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5年第3期 搜索:

记忆乡愁的传世力作

——《鄂州的塆子》读后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6-07-20

□杜政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所向披靡,不少村塆被征用拆迁夷为平地,高楼大厦接二连三建了起来。面对城镇化大潮冲击和钢筋水泥丛林重重包围,怎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鄂州有识之士早在新世纪初就思考这个问题,策划组织田野调查,撰写《鄂州的塆子》文化系列专稿,自2005年开始在《鄂州日报》开辟专栏,连载160多篇,并先后出版多部古镇村塆史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反响强烈。对发掘尘封已久的珍贵文化遗产,展示五色斑斓的民风民俗, 弘扬灿烂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留根存史传道,具有重要意义。受到有关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开创性举措,开启了全国自然村落纪事作传的先河。

关注古镇村塆本体的演变轨迹,是《鄂州的塆子》一大特点。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从古至今,每个塆子都是中华民族活跃的社会细胞,从中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干千万万的乡村基层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优秀力量,凝聚成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研究每一个塆子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人口迁徙学、姓氏源流学、自然经济学、宗族秩序学、社会伦理学、基层教育学、遗传基因学等多方面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专家学者提供丰富的实证文本,鉴证每一个古镇自然村落走向新农村的发展进程,更加深入探寻炎黄子孙血浓如水的生存根系,增强民族凝聚力。

如周承水主编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的《鄂州古镇》,详细搜集、挖掘和系统介绍了鄂州市寿昌、樊口、燕矶、汀祖、泽林、葛店、白浒、华容、三江口、段店、丁桥、粱子、长岭、涂家垴、太和、谢埠等十多个古镇的历史文化。这些古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发展成高楼林立、工商业发达,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镇,有的由于多种原因,逐步走向衰落,甚至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相同的是,它们所蕴涵的许多深厚历史文化遗产正渐行渐远。由于人们对于历史古镇价值的认识不足,一些古镇古村落在拆建中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遗存亟须挖掘、抢救和保护。该书的主要内容,除了发掘鄂州古镇的历史、街道、学校、商铺、名胜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外,同时还深挖了民风民俗、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如杨耕悦主编由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2014年8月第2次印刷的《月山杨氏春秋》记载,月山村是梁子湖畔的鱼米之乡,山川锦绣,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梁子潮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历朝历代都有一批杰出的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为民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月山杨氏春秋》这部具有史料性、故事性、启迪性的作品,内容有月山杨氏源流、月山轶事春秋、月山文化教育、月山民俗宗教、月山古今人物等。全书共六篇,计三十万余字,把历史名人分别编写成传记,以昭示后人。该书是研究月山村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史料,也可弥补和纠正其它史志中的某些不足和遗漏,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艺术性、史料性、可读性,是一部值得月山族人研渎和收藏曲传世作品。《月山杨氏春秋》,运用史、志、记、传、述、录、表、图等编撰形式,录用古今优秀的诗歌、楹联、散文、小说、书法、摄影等精美作品,从不同的视觉展示了月山的峥嵘岁月和历代月山杨氏子孙和友姓同仁爱国爱村、好学上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态度,展示了村人光宗耀祖、昂扬向上、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耕悦先生一片慎终追远的赤子之情。

关怀村塆群体的繁衍发展,是《鄂州的塆子》又一特点。如葛店镇人民政府编由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的《葛店村塆》介绍,葛店镇作为鄂州市西部的重镇,是葛洪寓居之地,千年名镇,江南鱼米之乡,产业勃兴之城。其下辖2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和186个自然村。

该书着重描述了葛店村的跨越发展和发展特点。一是由 村向街汇聚发展,镇域内村民太量迁入葛店街经商务工,葛店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迅猛扩张。二是沿路(316国道)聚集发展,企业厂房、商业店铺、集贸市场、民居建筑等沿路林立鳞次栉比,从葛店街绵延到开发区而形成十里经济长廊,成为工业基地、商务要道和物流要地,产生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当历史的年轮走到改革开放的1990年,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给葛店村塆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1991年,开发区首批征地1.2平方公里,陈范村陈家大屋、张铁村王正洪、岱庙村下屋罗3塆土地全部征用,塆子整体迁到葛店新村。庙塆村岱庙塆部分屋基被湖北仪表厂征用,随之搬迁到张思塆西的新村。至此,张铁岭被平整,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

昔日的农田变成了工厂,使这3个自然塆走完了600多年的农耕生活,融入到现代都市之中。2005年,开发区向南发展,董家咀塆拆迁。葛庙路扩宽工程,使太武塆东的农户拆迁、秀海村徐家海塆部分拆迁。2012年,开发区建设加快步伐,罗庄、曹岭、王庄、张袁、秀海、秋千陈镇等村的一批自然塆逐渐拆除。这一历史变迁,使葛店村塆告别祖先们留下的基业。由农村向城市迈进。葛店这块古老的岗地与湖区将会变成一座美丽新城。

