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5年第4期 搜索:

穿过灵魂的废墟

——走进湖北省鄂州市监管支队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6-07-20

□王龙芳

这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充满了神秘,更充满了威慑。
  这里有一群贫穷的幽灵,在灵魂缺席的缝隙中蠕动不安,挣扎着完成人生特殊过程的裂变而重塑新生。
  这里有一群人民警察,在救赎这些灵魂的岁月里丹心春秋,让那生命冰冷的质感中生长出胚芽,见证着生命涅槃的印记。
  这是一个城市的边缘地带,一条笔直的106国道连接着鄂黄大桥和鄂东大桥的畅通,新开发的高楼鳞次栉比,绵延几十公里湖北省鄂州市监管支队,就这样闹中取静,组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部分。
  剑胆琴心,成为这里所有人民警察穿过灵魂废墟所肩负的使命。
  第一章  看守所--灵魂的审判
  2014年,酷夏。
  在鄂州市公安局"文学艺术家进警营"的活动中,我走进了监管支队,打开了这扇瞭望社会文明进程的城市窗口。
  因为,这里是全省叫得响的"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狱侦大队"三所一队,它们以极见成效的业绩使鄂州市跃为全省公安监管场所均为二级所以上等级的唯一市州。
  因为,这里有一支可歌可泣的人民警察,他们甘洒青春,默默奉献,当之无愧成为时代最可敬的人,就像一朵朵浪花,很小很小,却震撼心灵。
  岳正荣,监管支队长,一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军人,黝黑的脸膛,质朴且极具亲和力,举手投足间,无不显示出军人果敢而平和的风度。谈到监管支队,他坚毅的眼神中流露出骄傲和自豪:"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铮铮铁骨,耿耿血性!因为,构建和谐,呼唤正义,需要他们的付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力。"
  "墨菲定律"在这里无效
  这是一座具备了现代化设施的建筑群:一幢四层楼的楼房综合了所有办公系统的功能区域,同时连接着前后庭院,大院之内套小院,院院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布局简洁而整体划一。院前花坛似锦,绿树成荫,仿古路灯一排排矗立路边竖而有序,象极了一个个灵动的眼睛,凝视着这方圆之内的变换。
  走进一个不起眼的办公室,就是进入后院监管区的AB门通道。穿过长长的通道,走过赋予了"自由"线的安全距离,在高墙哨兵真枪实弹的监视下,随着看守所所长,我生平第一次走进了这所戒备森严的高墙之内。
  身后大铁门"咣当"被关上,回头凝视着这一条通往"自由"的通道,我仿佛感觉生命阳光之门,就在这里变成了身后那道厚重的黑色,慢慢远去……也许,和我曾经一样的感觉,看守所在人们的心中,几乎是一个黑暗而梦魇之地。因其特殊性质,它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因它的部分不开放,使得社会上产生了种种猜测甚至诟病。
  实际上,7月1日这里刚刚召开了全省看守所"五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并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看守所"五化建设"示范单位。它统筹管理,大胆革新,找重点,抓关键,啃"硬骨头",科学有效地整合了"勤务模式科学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管理方式精细化、监管手段信息化、设施保障标准化"七十项具体标准的庞大系统工程,远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系统战线的前列。
  清洁规范、窗明几净,墙上按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三大区域内容分别挂置着人生警句名言,庄严的警徽,展示了这份警营文化的传递力。警钟长鸣、警言醒世,对于在押嫌疑人来说犹如一剂"强心针"和"催化剂", 凝聚着正义的威力,呼唤人性的回归。
  那一个个身着警服忙碌的身影,在有条不紊地对嫌疑人进行收押、入所、提讯、还押、谈话、教育……让你不由自主地从心里产生一份敬畏。毕竟,看守所是一个在押嫌疑人有罪、无罪的分水岭。在押嫌疑人将从这里或投送监狱、或释放出所、或期满出所;被判处死刑人员将从这里直赴刑场,在有限的日子里,走完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
  监管支队副支队长兼看守所长程胜文感叹道:"安全稳定"是我们监管工作最简单的主题愿望,但高风险、大压力、严追责的警种特点,让我们的监管工作如履薄冰,它的高危性几乎就一直淹没在日常工作中繁琐的细节里。"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墨菲定律"曾极端的表述: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其揭示的内涵是,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只有牢牢把握住每一个细节,才能最有效地排除一切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管教民警就是杜绝"墨菲定律"变成现实的人。程胜文、王火才、陈晋、刘细焱、戴春林、杨志勇、廖建洪、方翠琴、郑伦坤、吴志宏、杨伟俊、高黎、王冕……细数这一串串熟悉和那些不熟悉的名字,我深深地感慨,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光环下的人生
  管教民警陈晋,在这个群体的坐标里成为了一个风向标。
