一直推行保守的怀柔政策,主张和平,忍让再让,换来的却是屈辱挨打。正如中国民谚所言:“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马如此人如此国亦如此,当时欺负汉朝最多的就是匈奴。汉武帝一改爷爷和父亲忍辱退让的国策,对匈奴进行了坚决的抗击。为了永绝后患,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特使,出使西域,到大月氏等国联络屡被匈奴打压的国家,意图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对付匈奴。然而张骞带领一百多人从大汉都城长安出发不久,就被匈奴人俘虏,软禁了十余年。他们摆脱匈奴人控制后,不忘使命,继续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游走到访了西域的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到长安时,仅剩张骞和堂邑父两人。这次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凿空之旅”。

汉武帝听了张骞有关西域的报告,由最初的制御匈奴,演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 的强烈愿望,当然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彻底打败匈奴。

张骞的报告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丝绸在西域很受欢迎,卖价奇高。这是张骞亲眼所见的,这说明在他之前丝绸就传到了西域。于是汉武帝招募了大量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商品,到西域各国经商,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伟哉汉朝,智哉汉人。我们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的丝织品就可略知,汉朝的纺织技艺之精,这些埋在地下二千余年的丝绸发掘出土后依然完好,堪称不朽的传奇。它薄如蝉翼,一件衣服仅20余克,折叠后一个火柴盒就能装下。其科技含量之高,令现代所有纺织企业都无法企及,感到汗颜。美国号称科技强国,中国号称纺织大国,但没有那一家现代公司能织出象马王堆汉墓中一样轻薄、一样坚韧、一样不朽的丝绸。

以丝绸为纽带,这条长达7000余公里的商路,跨越时空,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发扬光大。

我们知道,古人走过的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这条穿越中亚,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商路,以汉朝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整个路径长达7000余公里。可以想象,古人出一趟差,赚一点钱是何其辛劳,何其艰难。遥遥7000余公里,货靠四条腿驼,路靠两条腿走,若以平均每天30公里计算,走完全程,仅一个单边就要耗时200多天。途中,人畜都可能生病。即使不病,冬季新疆一线的冰雪与严寒,夏季大漠中的高温与酷暑,都是对先人们生命的严峻考验。去了还要回,来了还要往,一个来回费时一年有余,你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了这条路上吗?途中,还有强盗的抢掠,土匪的劫掠,乱军的肆掠,都对这些商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能够走在这条丝绸路上从事贸易,赚到钱财的人,不一定是伟人,但决不是凡人,而是一帮又一帮的猛人狠人。他们以身体为赌注,拿生命去冒险,才有了这条绵延2000多年凄厉与壮美的丝绸之路。

数字是枯燥的,生命却是鲜活的,千万个家庭梦断商旅,无数条生命有去无归,才延续了这条悠悠邈邈的丝绸之路。我们佩服古人有能力织造出薄如蝉翼的丝绸,但他们在发明和制造交通工具方面,却远远不及今天的人类。

步行万余里,穿越戈壁沙漠,行走冰天雪地,大漠邈邈,雪原茫茫,抬头不见日月,四望不知南北,这样的路你敢走吗?这样的苦你能吃吗?在家就用空调,出门就坐车子,被现代科技娇惯坏了的今人,恐怕没人能够回答这简单的提问!为此,我们应对古人的坚韧与劳苦,勇敢与冒险,表示由衷的敬意!

是的,今天的人绝然吃不消这样的苦。是的,今天的人绝然受不了这样的罪。我们现在实在太幸福太幸运了。到新疆吗?坐火车去,一天!到波斯、到欧洲、到非洲吗?坐飞机去,一天!今天的人无论到地球的那个旮旯去,无需一日仅用一天都能梦想成真。

路途越艰险,运输成本就越高,古人当然也知道双向交流,往返运货更为划算。所以,古人在将中国的丝织品、金银器、铜镜等豪华商品运向西方时,也从西域运回了中国没有的东西,香料、青金石、葡萄、核桃、胡萝卜、菠菜等等,就是通过这条商旅传入中国的。

