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巍
金秋十月,枫红菊黄丹桂飘香,大地流光溢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逢五卷本《寒溪丛书》隆重问世,吴都文苑又绽放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洋澜湖畔书室中,笔者一直陶醉在叶贤恩、刘敬堂、姜锋青、庞良君四位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几日里,情思激荡,仿佛畅游在一幅幅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廊里,穿越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时光隧道中,飞翔在日新月异的神州大地上;既获得极大的美感愉悦,又受到深刻的理性启迪。
《寒溪丛书》是他们热情拥抱生活的艺术结晶:传递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奏响了催人奋进的时代主旋律。
四位作家、四本专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如诗如画 挥洒笔墨谈古今
以刘敬堂成名作《春满鄂城》开篇的散文集《西山采灵芝》,收录了他几十年散文创作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他高雅的审美追求和古朴的艺术风格。《西山采灵芝》中的散文,如诗如画、意境幽深,如诗般雅致精美;穿越古今、立意高远、如史般广博深邃。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刘敬堂就是一位擅长发现美、创造美的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其广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邃的审美洞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在极其平凡的人和事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在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在断壁残垣的历史文化遗址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不停顿地发现美、挖掘美;并且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再现其散文中。
刘敬堂笔下的美千姿百态、绚烂多彩。
他善于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性美,创造美的意境。在《芳草知音》、《扬子寻白鹭》中,通过卖兰草和江上摆渡的两位小姑娘的形象刻画,揭示了她们纯洁、善良、活泼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宽厚的人文情怀。
他善于捕捉审美意象,展开美的联想。他观赏一盆蕙兰,“观叶胜观花”,将兰花人格化,由此联想起古代种兰、爱兰、画兰、颂兰的名人轶事及其作品,既描绘了兰花的形态美,更歌颂了这些名人们如兰花搬的“君子贞操”。窗台上一盆普普通通的荷莲,他也能够悟出“莲与禅”、“荷与人”、“荷与诗”的禅学和美学关系,表露一种追求“上善若水”、“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
他善于从现实生活、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中挖掘美。他从半截东门古塔、一堵斑驳的老墙、苍凉的庾楼、毁塌的松风阁等遗址的“残缺美”中,挖掘出它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价值。他独立西山之巅,极目四望,春满鄂城;他独步神州的名山大川,讴歌江山如此多娇。
刘敬堂不仅善于发现美,挖掘美,更善于用散文的形式去再现美、传播美,激起读者的美感共鸣。
他的散文——尤其是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如诗歌般精美。文章短小精悍,结构却特别精妙。其语言凝炼清新、含蓄隽永,具有诗歌般的节律美。写景也好、状物也好,他总能塑造一个鲜明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借此烘托环境、抒发情感;使读者情感激荡,浮想联翩。
他的散文——主要是那些记叙游览名山大川、探访文化景观的散文,又如历史般深邃。每写一处,他总能追溯出相关的史料,讲述文化名人的趣闻轶事,信手拈来前人的诗词歌赋。短短的一篇散文,融史料、散文、诗词于一体,蕴涵着广博的历史文化内容、深邃的哲理性和如诗如画般的情境。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散文“有历史,有故事”,有诗歌,“诗中有史”。读之,既能获得心旷神怡的情感愉悦,又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理性熏陶。
《西山采灵芝》书名含意深远:“山有灵芝,必有灵气”。他以西山灵芝为审美意象,暗喻源远流长的吴楚文化、山清水秀的江南景观、瑰丽多姿的民俗风情以及沸腾的现实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这也证明:作家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博览经典,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秉烛追梦 激情高奏主旋律
姜锋青其人,风流倜谠、浪漫潇洒、才情横溢,嬉笑皆成文章。其文亦风格独特:既有土得掉渣,老百姓却喜闻乐见的戏剧、小说、曲艺,更有瑰丽典雅,情景交融的诗歌散文。
散文集《秉烛画梦》(后称《画梦》)是姜峰青数十年“伏案青灯”,坚守理想、苦读经典、勤奋耕耘、追寻文学梦之精华荟萃。
