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6年第1期 搜索:

雨中的焉支山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6-02-01

□李 

 

如果按照历史记载的文字,焉支山无疑是一个宏大象征,让一代代的后人每每想起总是心旌摇动,充满憧憬。而支撑这一象征的,就是汉武帝刘彻麾下的少年将军霍去病以及他的非凡战功。

在祖国大地的诸多山脉中,焉支山载入史册已久,那是因为一场战争。公元前121年,按照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部署,骠骑将军率轻骑兵出陇西,越乌鞘岭,过焉支山,在辽阔的荒野首战接敌,从而击败河西主力,为夺得河西走廊、打通中原与交往的通道、进而把西域收归版图奠定基础。自此,焉支山作为胜利的象征在史册占有一席之地。

从那以后,又过了数百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驾幸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召会西域27国使臣,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名闻天下,同时也使焉支山作为王者的象征载入史册。

就是因为这宏大的象征,我计划到焉支山去,去寻觅那远逝的记忆。

那天,天空抛洒着小雨。透过雨幕,古老的山丹城像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就像河西常常见到的穆斯林女人,看不清面纱后的表情。

车向东南方向进发,一路上车辆不多,只有雨越下越密,尽情地洒向河西这片干涸的土地。车行半小时后,远远地望见一道起伏的石山拔地而起,这就是焉支山。尽管眼前的这道山看着不高,但我知道,车行的路上已经是接近三千米的海拔了,焉支山最高峰百花岭海拔3978米。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东西长不过三十五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令人遐想的是这座山的名称,因为焉支就是胭脂的另一种写法,山中生长一种叫红蓝草的植物,其花其叶榨汁后可做胭脂,供当地妇女用来描眉涂唇。另外,山中还盛产一种叫大黄的名贵药材,是当地的特产,在老百姓那里,都把焉支山叫做大黄山。

车沿着焉支山的西缘继续行进,之后穿过坡地上的村落进入山区,很快就看见一片片葱郁的林木了。我知道,这里就是大黄山林场,并且早已辟为焉支山森林游览区了。车停在景区门口,下了车,密集的小雨依然不停,气温也明显低于山丹城里。来到游客中心,窗前空无一人,管理人员说,这个天气你是稀客,还告诉我,在这里,山外下雨山里下雪是常有的事。看来,以我穿的这身单衣,要做好挨冻的准备了。

好一座焉支山哟……

天空阴沉,我撑着伞,忍着寒冷,穿过景区的大门,向大山的深处走去。

山道两旁,是茂密的沙棘和松树,再稍远,山壑纵横,怪石嶙峋。立身其中,听石涧溪流潺潺,望崖峰松柏苍翠,看谷底藤蔓缠绕,自觉这是西北荒漠上一个难得的去处,难怪历来文人骚客还把焉支山叫做河西的“小黄山”,丝路上的“绿宝石”。

眼前的山半腰有一座小亭,我沿着石阶来到亭中,远远地望去,是看不尽的青山,看不尽的绿水,我想,如果不是今天下雨,还会有望不断的白云蓝天,听不厌的鸟语虫鸣。但尽管如此,它那层峦叠嶂,嶙峋起伏,林海苍茫的气势,也足以让人对大自然造化的精美绝伦扼腕赞叹。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就是一处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羌、氐、月氏、匈奴以及后来的突厥、回鹘、藏等都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使得这一地区成了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生活的地方。当然,由于这里南接祁连,北濒沙漠,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因此也是各方相互争斗,殊死争夺的地方。公元前177年至前174年,匈奴为获取战略要地,以控西域和南窥中原,多次攻击并战败原先在这一带游牧的月氏人,迫使月氏西迁,退出河西。从那以后,焉支山及其毗邻的大草滩成为匈奴人的重要牧地,也是匈奴袭扰中原的一个重要桥头堡。

走出小亭,我循着山间小路爬到山顶,顿觉细雨斜飞,打湿了身上的单衣。站在山顶,极目向南看,透过蒙蒙的雨雾,远方祁连山的白雪隐约可见,而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那一片茫茫的草场,就是当年匈奴人牧马的大草滩,后来成为世界驰名的山丹军马场。

