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5年第6期 搜索:

鄂州许昌历史机缘探究与思考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6-07-19

□夏建国

 

今年5月,鄂州继河北涿州、河南许昌、湖北襄阳、荆州之后,成为第5个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城市。本文试图从湖北鄂州与河南许昌这两座城市的历史机缘探究,来思考展望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之间共同联手弘扬中国三国文化的美好前景。

一、鄂州、许昌历史机缘探究

翻开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发现鄂州和许昌不仅历史文化都非常厚重,而且三国前后的历史还有一些惊人相似的地方。

(一)同为方国,同以国名立县。

西周时,鄂州为鄂国,史称东鄂,湖北简称鄂由此而来。许昌时为许国,跟鄂国一样,均为周的诸侯国。战国时,两地还先后为楚所据。秦统一天下,设置郡县,鄂州为鄂县,许昌为许县。

(二)三国鼎立起于许昌,成于武昌。

汉末纷争,历史将这两个地方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三国时期全国南北两大重要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从洛阳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雄踞许昌25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会师于鄂县樊口,并由此出征赤壁,迎战率大军南下的曹操,正式拉开曹刘孙三分天下的大幕。由此发端,孙吴先后在鄂县、武昌纵横捭阖72年。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曹丕在许废汉立魏,率先立国。刘备接着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221年来鄂建都、改鄂县为武昌的孙权,为了联曹抗刘,于公元222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可以这样说,三国起于许昌,成于武昌。

(三)同年以昌改名,意蕴异曲同工。

许昌与武昌都由改名而来,改的名都有昌字,改名的时间还为同一年。魏黄初二年(221),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而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县(同时在此设武昌郡)则是想表达“以武而昌”的宏图大业抱负。两地改的名字,在内涵意蕴上可谓异曲同工。

还有一点相同的是,武昌和许昌作为孙吴、曹魏帝都时间不久就分别迁往建业、洛阳。不同的是,武昌先为孙吴王都,后两次为孙吴帝都,还长期为孙吴陪都。另外,许昌、武昌之名虽同样一直沿用至今,但鄂州以武昌县为名止于1912年。因为1911年发生在江夏(三国时为武昌郡所辖)武昌府城的辛亥革命,一举成名天下知。叫了1690年的武昌县改回以鄂为名。武昌之名给了现在的武汉,且武汉之名就是由武昌之武、汉口汉阳之汉组合而成的。也因此,才有了“古今两武昌,上下武昌城”这一奇特有趣现象。

(四)同获三国文化之乡名片,同享中部崛起战略机遇。

这两座城市当今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除了都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外,两地还同处中国中部,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惠及两市。许昌处于中原城市群核心,鄂州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一。2009年,湖北省以省级战略将鄂州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而许昌在河南同样肩负这方面的使命,2013年河南省还在许昌设立副地级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二、共同弘扬中国三国文化思考

鄂州和许昌这两座城市从古到今有这么多机缘,看似巧合,深究起来,实际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三国历史这一文化基因,像一条无形的红线,把这两座城市有机地连在一起。因为三国这段历史不仅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走向和文化发展,对于鄂州、许昌这两座三国都城后来的发展,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鄂州、许昌两座城市,再拓展到其他几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既然能获得同一张闪亮历史文化名片,那么这几个城市之间历史上一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实与未来必将有诸多同频共振的开发利用点。历史机缘和共同拥有的三国历史文化基因,应该能够成为这几座城市联手弘扬中国三国文化的强大推力。

(一)携手弘扬中国三国文化,是5座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的共同历史责任。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这一金字招牌,对于5个获批的城市,既是历史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中国三国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上有巨大影响的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进一步弘扬中国三国文化,对于在国际上有效扩大中国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继承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命名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些与三国文化有直接渊源的城市,作为研究挖掘、传播宣传、保护展示中国三国文化的平台和窗口。从这个意义上讲,5座城市接到中国三国文化之乡金字招牌之日,就是从国家层面肩负弘扬三国文化历史责任之时。

(二)携手弘扬中国三国文化,是5座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共同拥抱美好未来的巨大机遇和现实选择。一部《三国演义》,使三国文化在中国大地,乃至在东南亚国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5座城市荣幸获得中国三国文化之乡金字招牌,就在全国三国文化的开发利用上抢占了制高点。这对于5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只要看看那些可求不可得的城市,这一机遇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携手弘扬这几座城市共同拥有的独特三国历史文化,能有效地扩大这几个城市的影响,增强这几个城市在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促进这几个城市更快更好地发展。如果这一金字招牌开发利用得不好,那么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对于获批的城市就仅仅是虚名一个。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是蓬柴火焰高的道理。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潮风起云涌的当下,以互联互通、跨区域协作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共赢时代已经开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携手弘扬中国三国文化就显得日益重要和必要。这也是这几个城市把共同拥有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的现实选择。但目前几个获批的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恰恰缺少互动交流合作,都在各自单打独斗。这不仅不利于把中国三国文化之乡金字招牌弘扬光大。而且不利于这几个城市把厚重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成现实的发展优势。

三、勇于扛起携手弘扬中国三国文化大旗的建议

尽管鄂州是目前最后一个获批的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但应该拿出当年孙权“以武而昌”的气魄和胆识,依托古武昌作为三国吴都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勇于扛起携手弘扬三国文化的大旗,实现新的“以武而昌”。

(一)立足鄂州,联手襄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牵头搭建弘扬中国三国文化大平台。

凡事总要有人敢于“先吃螃蟹”。在目前的5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中,湖北就有3个城市。按照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总战略,鄂州完全可以先联合省内的襄阳、荆州这两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然后逐步向省外的两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和其他与三国文化有关联的城市拓展,联手策划搭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互动交流合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合作活动。这其中,鄂州要勇于担当,敢于在以上几个方面使鄂州成为“支点”,走在前列。具体可“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三个方面联动”来推进。“一个目标”是打造国家级的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保护、宣传、展示平台,形成世界级影响。“三个方面联动”是中国三国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中国三国文化国家级或跨区域研究交流活动开展、中国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个方面相互联动。参照弘扬炎黄文化的成功做法,当务之急是策划、争取举办国家级的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交流活动,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另两个方面的联动。而要举办国家级的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交流活动,必须从跨区域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交流活动开始起步,逐步办出影响后再实现活动升级。

(二)共同联手筹备庆祝鄂州(武昌)、许昌两个三国都城建都1800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到本文论及的鄂州和许昌两座城市,只要携手相邀,共襄联手弘扬中国三国文化大计,就有许多富矿资源可供开采挖掘,有许多妙笔生花文章可做。当前就有一件事可联手大做文章。

2021年,既是我们国家迎来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喜之年,也是两座城市迎来孙吴建都武昌、曹魏建都许昌1800年之年。这方面可以合作联手做的文章太多了。若能通过联手筹备开展鄂州(武昌)、许昌建都1800年庆祝活动,共同打响“三国鼎立起于许昌成于武昌”这一大品牌,对两座城市进一步确立在中国三国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更好地通过弘扬中国三国文化加快城市发展的大跨越、大提升,必将起到直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十三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编制之际,两地如果能够联手筹划此事并列入专项规划,一定意义重大。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