《画梦》激情澎湃、文采飞扬、旋律高昂,热情地拥抱生活,传递了时代的正能量 。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鄂州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观,追溯了吴楚故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渊源,纵情讴歌大江南北改革创新中的巨大变化,抒发了深沉的乡愁情愫和山水情怀。
《画梦》中,他重点选取鄂州三座名湖,以精美的文字,描绘了梁子湖、红莲湖、花湖波光潋滟、气象万千的自然美,更翔实地记叙了梁子区、华容区、鄂城区在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和工业发展、科技创新中的新面貌,形象地再现了鄂州市翻天覆地的巨变。他综合运用了写景、纪实和抒情的多种手法,把自然美和现实美融为了一体。
他像高明的画家,挥毫泼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松风阁、观音阁、苏子遗亭、“三奇石”……等鄂州典型景观独特的自然风貌。他又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孜孜不倦、追根溯源于景观的历史文化渊源。他更像一个情感浓烈的浪漫主义诗人,伫立景观前,天马行空、浮想联翩,追寻李白、苏轼、黄庭坚……等历史文化巨匠们的足迹,思绪万千、情越古今,吟诗据典,与古人唱和。
《画梦》中,回忆往事的记叙性散文更是情感真挚、构思巧妙,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他艰苦跋涉的人生道路,留下了上下追寻文学梦的奋斗足迹。例如:文坛前辈何其芳薄薄的一本《画梦集》,启明星般照亮了十七岁他的文学梦。夏雨田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激起二十岁的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写作。咸宁邂逅郭小川,诗人的一番鼓励、赠送的一本毛主席的《讲话》,不仅使之理解了文艺创作传播“真善美”的本质特征,更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照耀着他的创作“走向明天,明天!”他生动记叙了与刘敬堂、胡家凯、徐长生等鄂州文化名人的交往,通过对他们性格特征的刻画,对其艺术作品的赏析,展现了鄂州艺术家们的风采。
《秉烛画梦.墨海杨帆》中的十几篇创作杂谈,集中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美学思考和几十年文艺创作实践的理性升华。
姜锋青是一位情感浓烈、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他的散文呈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合的瑰丽色彩。其作品构思奇妙:既有工笔画般的细腻描写刻画,又有大胆的夸张虚构、想象与联想 。其思绪飞翔在自然与人、现实与历史、澎拜的激情抒发与深邃的哲理思辨中。恰如清代赵翼评价李白所言,其文“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绊之势”。他的散文,篇幅短小精悍,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情感抒发收放自如,立意鲜明集中,因此,其内涵益发深刻丰富,耐人寻味。
他的散文如诗,其节律抑扬顿挫、语言华美缤纷;时而雕章琢句、精细描写,时而又气势磅礴、排比铺陈;融诗词赋的语言为一体,又把诗词的音乐节奏性和绘画的形象具体性相互结合。读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秉烛画梦》是姜锋青毕生追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自我写照和形象再现。他以昂扬的激情、精湛的技巧,描绘了最美的山河壮景,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探幽寻美 情系青山绿水中
庞良君的散文集名曰《山外山札记》,或许有两重含义:一是“山外有山”,他自幼渴望远走高飞、遍访名山大川,挥笔描绘人间春色;其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始终苦读经典,吸取人类精神财富的精髓、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坚守“独立的人格和气节”,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
翻开《山外山札记.序言》(后简称《札记》),作者说:自幼,出身寒门,“就充满了远走高飞的遐想和渴望”;而后,傍湖而居,“水的灵性滋润了我的笔头”。简言之,追寻梦想与追寻的过程,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青山绿水的滋润又陶冶其情感,荡涤其心灵,激发了他的形象思维。
读罢《札记》,发现早已走出穷乡僻壤而身居繁华闹市的庞良君,人虽居高楼大厦,埋头文牍书案里,“情”,却还在青山绿水中。
“水”,涓涓流淌在《扎记》的字里行间。他笔下的水,不是奔腾咆哮、雄浑壮阔的大江大湖大海那般的“壮美”。他笔下的水,是一种“幽美”、“奇美”、“峻美”;是藏在灵秀西山怀抱里原生态的一泓抔湖;是山清水秀、土苗风情浓郁的百里清江;是“大峡套小峡,出峡复入峡”的大小三峡 ;是水流“如歌如舞,如梦如幻”的湘西沱江,是九寨沟内无数“荡漾、穿流、奔腾”于奇花异草中的“海子”和凌空而降的飞瀑……。在这一幅幅灵动秀美的山水长卷中,还点缀些许依水而建的湘西吊脚楼、丽江的纳西族民居、中西合璧的成都宽窄巷……以及傍水而居的淳朴山民、活泼天真的山区儿童和风姿卓约、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姑娘……。他追求的是水的奇幻、空灵、纯净、原生态的自然美。