  陈晋,1977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9年入警,现任鄂州市第一看守所副所长。先后荣获"全国公安监管战线苦练基本功先进个人"、全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和市公安局先后作出了向陈晋同志学习的决定,并作为全省唯一的管教民警楷模,参加"荆楚十大爱民警察"事迹报告巡回宣讲,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模范公安民警"、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无可置疑,这是一个十分耀眼的警察"明星"。
  凑巧的是,这次采访,陈晋警官负责协调工作。这个光环下的"明星",就这么直接地进入了我的视线。
  在一个酷夏里难得清凉的清晨,我随着汗流浃背的陈晋再一次走进了监区,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入。考虑到我的陌生感,首先,他带我熟悉整个监区的格局。在这个空间狭小、人数众多、犯情各异的特殊环境里,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文明规范。每一个民警都在安静地忙碌,心无旁骛。
  通过监控室的监控视频,在押嫌疑人在各自的监室里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也有的在静静地看书学习,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如果不是那道沉重的铁栅门,这里更象一所学校的教室或工厂的车间。眼前时时飘过一种闪着亮光的眼神, 远远向着陈晋颔首张望。在监区里,这是我捕捉到的最真诚的注目礼。
  在几排灰色的监室间,居然有一片让人眼前一亮的绿化带,在夏日的骄阳下泛着柔软的生机。这在高墙外再普通不过的绿色,在这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却显得弥足珍贵。陈晋说:"别小看这一块绿色,在全省看守所的范围内,鄂州是首创。我们算是别出心裁了,让每一个在押嫌疑人能在这里用眼睛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赏心悦目,对心情也是一种调节。"
  细微之处见真灼。有人曾把监管民警与在押嫌疑人比作"猫鼠关系",把对方放在了对立的立场,由这个细节,我却感到民警与失足者的"鱼水关系"。他们把对法典的敬畏融合在人性化管理中,润物无声,实现了社会和谐的"双赢",更体现了公安文化"治病救人"的核心所在。
  陈晋的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一摞监室记录日志。几百个在押嫌疑人每日境况在这里都能找到动态,比如每天进出人员的变异、身体状况、心理情况、诉讼程序……足见这里日常管理要求的严格和规范,这也是陈晋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作为看守所日常工作的具体负责人,陈晋很忙。几天跟着他进进出出,他根本没有时间与我交流。我只好把采访改在他晚上的值班时间。可事与愿违,他仍然是处于连轴转的工作中,忙的脚不沾地。
  "我们这里每一个管教都是一本书,太多的酸甜苦辣,太多的精彩故事,你和大家多聊聊吧。"他歉疚地匆匆撂下一句话,安排值班民警配合我的采访。
  值班老民警罗伟建见惯不怪地对我说:"陈晋是一个工作狂,每天这里大小事务多得不得了。比如说,每一名在押嫌疑人必须接受进所'七必谈',即入所必谈、号室过渡必谈、转捕必谈、开庭必谈、起诉必谈、违规受罚必谈、出所必谈等一系列有的放矢的谈话沟通、思想教育,动态控制跟踪,及时处理不断出现的突发问题,随时观察掌握深挖犯罪线索,等等,这都是陈晋每天要安排和必须做的事。"
  我深深感到,用文字表述这里的"忙碌"状态,实在苍白而空洞。在这里,靠的是眼和耳的敏感,需要的是用心观察。因而,我也尽量地用心寻找着这个光环下"明星"的真实人生。
  老民警开门见山地说:"我在这里是一个新兵,之前在基层派出所干了二三十年。调入这里时,本以为可以清闲几年干到退休,没想到这里比基层派出所的压力更大。初来时,有人告诉我,陈晋是这里的监管专家,我不以为然,就这么大的'三步巡'空间,把人看好还能成专家?三个月的见习管教做下来,我就像盲人摸象。对那些闹监、自残等各种五花八门的违规行为,无从下手,甚至束手无策。可陈晋来处理,就显得游刃有余。再难的疑难杂症,他都能摸出个道儿,对症下药,转危为安,这个专家让我心服口服。"
  管教其实是一项执行力严格、程序化规范的工作。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如果没有具备对公、检、法等整个法律程序的丰富知识面,不能对每一个在押嫌疑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做到"安全监管"根本就是一句空谈。
  这就是陈晋的过人之处。陈晋持有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善于做疏导工作,更善于做帮教转化工作。

他能把握在押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深挖犯罪线索,将这里延伸为"刑侦第二战场",服务现实斗争。2013年,陈晋深挖犯罪线索412条,破案306起,其中重特大案件185起。其协助破获的多个案件先后被评为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深挖犯罪"十大精品案例"。
  陈晋的只言片语里饱含了一份深情。"我父亲是一名老公安警察,从小我敬畏这份职业,所以,自始至终爱这身警服,无怨无悔!"
  在这个和平年代,陈晋无疑是新时期这一代职业警察的典型代表,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事业融为一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崇高和伟大?