是的,这里就是昔日的古战场。如今,这里沐浴着雨露,充满着宁静,可是就在西南方向的匈奴浑邪王城残址周围,就在草场上扬鬃嘶鸣的千万匹骏马脚下,如果你要寻找、挖掘,那残留的头骨,锈蚀的箭镝,会向你诉说当年的惨烈故事……

汉初之际,匈奴正处于史上最强盛时期,多次越过长城,侵扰汉朝边境,甚至威胁到长安。那时汉朝经过楚汉相争,国力贫弱,只得屈辱求和,被迫采取“和亲”与输送财帛的办法,以缓和匈奴南下劫掠之势,为国力恢复求得一时和平。但是匈奴上层贵族贪婪的野心仍在膨胀,在接受汉朝输送的美女财帛同时,还在窥伺着中原的富庶。汉高祖刘邦病殁后,匈奴冒顿单于更加肆无忌惮,多次寻衅,甚至以轻薄语言调戏吕后,意欲进一步挑起事端,一举击溃汉军。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几十年积累,具备了彻底解决来自北方威胁的实力,派当时年仅19岁的将领霍去病西征,从而使焉支山首次以战争的名义写进史册。

是的,这里就是昔日的古战场。天苍苍,野茫茫,我仿佛看见:斜雨翻飞之中,少年将军霍去病初次征战,千里奔袭;浩瀚草滩之上,两军对峙,刀光剑影……

战争成就了一个王朝,战争也成就了一代名将。

毫无疑问,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一个王朝的版图,以至到今天,我们还享受着它的荫泽。还有,那场战争还和一个少年将军的名字相连,即使是在当代,我们称他为军事家一点也不为过。轻骑作战,千里奔袭,大迂回战术,以少胜多,在常规地面作战中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所能给予他的褒奖,如果我们去看一下霍去病墓,会发现这位死于24岁的少年将军坟茔是一座极为少见的山形,那是祁连山的形状。

战争还成就了一座名山,那就是焉支山。

我在前面介绍过焉支山名字的来源,其实我更认可这样的说法:焉支山的匈奴女子受青山绿水的滋养,再加有红蓝花草敷面,各个长得丰满俊俏,充满野性,所以焉支山历来是匈奴王选妻娶妾的地方。在匈奴语中,单于的妻妾称为“阏氏”,与“焉支”是同音字,故焉支山也有人写作阏氏山。而“祁连”也是匈奴语,含义为“天”,兼具雄性、伟岸之意。这样,祁连山就是父亲之山,祁连山的支脉焉支山就是母亲之山,这在匈奴语中,是两山的应有之义,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祁连山和焉支山在当时匈奴人心目中的位置。

是的,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已经远去,站在焉支山上,伴着沙沙的雨声,遥看古战场的废墟,我想象当年匈奴人退出河西地区时那一步三回头的凄惶神情,想起匈奴人一路上低吟的那首古老歌谣: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虽然这首诗歌只有短短的四句,但经过反复吟唱,至今令人听了仍会凄恻动容,并以落寞和哀惋的眼神目送那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仓皇逃遁的背影......是的,从那以后,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一个活跃了数百年的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消失了,消失在历史的云烟深处……

我常想,民间文学更多地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精神中的情,并以此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核心符号。匈奴没有文字,他们的才情、心性,是被汉人单方面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尽管这个古老的民族已经在人类的血液里稀释得无影无踪,但唯一流传下来的这首诗歌却一直保持着魅力,让人们窥见他们的灵魂。

雨继续下着,山风吹来,让人凉彻心田。我打了个寒颤,突然想到,既然焉支山是个象征,胜利的象征,王者的象征,那么那首古老的匈奴歌谣呢?是的,就是个隐喻。还有,眼前这下个没完没了的小雨,也是个隐喻。隐喻与象征不同,隐喻不仅属于语言,隐喻还直抵心灵。在焉支山,隐喻与西部,与历史,与战争,与民族,与荣辱兴衰,甚至与妇女的容貌,与迁徙的背影相关,当然也与焉支山的花草树木、溪流沟壑、寺庙行宫、蓝天白云相关。此刻,隐喻就在阴沉沉的焉支山上空闪烁迷离,等待明天艳阳高照、万木葱茏的揭晓……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这时我才注意到,一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在大山里游走。茫茫的雨雾中,葱郁的大山里,只有一个人,我是游客么,抑或是历史的朝拜者么……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