继西汉的张骞冒险闯关后,东汉的班超也对这条商路作出过重要贡献。公元97年,东汉大将军班超不仅强化了对这条商路的保护,还派甘英率队携带大量丝绸到达了比西汉人走得更远的土耳其、埃及、意大利,进行交流和贸易。中国与土耳其、埃及等国最早的官方联系自此开始。《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类似今天大使馆的机构。

社会越安定,经济越发展,丝绸之路就越畅通越兴盛。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它最繁盛的时候,中国的财富和社会生产总值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远远超过了当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当时唐朝为了控制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和中亚地区,建立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唐朝设立了西域都护所。唐代边塞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这样写道:“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盛唐的疆域辽阔得很,当时不仅设有西域都护所,还设有安南都护所、朝鲜都护所,世界各国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及生意人等,大量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涌入中国。那时的唐都长安,完全是个万国乐园。唐代遣唐人数最多、学习最虔诚的,当属东灜日本,他们把中国的建筑和文字都搬了回去。

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先进的技术和精神文化产品,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纺织术都是通过丝路传播到了西亚和欧洲。近年来,我国考古专家在楼兰发现了生产于2世纪的古纸,在敦煌考古发现了唐代印刷的《金刚经》。这些揭示了中国文化一步步西传的事实。

在陆上丝绸之路向西延伸再延伸的时候,水上丝绸之路也悄然兴起。这条兴于隋唐,盛于宋元,到明朝达到鼎盛的海上丝绸之路,运去的不仅是丝绸,更多的当属瓷器。广州早在唐宋,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商港。那时,随着瓷器的发明,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热闹和繁忙起来。瓷器是中国制造中又一畅销海外的出口贸易商品,它的特点是:沉重、易碎怕颠簸,不怕火烧,不怕雨淋和水泡。这些特点为水上运输赢得了优势,所以自唐宋以后,对外贸易,在广州港装运忙得不可开交,不断刷新纪录时,泉州港也奋起直追,比学赶超,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起始港。

丝绸,轻薄柔软的丝绸,飘飘欲飞的丝绸,穿着潇洒舒服的丝绸;瓷器,光洁如玉的瓷器,称手养眼的瓷器,用着高档气派的瓷器,都是古时西方上层社会热捧的奢侈品。商人们把它运到国外去,价格比在国内要翻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促使更多的人为了利润,为了高额利润,冒死相搏。惊涛骇浪何所惧,敢拿生命赌金钱。“南海一号” 就是疯狂追逐高额利润付出的代价。这艘宋代的大型商船,装载着数万件瓷器和配载的其它商品,乘载着不知多少个家庭的梦想,向着茫茫大海驶去……

行前,他们也占卜过祷告过;行前,他们也烧过香叩过头,可是死亡之神还是逼近了他们。我们可以想象,当狂风袭来时,他们一定手忙脚乱地挂帆又收帆;我们更可想象,当恶浪扑来时,他们一定惊慌失措地转舵再转舵,他们一定是抗争再抗争,搏斗又搏斗,他们与死亡对峙了多久我们无从知晓,甚至船号多少船长何人,我们都无法考证,但我们却分明听到了他们船沉时发出的梦断商海的绝望呼唤。

虽然恶浪早已吞噬了他们,死神早已掳走了他们,但他们的亲人很久很久、很长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得到任何音讯。那些白发苍苍的母亲,那些温情款款的妻子,还有那些似懂非懂的孩子们,一生都抱着幻想,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希望亲人能够平安回来。

海洋太博大太险恶,人类太渺小太无助。船长与船员永远地走了。是的,他们的妻子、儿子、孙子,都没有听到噩信,直到800多年后,直到2011年,他们的死讯才得到确认。尽管他们没有留下姓名,尽管他们没有留下尸骨,但他们生命的腐朽已经化作了不朽的传奇——“南海一号” ,后人将永远铭记和膜拜这艘南宋的商船,将永远珍爱和收藏随船打捞起来的每一件瓷器。现在,在广东的阳朔市,专门量身定做了一座“南海一号” 博物馆,将这艘宋代商船供奉起来,接受着后世永久的朝拜。