  中国梦,需要这样崇高的执著
  "我渴望,像太阳一样燃烧……"
  管教民警的情怀
  戴春林是我采访的第一个管教民警。陈晋副所长向我推荐时,反复强调戴春林工作中突出的"磨性",却绝不能与"磨叽"同日而语。由此,我记住了这个独特的个性。
  清清瘦瘦、面善温和的戴春林,穿着一套整洁的短袖警服。一进会议室,他感觉光线不好,迅速将我背后的窗帘拉开,然后将柜式空调机的送风方向稍稍调整角度。有一阵,我都没弄明白这个用轻柔的浠水方言与我招呼,且细致入微的警官是谁。因为,他更像一个邻居大哥,亲和力太强,与我心目中雷厉风行的警察形象相隔太远。
  我随这里大家称呼的习惯,称呼他为戴管教。开场白是简洁的,他说:"你问我答吧。"
  "所长介绍,你的'磨性'很有杀伤力,在押嫌疑人既怕又喜欢你,那你就从这个特点和我聊聊吧。"
  "我以前在局机关工作,服从安排来看守所,从事管教工作十三年。这是两个绝然不同的工作,心理压力大是管教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大家说我"磨性",是因为管教工作的特性决定的。在押嫌疑人关押在这里,急躁的情绪会被放大,他急我不急,也是一种工作手段,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监管无小事,需要耐心疏导,才能保证在押嫌疑人的人身安全。"戴管教深有感触地说:"十三年的管教生涯中,我送走了十名死囚犯人,那些人和事会不由自主地让人对人生进行思考。七八年前曾经闻名全市的'双死惨案'你知道吗?"
  我摇摇头。
  "2009年冬天,我管教了近两年的死囚犯赵国兴的执行通知书下达了。下午接到通知,我的心里一直没能安稳……"
  赵国兴是黄陂人,生于1960年,是个孤儿。因叔叔家三个女儿缺儿子,他过继过去传宗接代。家里条件不好,赵国兴直到四十多岁才成家,生育了两个女儿。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国兴结识了鄂州庙鹅岭村的一个女孩儿,两人竟然爱的死去活来,同居几年,还生了一个女儿。这段婚外情一直遭到女孩儿父母的强烈反对。赵国兴觉得亏欠女孩儿很多,而自己又远在黄陂,为此他低声下气去求女孩儿的父母,将小女儿的户口和女孩儿一起上在外公外婆家的户口簿上。女孩儿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而且将他痛骂羞辱了一顿。
  这一顿恶骂是导火索,赵国兴顿时恶向胆边生。在那个冬夜,他潜入女孩儿父母家的庭院,蹲在寒冷的角落,抽掉了半包烟,然后,一阵风一样跑到后房,毫不犹豫地用斧头将正在睡梦中的女孩儿母亲及其孙子砍死,女孩儿的父亲有幸逃过一劫。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魔鬼了,抓捕送看守所时,他拒不配合,求死心切,在监室闹腾的很厉害。
  作为他的管教,戴春林对此进行冷处置,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发现赵国兴患有严重的胃病,监所日常的饭菜他基本不合胃口。为此,他利用上下班的空闲时间专门为他买来合适可口的饭菜。日子久了,赵国兴渐渐感动了,戴春林也成了他的心理依赖。
  按规定,死囚犯在临走前都可以与亲友会见一次。执行通知下达的那天,整整一个下午,戴春林都在为联络他的亲人而奔波。当时,赵国兴的大女儿在武汉体院上学,他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了她。
  第二天一大早,好大好大的雪,报纸上说是五十年不遇的大雪。戴春林走到监室将赵国兴提出,递给他一个烟,轻轻地说:"老婆和女儿来看你了。"
  他瞬间一愣,什么也没问,低头抽完烟后,随我走过飘着雪花的通道,一路上,手脚上的刑具铁链发出清亮的"哐哐哐"的声音,一直响到人的心头。隔着玻璃,他拿起话筒,对两个女儿说:"都是爸爸的错,你们一定要好好做人,记得你们还有一个妹妹……"
  生离死别,他表现的很平静。当换好衣服,最后上路时,他突然扭转身子,向戴春林"扑通"跪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谢谢你对我的关照,我认罪伏法。"
  戴春林一阵心酸,轻轻拍拍他的肩头,道声:"好走……"
  雪落无声,戴春林的记忆中永远定格在那一场大雪中。
  交流中,戴管教告诉我,前几天刚收到从武汉监狱转来的一封信,这个人很年轻,只有二十二岁,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四年零十个月。这是一个心理极其自我的年轻人,因为同样年轻的妻子喜欢上网,没钱了,一时冲动,犯了罪。
  我问:"可以给我看看吗?"
  他把一页从学生作业方格本上撕下的纸张递给我。信不长,字迹歪歪斜斜的,但看得出已经很用心了--
  "戴管教: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在这十个月里,您教导我学会了很多,真的很感谢您。您就像我生命中的贵人,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您的关爱和教诲我记在心里!等我刑满释放的时候,我一定去看望您。我现在能做的,只有祝您在工作顺心,身体健康!我们还会再见的,到时候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干爷!