如余建兵主编由长江出版传媒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的《人文汀祖》介绍,《人文汀祖》全书共分为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图片的形式集中介绍了汀祖镇的交通区位、行政区划和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专家学者对汀祖的仔细调研考察而得出“汀祖矿产资源有限,久采必竭;文化资源丰富,善用无穷”这样既现实又具前瞻性的结论。因而形成共识:必须转型发展,努力把汀祖打造成为中国祖先移民文化第一镇、中国转型发展示范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样板镇、湖北省旅 游名镇、湖北省镇域经济二十强镇。这是一幅令人激奋而美好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汀祖人民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第二部分是寻根溯源,将目前已落户在汀祖镇的五十九个姓氏的起源、沿革、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均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像是一部浓缩了的族谱合编。汀祖自古民风淳朴,百姓尊祖敬宗,有“三代不修家谱视为不孝”之遗训,这也是汀祖人对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了然于心的缘故罢。第三部分是人物史话,重点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在汀祖镇这片神奇土地上涌现出来的风流人物。其中,有进士,有将军.有烈士,有神医,也不乏文化名人。从第四至第九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汀祖的变化,其中包括:文学艺术、自然人文景观、宗教文化、文物古迹、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可以看得出,这是全书的重点,也是值得发掘传承、发扬光大之所在。最后一部分是汀祖的方言语汇与民俗禁忌,实际上也可以纳入汀祖的大文化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已经或正在发生看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相比较而言,文化建设便显得滞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看到的许多地方,一谈发展,那挂在嘴边的不是招商引资,便是GDP,或是热衷于架桥、铺路、修高楼这些面子工程(当然这些建设也是必要的),而对于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投入,不是犹豫再三,便是吝啬小气。从这个意义上讲,汀祖镇对文化建设不仅重视,而且身体力行做出了许多从未有过的开拓性的工作。不要小看一本《人文汀祖》,那实际上是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光大。

关心村塆个体的异变消失,是《鄂州的塆子》另一特点。如《葛店村塆》对在兴衰消长过程中已经消失的各个村庄进行了简明叙录,并于书后加以列表统计,指出全镇从清朝末年到1998年共已消失了48个村庄,占村庄总数的20%,并指明其消失原因。专门记述和统计已消失的自然村落,是此书独特之处,表现出保全真实资于史鉴的眼光。

据2008年整体消失的杜山村程操塆编的《程操塆志》介绍,程操塆位于樊口西南,长港2公里处西岸100米山坡上。东邻方意渡、詹家垮;南望范墩、先台;西连吴王庙六房塆(白葭山);北近吉祥寺杜山塆。拆迁前隶属于鄂州市杜山镇,拆迁后隶属于鄂州经济开发区。塆内长住十二姓氏,其中程操两姓居多,故名程操。辖杜山村三、四两组。塆属总面积为0.86平方公里(约1283亩),其中耕地面积823亩,水产面积120亩,自留地面积80亩;沟渠路面积80亩;住宅面积180亩。(另蔡连咀、高基塘开垦田地80亩)。塆中原有346户,其中迁出155户,迁入10户,常住201户,原有1151人,其中迁出508人,迁入56人(含后来6姓人口)常住699人。程操塆建国后,改茅屋为土砖青瓦房,再改建红砖红瓦屋,改革开放后又改建楼房,后改建“三室一厅”,现在又时兴复式楼,旧貌换新颜。

沐浴时代洗礼,继承传统精髓,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程操人把住时代脉搏,传承历史重任。在继往开来中,接受新的机遇所带来的考验和挑战。2007年鄂州市成立鄂州经济开发区,拟征程操塆宅基地和周边耕地,程操人在思考和犹豫过后选择了接受,在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上选择了放弃。于是在2008年4月全塆170余户住房相继被拆除,随后周边祖坟被迁,一部分葬黄山,一部分葬余山港地,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程操塆就这样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消失。从此程操人弃农从事他业,迁居于樊川大道工业园“程操新村”开始新的生活。

抚今追昔,寻根溯源,程操人追祖先之恩德,激后人之奋进。站在祖先垦荒土地之上,程操人曾经感受过先辈们创业之艰辛,守土之不易。失去家园,进入一个陌生的天地,舍掉祖先开创的基业,为的是给后代有一个舒适而理想的生活空间。程操故园永远从鄂州市的版图上消失了。其祖先的历史史料和轶闻趣事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故此特撰写《程操塆志》留传于后世。

文以载道,盛世修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鄂州的塆子》之系列还有《临江村塆》、《段店村塆》、《旭光村志》、《三山村志》、《九甲夏塆志》等不胜枚举。均鲜活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成就一幅幅鄂州村塆历史画卷,成为一份份怀念故里寻宗敬祖的民俗遗产,全方位,多元化,广角镜地展示鄂州劳动人民生生不息奋力拼搏的光荣史诗,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百科全书,是拾遗补缺方便实用的资料库和工具书,是记忆乡愁的传世力作。

                 (原载《湖北作家》2014年冬季号)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