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5年第1期 搜索:

江南古桥(外一篇)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6-07-20

□刘敬堂

江南多古桥。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北方和江南的古桥也不尽相同。北方的古桥大气,壮观,有一种阳刚之美,似能听到金戈铁马之声,和壮士们的慷慨悲歌。芦沟桥上的那些石狮子的身上,仍残留着当年的烽火硝烟;赵州桥上的深深凹槽,记载着漫长岁月的印痕;西安城外灞桥桥头的垂柳,至今还记得李白、杜甫和贺知章们折柳话别的咏唱……

江南的古桥,不但众多,而且各具风韵。它们阿娜多姿,玲珑委婉,像仪态万千的江南女儿,丽而不娇,俏而不俗。每逢看到江南的古桥,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是在路途上与她们擦肩而过?还是在唐诗宋词元曲中邂逅?由于客居江南多年,便对江南的古桥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心结。所以,毎逢出行,若遇到古桥,总会在桥上留连一阵子。

江南多雨,湖泊众多,水网纵横,连结彼岸的古桥便应运而生了。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说那里是“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可见那里的古桥之多了!今天,在周庄、南浔、西塘、乌镇等古镇里,到处都能看到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单孔或多孔的古桥。我曾在绍兴住了些日子,惊叹那里的古桥之多之美。由于城里河道众多,舟船成了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也载来了生活物品。河多桥便多,全城竟有上百座古桥!望着桥下往返如梭的船只,始信“三步两桥寻常在,舟棹代步船当车”,此语不虚!

当我踏上长长的二十四桥之后,望着桥下的一泓秋水,心中不禁怀疑脚下的青石板,是不是杜牧当年踏过,才写出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有些古桥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却留下了优美的故事。绍兴有座“题扇桥”。当年,一位在桥头出售纸扇的老婆婆,一面流泪一面叹息。原来,这些纸扇都是她亲手制作的,虽然做工精细,无奈秋风乍起,天气转凉,故而无人问津。路过的王羲之听了之后,便找来笔墨,在扇面上题写了诗句。消息传开后,纸扇被人抡购一空,后来者为了得到一扇,竟以十倍之价向人求买!于是,此桥便有了此名。

西湖苏堤上的断桥,据说是许仙和白素贞相会的地方,“断桥残雪”便成了杭州的十景之一; 苏小小和阮郁曾在“西泠桥”上演绎了一个凄美的传说; 陆游和唐婉分别时, 四目相望, 二人的泪珠便洒在“春波桥”上了。

有些古桥,虽未与历史名人沾上边, 但它们的名字却能引走起无穷遐想, 如飞虹桥, 卧龙桥, 映月桥等等。因它们连通了村镇井肆, 造福于人, 被人称道。一个地方只要有了桥, 便有了灵秀之气,“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用不着去刻意宣染, 就是一轴水墨丹青, 一种耐人品味的诗境。

为了体验《枫桥夜泊》的感受, 我曾在寒山寺山门外的枫桥上逗留了多时, 虽然身边就是寒山古寺, 却不是夜半, 桥下也没有舟船, 更没有渔火了,心中不免有些许的惆怅。 于是便去了寺中, 向僧人交过费后, 用尽力气敲响了几声寺钟, 以了却一种心愿。当悠扬的钟声在天际间渐远渐弱时, 我似乎听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隽永余音了。

最令我难忘的, 是南京的朱雀桥。这座古桥桥北的夫子庙,是人们拜谒孔子的殿堂, 弥漫着浓浓的文气, 桥南就是乌衣巷。因当年吴大帝孙权在那里设营, 将士们皆着乌衣,故称乌衣巷。东晋显赫一时的王导, 谢安两大氏族在此居住, 曾走出了不少将相才俊, 创下了怎样的一番事业!一座小小的朱雀桥, 将东岸的江南贡院和西岸的秦淮人家连在了一起。 贡院里的莘莘学子们为了功名在苦苦煎熬, 秦淮人家的佳丽们正临窗照影,洞箫横吹……如今, 桥上天天游人如织, 桥下画舫如过江之鲫, 我真担心这座古桥能否承受超负荷之重?太多的游船会不会堵塞窄窄的秦淮河?好不容易挤出了人群,我终于在乌衣巷的墙头上找到了刘禹锡的那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古桥犹在,在桥头上飞舞的燕子犹在,只是不知道它们的呢喃,是不是当年的声调?