  请记住我这个人,我叫王坚……"
  信写的很朴实,简单明了。忽然间,我懂得了戴管教那"磨性"里渗透的对生命的悲悯,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心理咨询师的思考
  杨志勇,男,1974年出生,看守所心理咨询师。1996年毕业于湖北省警官学院刑事侦查专业,1998年成为看守所第一批来自高校的专业干警。
  每次我们相遇,他总是热情的与我寒暄,一双大大的眼睛神采飞扬。有人告诉我,"精神失常"的在押嫌疑人最服他。
  杨志勇是那种性格很阳光的类型。谈起管教,谈起看守所的在押嫌疑人,他滔滔不绝,而且见识独到。"其实,管教员就是管和教,'管'体现在严格与细微;'教'重于表率与正能量的发挥,其核心就是一个挽救人、转化人的疏导过程。从心理角度上讲,如果有严重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会导致在押嫌疑人的人格障碍,而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障碍问题最好的辅助。应该说'心理'是监管工作的灵魂,在这方面,有太多太多让我揪心的故事,我建议你采访一下我管教的在押嫌疑人。"
  就这样,在押嫌疑人杜军走进了我的视野。
  杜军生长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农庄,17岁那年,初中毕业就懵懵懂懂走向了社会。第一份职业是学厨。凭着他的聪明灵活,他很快出师,技艺也算得上精湛,很快被聘为一家大型酒店的厨师,收入不错。此后结婚生子,小日子过得颇为滋润。
  2011年的夏天,杜军做了父亲。当他还没有从喜悦中缓过神,岳父从湖北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正在参与一个"国家秘密支持"的项目,赚钱非常容易,让他赶紧过去看看。看着妻子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杜军有一丝犹豫,妻子说,当厨师太辛苦了,这么好的机遇,正好和我父亲一起发财。于是,杜军"骑着马,扛着扁担"(骗),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北武汉,一去未返。
  短短的五天之内,杜军的思想就如同着魔一样发生了巨大转变,并义无返顾的加入了这个"天上掉馅饼"的骗局。这个所谓的"国家秘密支持"项目,以"阳光工程连锁经营"的名义,通过购买一套三千八百元的虚拟商品为起步,按照"五级三晋制"运作模式发展线下人员,一级一级瓜分利润。其实,这是一场赤裸裸的骗人钱财的分赃游戏。杜军在这个等腰梯形运作模式的出局制度中做到了最顶端A级,也就是说,经他发展的至少平均超过三十人的B级下线让他一个月就可牟取暴利十多万元。
  "爱迪生曾说过,把黑夜变成白昼,别人都以为他是疯子,可现在你看,爱迪生确实做到了!说白了,就看是你需要赚钱 ,还是钱需要你赚?是你需要行业还是行业需要你?那么,三年一次性投资六万九千八百元,再发展三个'下线',以此类推,一年以后就能拿到一千零四十万元。"
  这个极具蛊惑性的"美丽谎言",让一群追逐财富的人,迅速疯狂……
  2013年8月,杜军团伙将"触角"伸到鄂州,被鄂州市公安局一举破获,抓获包括杜军在内的六名传销A级头目,A级以下传销人员一百余人,捣毁传销窝点十余个,冻结了该传销团伙在武汉、鄂州等地银行账号二十余个,总金额达五百余万元……
  杜军沦为在押嫌疑人被羁押于看守所。"一进牢门,心惊肉跳,二话不说靠墙站好"……这些江湖上的传闻让他心里不寒而栗。在监室里,杜军象一只受惊的兔子,警惕地防备着管教民警,极度刻意地与同室在押嫌疑人保持距离。几乎四个月的时间,他没有多说一句话,自我封闭,悲观绝望。鉴于杜军的这种状态,看守所给他安排了心理疏导。
  第一次与咨询师杨志勇警官对面相坐时,杜军心里充满了不屑。能做到A级头目,他的口才和心理素质绝对是一流的,心理咨询哪能解决他的问题?
  "有人说,在押嫌疑人是有期徒刑,管教民警是无期徒刑。你听说过吗?"杨管教抛出这一句问话,立即引起了杜军的注意。
  "你看,我们管教管的是三种人--在押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走的是三个点--家里、单位、监舍;做的是三件事--收押、看守、送人走;说的是三句话--认罪伏法,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我们每天围绕你们苦口婆心,忙忙碌碌,一直要干到退休,像不像'无期'啊?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与我们为敌,我们是不是要患上'心急梗'?"