可以断言,亡命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人,绝非“南海一号” 的船老大和船上的伙计们。英国人皮尔卡就曾在印度洋的丝路航线上,打捞起一艘中国明代满载瓷器的商船,他仅仅拍卖了极小部分的战利品,就获得了数亿元的经济回报。在从南中国海经印度洋驶向大西洋的漫长航线上,不知有多少人藏身鱼腹,不知有多少人亡命海底。随着海上考古发掘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秘密将被公诸于世。我们怀着且纠结且惊喜的心情等待这些发现和发掘吧。

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不仅有络绎不绝的船队,还有庞大的舰队,最壮观最浩荡的当属郑和的舰队。他们行程的主旨绝非仅仅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宣扬大国国威,广泛寻求邦交,这些活动的总导演就是与刘彻一样有雄才有武略的朱棣。

朱棣作为朱元璋最有本事的儿子,却未能承继大统,原因在于朱洪武是个满脑子“传长不传贤” 思想的君王。当他立定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法定继承人后,朱标却人能命不能早早地去了极乐世界。晚年昏晕的朱元璋干脆直接将大位传于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下可惹怒了燕王朱棣。他嘴里虽没说但实际上却这么干了:你不传我就抢就夺!他还真是个狠人,仅仅两年,硬是从侄儿建文帝那里夺走了皇位,建号永乐。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27800人的舰队首下西洋。此后一发不可收,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去都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因为郑和乘坐的宝船太长大,因为郑和所率的舰队太强大。据史料记载,郑和每次出海,舰船都在200余艘,人员都在27000余人,这些人主要由当时的海军组成,最大的舰船长151米、宽60余米、分上下4层,与现在的航空母舰不相上下。史载,郑和所率的舰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 的情况下,仍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无论从规模到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他们有过三战皆大捷的经历。就象郑和碑文上所写:“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众” 。中国历史上的圣君,大清的康熙皇帝曾评价明朝“远迈汉唐” ,应该是对永乐时代的由衷褒赞。

600多年前,郑和的舰队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首先向当地国王和酋长宣读诏敕,然后进行赏赐,最后将所带货物与当地进行平等友好的贸易,换取舰队和中国所需的物资。中国有南海的大片疆域,绝大多数岛屿和岛礁都是郑和的船队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宣誓主权的。郑和不仅是中国开疆拓土的功臣,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英国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出版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发现美洲大陆和大洋洲,要比哥伦布、比达伽马、比麦哲伦要早100年左右。

郑和所率的舰队是当时全球最先进最强大的舰队,中国人曾七次走出国门走向海洋,但从未侵略他国,未占领一国一城,是完全的“和平之旅” 和“贸易外交” 。体现了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友好和善良。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了数十年,西班牙人(祖籍意大利)哥伦布以及随后的英国殖民者的船队,每到一地攻城掠地,武力占领,将土著人摧残殆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等、等等,都是英国人占领并大量移民而产生的新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已经完全独立,有的仍有浓重的殖民色彩,时至今日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督,仍由英国任命和派遣。两相比较,就能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善良,友好与博爱。

 可以肯定,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绝对不仅仅是丝绸和瓷器,还有金银铜器、漆器、茶叶等众多中国制造和出产的商品。同样可以肯定,这两条古老而漫长的贸易通道,最初、最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运输中国生产的丝绸的。所以,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这两条交通线称之为“丝绸之路” 后 ,得到了世人的喝彩与认同,而今被广泛使用。

古代丝绸之路演绎了传奇,创造了辉煌,今天的人们又该怎样延续它呢?

承先而启后,继往更开来。这两条象征文明、和平、友好的商旅通道,对现代人的启迪是巨大的。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陆上丝路中的亚欧五国,提出再兴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人民大众的一致拥护。现在这条古道上的跨境公路和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着,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量逐年攀升着,这些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和人员交往也在不断加深着……

国运昌明,齐心奋发。中华复兴,家国梦圆。丝绸之路,山高水长。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正兴焉!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