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5年第3期 搜索:

财源茂盛达三江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6-07-20

□邓文兴

到三江港新区采风,我们就会想起古往今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楹联,虽然全国有16处地名称之为三江口,但多少都沾了这个地名的光。

鄂州三江口既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又具有当代鲜活的含义,带有神秘的色彩、神奇的故事。

三国时期公元221年4月,东吴孙权从公安迁往鄂县,将鄂县改为武昌,修建了武昌城,取“以武而昌”之义。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九、卷之十中都提到樊口与三江口这两个地名。孙权在武昌近郊的东南和东北边沿长江分别建有烽火台,如有军事警报,一夜之间就可以通过沿长江烽火台传递信息。梁子湖、樊口、三江口是吴国大帝孙权的水军训练基地,成为战略重要基地。时光流转到现代,三江口同样是兵家必争的要塞。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英雄劲旅,胜利完成南下牵制日军的任务之后,从梁子湖乘船至三江口北撤渡过长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分别从五丈港、三江口等地飞越长江天堑解放鄂城。三江口不仅是历代重要战略要地之一,又是历代商贾云集地,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三江师范所在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这些荣耀的光环,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些难忘的史篇,无不为三江港新区添增了浓郁的色彩。

日月星辰,物换新貌,历史的巨手翻开了三江港新区崭新的一页。公元2009年金秋,鄂州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在长江之滨设立三江港新区。他们集约古今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集中一批精兵强将,描绘三江港新区蓝图,开襟博纳,引凤筑巢。他们搭借“港、产、城”一体化这个平台,现已形成仓储物流,食品加工、机电制造、修造船舶、新型建材、日用轻工产业,63家企业在三江港新区大显神手。一批决策者推出“临港建城、依港兴城”的战略,如今的三江港新区的经济建设,风生水起,如火如荼,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心动,一种追寻,一种福祉。

    “莫道长风兴正好,喜看绿雨洒江南”。鄂州是百湖之市,当代的一批又一批决策者和建设者,结合市情和地域之情,做足做活做全水文章。水养人、水养性、水兴业,梁子湖生态区,突出生态发展理念。鄂州开发区依港而建,依水而发达。梧桐湖新区、花湖开发区,分别都在滨湖之岸扛起经济建设的重担。三江港新区也因水而兴,依水而盛,运用长江经济带这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打造出了三江港人创业精神的风骨。

文化是一个地域之基、之魂、之根。三江港新区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梁代萧绎在《赴荆州泊三江口》中写出“涉江望行旅,金钲间彩斿。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柳条恒扫岸,花气尽薰舟。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叠鼓随朱鹭,长箫应紫骝。莲舟夹鹤氅,画舸覆缇油。榜歌殊未息,于此泛安流”的诗篇。宋朝陆游在《泊三江口》中描写“迟明离武昌,薄暮次黄冈。勿言触热行,一雨三日凉。北窗荻萧萧,南窗江茫茫。玄云一池墨,碧浅半篆香。尚无车马尘,况复争夺场。徐行勿挂帆,此乐殊未央”的诗篇。古人的这些千古绝唱描绘出了三江港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喧染出了三江港新区厚重的人文脉络,再现了三江港新区的风光旖旎。如今的三江港新区不再是古代的一种寂静,不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不再是长江天际流的舒坦,风帆正从三江港新区升起,三江港新区的人民乘着新时代的潮流,通四海达三江,日新月异,万物更新。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