  这种坦诚而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忽然间让杜军冷酷冰冻的心暖和起来。他放声大哭,这哭声饱含了太多的迷茫、恐惧、后悔……杨管教安静地陪着他,这种情形让杜军的心里生长出一份安全感和依赖,他觉得自己其实没有被社会抛弃,他需要倾诉,渴望被拯救。
  这次谈心,杜军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第一次认真的反思自己在传销中犯下的罪行,了解自己案情的走向。从管教推荐他看的《刑法》里,他找到了答案。《刑法》明确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这个失去自由的空间里,杜军生平第一次为自己学习法律知识,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杨管教几乎每周与他谈心,传递正能量,引导他认知自己的罪行,重新认识人生价值,他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夜深人静的时候,透过窗户看着深远的夜空,他辗转难眠。曾经在高墙外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的美好,父母的问候,孩子的咿呀,还有小日子平凡中的温馨,现在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遥远。这种失落感常常让他的眼泪默默地流淌出来。他开始反思人生,意识到传销是自己苦难的根源,害人害己。回想自己在传销体系里看到的许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他深深的内疚。
  他对杨管教说:"应该感谢看守所的日子,我想明白了三件事,一是时间的珍贵;二是对父母亏欠太多;三是对家庭的作用微不足道。曾经自由的时候,因传销与父母反目成仇,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幼稚。"
  杨管教语重心长地说:"换一个角度来说,苦难也是一份人生礼物,包装虽然简单丑陋,却实实在在是生命送的一份大礼!
  是的,这是杜军人生中的一份大礼,他觉得灵魂获得了新生。至此,杜军象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配合监室帮管教做任何工作,甚至自己现身说法,说服刚进监室的新监友,配合管教民警的工作。
  杜军对我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押嫌疑人觉得管教像父母一样,那份信任和依赖对他们来说,就犹如无助的孩子对父母的情感。"
  这一点都不矫情和夸张。这里折射出所有管教民警散发出的一种人格魅力!
  有一首歌唱道:
  离家的日子
  也不要关上你的门……
  关着的门是没有价值的
  关上它   世界就抛弃了你
  不要关上你的门……
  生命的忏悔
  李睿孤独地倚靠在监室寒气很重的墙角,散碎的阳光从高高房顶透过格栅窗扇射在墙上,他贪婪地翕动鼻翼,呼吸着阳光的味道。
  二十六岁的李睿,是鄂州葛店人。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民族大学,成为同村读书人的榜样,大学毕业后,他有了一份好的职业,在武汉从事润滑油营销工作。
  2011年的春节,李睿带着一个心愿特地回家过年。地方经济的大发展使他想寻找商机,看看是否有适合自己可做的项目。
  年初六,李睿将四位同湾老乡宴请到村镇的酒店吃饭,就此联络情感。远在武汉的女友不时打来电话,夹杂着"嘟嘟嘟"响的短信,时时打断大家的谈兴。坐在身旁的建筑工程包工头宋某一把抢过手机:"哥们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顿饭,哪里来这么多电话干扰?"
  李睿陪着笑说:"不接电话了,我们喝酒。"
  不一会儿,女友的短信又"嘟"的响起,李睿还是忍不住低头查看起来,喝酒正在兴头上的宋某就势扳过他的肩膀:"你这人怎么回事?"李睿鼻梁上的眼镜被振落得老远。
  李睿弯身捡起眼镜,一股邪火直冲脑门:"你太欺负人了!"话音未落,他从裤兜里抽出一把水果刀,猛地刺向对方的肩膀,并拔腿就跑。回过神来的宋某,顾不上疼痛,跨步撵上去,一下将其踢倒在脚下,拍着胸脯说,"今天你有种就朝这里捅!"
  李睿说:"你别逼我!"
  宋某气急地直视他:"今天我就逼你!"
  李睿再次举起刀刺过去,对方当场倒地死亡。刹那间,鲜红的血,染红了人们措手不及而惊愕的眼睛……
  一审判决,死刑。李睿一时接受不了这个判决,他狂躁地喊叫:"对方挑衅我,这是正当防卫!"