江南的古桥,不但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文化。

读史五公祠

海口的五公祠,是一组简朴低矮的古建筑群,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着,也被不绝于耳的闹市喧嚣声挤压着,显得有些无奈。

但这里阁楼参差,疏密相间,井水湖水,清亮如镜,异树奇花,独守清幽,既是一处难得的园林景点,又是一处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一进五公祠,便仿佛走进了一段凝固了的岁月,读到了一页遗落在这里的历史。

祠中的“海南第一楼”,是五公祠的主体建筑,楼前是五尊用火山岩雕成的石像,栩栩如生地站在椰树旁边,供人瞻仰,楼内供奉着唐宋两朝贬谪海南五位名臣的牌位。

李德裕,唐代宰相、著名诗人,他执政时对内限制宦官权势,对外抑制藩镇分裂,收复了幽燕大片国土,使晚唐社会得到了安定和发展。因在“牛李党争”中失利,被一贬再贬,62岁时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病故海南的孔南村。

李光,北宋的太常博士、南宋时的宰相,因反对秦桧而全家获罪,被贬到海南,在岛上流放6年,64岁复官北还,卒于江州。

李纲,南宋著名的主战派,曾两度为相,他反对朝廷南迁,支持宗泽和岳飞对金作战,并亲自率兵出征,因受主和派陷害贬到海南万宁,当地百姓在东山岭为他雕像,以示敬仰。

赵鼎,曾保荐岳飞为帅以抗金兵,因反对秦桧被贬海南,他独居荒村3年,政敌仍不放过他。他以死殉节,自撰墓铭、墓石,尔后绝食而卒。

胡铨,曾招募义兵抵抗金兵,还上书南宋皇帝反对议和,并主张诛杀秦桧等人。被贬海岛10年后奉召还朝,归乡而卒。

唐宋王朝早已封存于历史博物馆了,但五公祠中的这五位先贤,却一直活到今天,他们还将千秋万代的活下去。

五公祠中沉淀的文化,是一份沉甸甸的珍贵遗产。

在五公祠东侧,是一座为纪念苏轼而建的苏公祠。

北宋哲宗时,已被贬到惠州的苏轼,又被政敌贬往海南。他路过海口时,因官府不允许他在城中留宿,只好和其子苏过在金粟庵里暂时栖身。他看到当地居民饮用的塘水容易染病,便开凿一眼水泉,泉水甘冽清凉,有粟粒大的气泡由泉底冒出,遂取名“粟粒泉”(此泉至今犹在),十多天后,苏轼去了贬所儋州。

苏公祠的门前,有两株粗大的鸡蛋花树,树干如虬,树冠如伞,暗香浮动。

苏公祠里供奉着苏轼、苏过和姜唐佐的牌位,墙上绘有苏轼在海南办学授课、传播文化的壁画。

苏过,字叔党,是苏轼的少子,曾任北宋的右承务郎,为照料年老多病的苏轼,他跟随父亲从惠州渡海到儋州,“一身百为,不知其难”,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度过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三年贬谪岁月。

姜唐佐是海南琼山人,因久慕苏轼的人品学问,便携老母投奔儋州,追随苏轼求学。他为人忠厚、正直、勤奋好学,师生情谊笃厚。苏轼北归后,他终于成为有史以来海南的第一位举人。

苏轼到了儋州后,因住在官府驿馆,又得到知州的照顾,政敌得知后便罢了知州的官,将苏轼父子赶出了驿馆,苏轼父子只好在一片桄榔林里露宿。幸亏他的学生和黎胞们纷纷相帮,才在林中搭建了三间茅舍,他为茅舍取名为“桄榔庵”,自此,苏轼才有了栖身和教学的场所。他在那里传播中原文化,与黎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三年后,苏轼离岛经过海口时,又在这里住了几天,人们便在他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东坡书院”,明万历年间,又在书院的旧址上建起了这座苏公祠,以纪念这位深受人们敬仰的伟大诗人。

苏公祠旁边。立有一方《宋宣和御碑》,走近一看,原来是宋徽宗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上的文字,亦是他的瘦金体。

此碑为何立在这里?是一种偶然还是有意为之?

供奉在五公祠中五位先贤,除唐代的李德裕外,其余四位以及苏公祠中的苏轼,都是宋代人。他们铁骨铮铮,高风亮节,是江山社稷的栋梁,为什么会被贬到荒蛮的海岛呢?还不是两宋的皇帝们造下的孽?尤其是那位多才多艺、自称为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赵佶,最终还不是落了个囚死五国城的下场吗?千秋功罪,无须评说。

宋徽宗的御碑上到底刻了些什么文字?因风雨所蚀,已看不真切。我想,它立在这里,极具讽刺意味,在这些先贤面前,它更像是自羞碑、耻辱柱!

祠中有一副楹联,发人深思:

唐宋君王非寡德;

琼州人士有奇缘。

是啊,由于唐宋两朝皇帝们的缺德,才让海南人士有缘份见到了这些先贤们。

反话正说,既幽默,又深刻。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