  绝食!自杀!……他像一头困兽一样,在这个失去自由的空间里挣扎、冲突,搅得整个看守所不得安宁。
  心理咨询师杨志勇警官递给他一本书《苏轼传》,相希望对他有所启迪。
  李睿不屑:"还是我建议你去看看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吧。"
  杨志勇立即买来这本畅销书,用心读起来。然后,就此话题,与李睿进行交流。
  李睿说:"我崇尚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追求个性与自由,不愿接受别人安排的生活,在现实中就是那些敢于反抗的勇者。"
  "可一个习惯随身带把水果刀的人,且不善于化解生活中的矛盾,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弱态的心理,你是勇者吗?"杨志勇睿智的反问他。
  李睿无语。无数次的交流之后,他渐渐冷静下来,认真读起了《苏轼传》,并醒悟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一个人既不能自我迷失,,也不能厌倦人生,变得冷漠。
  他对杨管教说:"我该接受法律对自己犯错的惩罚,对受害人我愿意认罪道歉。"于是,他以最深的忏悔积极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得到了受害人家一定程度的谅解。经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李睿由一审的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
  离开看守所去监狱服刑的时刻,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李睿,噙着泪对着杨教管深深地鞠躬致谢:"生命只有一次,你们拯救了我的灵魂,拯救了我的生命。"
  警车驶出了很远,李睿还抓着铁杆窗,远远地回望,回望……
  其实,那是对自由和生命的忏悔和渴望。
  高墙内的"特殊春晚"
  空间并不能限制渴望,时间也永远在流逝光阴。
  我惊奇地打量着这里,这是迈进监区的唯一而主要的通道,可以抵达三大监区的任何一个号室。眼睛的尽头,后墙面红色底板的烫金字"2014 迈向新生活",那一个"迈"字的偏旁一捺扫过,仿佛如椽巨笔绘出了一条新生活的导行,遒劲有力,给人心灵的震撼。
  初始,我以为是一幅宣传语。
  陈晋副所长说,不,这里是看守所每年举办春节晚会的舞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个舞台已经上演了四期春节晚会。
  他如数珍宝地扳着手指说:"表演形式包括小品、独角戏、唱歌、跳舞、快板、乐器演奏等,武警官兵和管教民警都参与其中。押人员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自己创作小品,组织编排,把改造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渗透到表演中。每次上报的节目总有三十多个,因为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好一轮轮筛选,最终定下二十个左右上台表演,可以说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在看守所这个与自由相离的高墙里。因此,这里就成了一个特殊的舞台空间。一场由民警、在押嫌疑人、服刑人员家属自编自演的联欢会总在期盼中开始粉墨登场,一块红地毯分开了舞台和观众席。有限的空间,一下整齐有序地坐下了一百多个特殊的观众,没能在现场的在押嫌疑人带着小小的遗憾,在各监室观看视频直播。趣味横生的节目,历时两个半小时,淋漓尽致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希望,赢得了阵阵掌声……喜迎新春的欢乐弥撒在寒冬的夜里。
  一位在押嫌疑人深有感触地说:"联欢会就是我们的新年礼物,说明政府和家人没有抛弃我们,对我们还充满信心和期望,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
  所长程胜文说:"外界可能对在押嫌疑人有偏见。实际上,他们很多人多才多艺,因为一失足而迷失了自我。社会不应该歧视他们,尽管看守所依法限制了在押嫌疑人的自由,但是,他们的合法权利依旧得到保障,他们的人格依旧应该得到尊重,这与惩罚犯罪并不矛盾。在高墙里举办春晚的深远意义在于,受到关爱的在押嫌疑人感动之余能够更加冷静反思自己的行为,也能够理智等待自己问题的解决,实现重塑灵魂的目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这深深的电网高墙之内,管教民警们凭借一份赤诚的心意"向在押嫌疑人传递着温暖,传递着一份希望的力量。
  军人的品格
  支队长岳正荣向我建议:"刘细焱是部队转业的副团级干部,曾经是一个很优秀的军人,你可以与他聊聊。
  在一份转业军官推荐书中,我看到了如下的内容刘细焱,1968年出生,1987年11月入伍,大学本科文化程度,1992年6月入党,军衔海军中校。
  我们在会议室相对而坐。刘细焱温和地笑着,淡霜的双鬓带着岁月的痕迹。
  "2011年1月19日,我到监管支队报到,服从组织安排,在看守所当了一名普通的管教民警。在很难安排工作的时下,我心怀感恩。作为一名军人,到哪里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成绩和荣誉都是过去。从报到第一天起,我就把自己当一名新民警,找准角色,从零做起。监管是一份高危职业,安全责任重大。人是有思想的,最难管理,特别是这些犯了事的在押嫌疑犯人。保证他们在监管期间的安全,教育他们认罪服罪,好好劳动改造,回到社会做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之人,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心、良好的执法理论水平以及人性化管理施教方式方法。

"
  这是最朴实的话语。也许,在这个特殊的职业中,军人最懂得天职的意义。正是这种责任意识,使刘细焱完成了从一名军官到一名普通民警的转变,并在这土壤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刘细焱给我谈了一件曾经轰动一时的案例,他感叹道:"人生真的是处处如考场,事事皆考验。"
  2011年7月,在鄂州市发生了一起两死一伤的恶性刑事案件,社会影响极大。在押嫌疑人涂坚,1992年出生,重庆市梁平县金带镇双桂村人。2012年8月29日,他被一审判处死刑,2012年12月30日,二审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为确保该罪犯在看守所羁押期间的安全,看守所安排了刚从部队转业、作风扎实的刘细焱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教育。
  这是一个心灵极度扭曲而自残性倾向极强的人,自知罪恶深重的他干脆破罐破摔,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尽办法闹监、折腾。他时而趴在监室门口歇斯底里地唱歌以发泄情绪;时而举起监室里点燃的蚊香烫烧着自己的双手,鬼哭狼嚎;有时趁人不注意,将号室里凡是可以利用的诸如衣架、破塑料桶盆等用品用来自伤自残,寻衅滋事,搅得周边的人不得安宁。
  刘细焱耐心地与他沟通,一次,二次,N次……总是收效甚微。在监室在押嫌疑人的一次劳动中,突然狂躁的涂坚拿起生产工具磨锤猛地砸向自己的小手指,顿时鲜血直流。
  刘细焱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为了救赎这个可怜的灵魂,他再一次打开涂坚的在押档案。
  涂坚从小父母离异,被好心的姨夫收养。姨夫家已有四个孩子,这个家庭的负担是非常重的,再加上姨夫常年在外做生意无暇管教,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致使涂坚生性暴躁,语言表达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差,从小就成了一个有心理缺陷的问题少年。
  刘细焱觉得,其实涂坚的身世很可怜,从小缺乏关爱。人是有情感的,它绝对可以融化一个人。于是, 刘细炎想尽办法,找到了涂坚相关亲属的通讯地址,提笔与他远在重庆的叔叔、姨夫进行书信联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早已对涂坚彻底失望的亲人们,在他生命有限的时间里给予了一份来自亲情的关爱和温暖。渐渐地,涂坚那颗坚冰一样的心被打动了,他狂躁的情绪慢慢平稳下来。
  经最高人民法院复核,2013年10月18日早上,涂坚被顺利交付执行死刑。
  "两年三个月零十一天,几乎每一天我都历历在目。"刘细焱微微皱起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我当了一辈子的兵,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情感,也想在监管工作中引进部队训练的模式。因此,倡导性地对在押嫌疑人进行半军事化集训,既锻炼了在押犯人的体魄,又提升了他们的集体归宿感,效果很好。三年的时间,在押嫌疑犯违规率下降了80%,成为看守所一项亮点工作。"
  在鄂州市第一看守所网站,我看到了一封感谢信,来自沙洋小江湖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
  ……违法犯罪,深陷囹圄,是我人生的不幸,但是受教于鄂州市第一看守所,是我人生的大幸。开始进入看守所,由于身体原因,加上环境不适应,两次低血糖昏倒。管教干部刘细焱为我盖被子,喂糖水,一次又一次将我从死神手中解救出来。
  由于我是法盲,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认识肤浅,有怨天尤人的情绪。刘细焱警官多次和我分析犯罪的原因,教育和帮助我,使我渐渐安心改造。
  我和刘细焱警官一不是同乡,二没有血缘,非亲非故,只是管教对象中的一员。你们的工作方法,对于加速在押嫌疑人的改造进度,提高在押嫌疑人的改造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请你们放心,在今后的服刑期间,我一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踏实改造,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教育和关怀……
  也许,在战争年代,奉献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而在和平年代,军转干部的奉献就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坚定毅力,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刑侦第二战场
  看守所,又被称为延伸的"刑侦第二战场"。
  被羁押在此的嫌疑人,许多都带着一条长长的锁链,环环相扣,把罪恶的灵魂栓在黑暗里,这锁链是什么?
  --阴魔。
  --侥幸。
  这里的在押嫌疑人,都有一个共性:偏激,狭隘。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中更多的是放纵了欲望和行为,践踏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贪婪、奸恶、残暴--
  当我们翻看那一宗宗案卷,仍然能触目惊心地发现,一张张泛黄的纸墨里那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狡黠之笑。
  面对这样的群体,管教,从来都是采取宽严相济的管教方式方法,这是社会文明文化赋予中国法治的一种能力。
  "看守所是一个仓库,逮住死耗子,把人看好,一看二守三送走,没差错就是成功",在当今,这种粗放型看管模式随着法治的健全完善,早已被整治,取代之的是现代"精细"的人性化管理,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在这里,深挖犯罪工作专班提炼出"情理感化法、人人过滤法、潜水作业法、政策攻心法"的四法并举措施,努力找到打开在押嫌疑人心灵的钥匙,最大限度地挖掘犯罪线索,以其将所有的犯罪事实"挤干压净"。
  这里有一组镜头--
  廖建洪,毕业于省公安高院刑侦专业,十六年的管教生涯中,更像一名勇猛的猎手,屡建功绩。仅2013年在全市深挖犯罪成绩一览表上,他名列前茅,成绩斐然:个人获取线索75条,破获刑事案件35起,由此打击处理4名犯罪人。提到成绩,他腼腆地笑着:"爱这身警服,就应该这样做。"
  方翠琴,看守所的一名女民警,十几年的看管经验,使她面对涉嫌凶杀、贩毒、盗窃、传销等女嫌犯,终秉承着一份耐心宽容的爱心,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当嫌疑人生病时,她会在第一时间里去医院挂号、拿药,甚至陪伴、喂饭、看押……没有抱怨,只有真情。
  高黎,八零后女孩,高高的个头,脸上永远漾着一丝文静的笑意。当年她以全市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鄂州市公安局,调入看守所三年来,面对畏惧、疑虑、失落等诸多复杂心理且年龄参差不齐的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用纯真的善良和美丽打动了许多在押嫌疑犯,甚至因为劳累过度,她在怀孕临产发作时,仍坚守在岗位,孩子早产二十多天,被誉为"高墙内最美女警官"。
  王冕,看守所最年轻的"临时管教",有着少年老成的稳重。因看守所警力不足,他从特警支队借调过来,成为一名管教民警。三年的工作中,面对管教对象中思想各异、人生经验老辣的"老江湖",他敢于不屈不饶地与他们斗智斗勇,正气凛然,在学习和斗争中迅速成长,成为监管战线上青春流动的风景。
  ……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 风霜雪雨博激流 /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 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
  这首传唱于七八十年代的歌曲,曾唱遍祖国大地,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让人热血沸腾。
  今天,面对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同样地,我们热血沸腾,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让我们看看近几年的情况和数据--
  2010年,鄂州市第一看守所深挖破获"2009。8。1"杀人案,被公安厅监管总队评为"2009年度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深挖犯罪精品案件"。
  2011年,鄂州市第一看守所获取案件线索210条,破获刑事案件124起,其中特大刑事案件9起,重大刑事案件41起,通过线索共抓获在押嫌疑人14人,深挖犯罪工作排名全省第二,被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二等功。
  2012年,在"破案会战"行动中,鄂州市第一看守所获取案件线索248条,破获刑事案件145起,同比上升17%,其中重大案件16起,深挖犯罪工作综合排名全省第一;管教民警廖建洪被省公安厅评为"2012年度全省公安监管工作教育感化深挖犯罪能手"。
  2013年,鄂州市第一看守所深挖犯罪线索152条,协助办案单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81起,位居全省公安监管场所前列;通过信息线索破获的武汉市多年前发生的"2004、3、13"命案,被评为全市"十佳"信息化精品案例。看守所被评为"2013年度全省公安监管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管教民警廖建洪作为"全省公安机关'破案会战'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被省公安厅通报表扬,陈晋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数据是全面的,但再全面的数据也没有精神这个参数。这个参数,渗透在"管、教、矫、治"的功夫上;这个参数,充斥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这个参数,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巨大能量。
  第二章  拘留所--灵魂的驿站
  拘留所,顾名思义,是执行公安机关裁决的行政拘留和法院裁定的司法拘留人员的行政羁押监管场所。特殊的行政司法职责,从这里打开了一扇社会治安的文明窗口。
  翻开鄂州市拘留所的建制史册--
  2001年,拘留所由梁子湖、华容、鄂城三个基层区公安的拘留所合并组建。从全国三级拘留所到二级拘留所的提升,再到2012年创建全国一级拘留所的飞跃,建章立制的创新无疑是至为关键的"一环",而思想解放观念的创新、人文精神的主导,依托"3+N"调解新模式,则一直成为拘留所管理工作不断进步的"助推器"。
  近三年来,鄂州市拘留所排查预警、疏导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0余起,无一升级、扩大或恶化为刑事案件或突发群体性事件;1200余被拘人员得到帮扶救助,3900余人被成功教育感化。
  20余面锦旗、230余封感谢信成了这个文明执法窗口最大的回馈。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全省监管系统先进所队"和"全国公安监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同时,湖北《楚天都市报》、《鄂州日报》等省市媒体对这里发生的多起教育感化、帮扶救助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和跟踪宣传,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鄂州市拘留所每年的拘留量高达3000人次,90%以上的被拘人员有抵触情绪,其中拘留期满出所、转刑事拘留、转逮捕、转强制戒毒、转劳动教养等,羁押人员性质庞杂,吸毒、赌博、传销、聚众斗殴、卖淫嫖娼、邻里纠纷,等等,违法形式可谓千变万化。
  显而易见,拘留所始终处在地方久治长安的风口浪尖。"规范执法,创新管理,矛盾化解"这三项监管重点,解读起来,就像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明确具体,可在实际工作中,却如一项浩瀚般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
  坚定的信仰
  潘志超,这位见证了鄂州市拘留所历史的老警察,现为拘留所教导员。从警三十年来,鄂州市拘留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精良,老警官如数家珍。在老警官的介绍下,我的脑海里展现出两张简明的对比图。
  一张图是2001年前的拘留所,分散在鄂州三大城区的小拘室,设备简陋,零零散散,仿佛是一块被人遗忘的角落;另一张图是集中组建后的拘留所,从边缘到集中,从凌乱到规范,特别是2010年扩容搬迁至新所,硬件设备的现代化配置,管理方式日渐精细化,这是一大批象潘志超这样的老警官付出的心血所换来的巨大改变。
  "拘留人员一般是轻微违法行为,大多数因为不懂法所致。所以,我们这里更像学校,监管民警像老师,而他们就是学生。"这一句轻轻的感言,我感受到了老警官博大的胸襟。
  刘金林,是一位从基层派出所调入的老警官,不善言辞,但那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让我肃然起敬--"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当警察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秦松武,这位从当年的人民教师转考为人民公安的优秀警察,三十年的风雨春秋,经历了拘留所创业的艰难。至今,他的肩头仍然留有被拘人员突袭的伤痕,触目惊心,与颈部大动脉也就几厘米的距离。看见它,我仿佛看见了这份平凡工作中潜藏的刀光剑影……
  唯有坚定扎根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念,监管民警才会在这个特殊的阵地,默默无闻工作,甘当无名英雄。
  女民警的别样人生
  女民警李琼,1976年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