作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阐发议论。他笔下的水不只是自然风光的形象描绘,更蕴涵着他对原生态的自然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的憧憬与追求。也许,故乡梁子湖水时时荡涤着他的心灵,楚人先哲老子“上善若水”的哲理已经渗透在其情感中。水——已经成为他笔下的一个情感意象和哲理象征。
在漫游青山绿水过程中,作者还对各地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进行了考察。他从断壁残垣、秦砖汉瓦中寻访古人的足迹,他吟哦先贤的名言佳句以抒发情怀。
庞良君自称“杂家”。他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作为宣传工作者,他更关注社会、褒贬人生。因此,以人物为对象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小品写作,是其强项。比如:《札记》中,他还详尽记叙了彩墨画家张宙星热心进行文化交流的动人事迹,热情地赞颂了诗人叶文福的才情和人格魅力。尤为感人的是那篇悼念黄昌灿同志的《春之祭》,情深意切,回味无穷,定能引起鄂州老同志、老市民们的共鸣。他对“乡村旧事”的琐忆、对表弟、姑父等父老乡亲们的深情怀念,更是乡情悠悠、亲情眷眷,感人肺腑。
在纵情歌颂“真善美”的同时,他无情地鞭策“假丑恶”。《札记》中,谈古论今,观照现实。他“考察西门庆”的升官过程,揭露了古代官场的“升官玄机”,引发了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人大代表”建造豪华“活人墓”的抨击,揭示了“反腐倡廉”的必要性。他歌颂了“君子”的高风亮节,辛辣地嘲讽了“小人”们肮脏丑恶的品性。因此,庞良君的散文不只是寄情山水的优雅之作,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政论性和时代精神。
庞良君在《札记》中,歌颂“真善美”与抨击“假丑恶”强烈对照;亲情、友情、乡情、山水情浑然一体。他用精美的语言形象化地抒发了作者追求“上善若水”之人格品性的“水之情”。
借古鉴今 传递历史正能量
著作等身,开辟了荆楚历史文化名人传记文学创作先河的叶贤恩老先生,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借古鉴今,传递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教育哲学思想的精品——《古今名人家教故事》(后面简称《故事》)。
环顾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使创新发展成为竞争的主战场。竞争的聚焦点是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纵览古今,大至“治国”,小至“齐家”,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社会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如此。
叶贤恩的《故事》适时问世,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的家教教材。它融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形象生动,特色鲜明。
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尤其是先秦时期,更是群星璀璨,光照千古。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四大流派。即:强调文化知识与伦理教育的儒家学派;重视养生与实践性的道家学派;致力于学习科技知识的墨家学派;还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学派。
叶贤恩的《故事》,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从中国古代先贤的学说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按照家教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和方式,将“家教故事”也分成了四大类。如他“前言”所述:“有的注重品德教育,有的重视智力启迪、开发,有的关注身体健康,还有的身教重于言教”。
根据这四条标准,作者分门别类,精选了157位古今成功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典型事例,编写成一篇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几千年来,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事业成就,曾经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的社会和家庭教育,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 “故事”的选材,大多出自历朝历代的经典文献。原文文字异常艰深、语句极其简扼、内容高度概括、背景特别复杂。家长们既难收集,更难看懂。对此,叶贤恩运用文学手法,进行了全新的整合、改编、诠释。他用老少皆懂的白话文讲述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肖像描写、性格刻画、环境烘托、情节虚构。他化抽象为具象,变史料为故事,使得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情节引人入胜;在“寓教于乐”中普及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传播了历史人物的先进精神。
叶贤恩的《故事》,不仅传承了历史精华,更具积极的现实意义。那些教子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感人故事,值得今天某些官商家长们以身作则,并在教育其“官富二代”时反思;那些教子磨练意志、深入实践的故事,值得今天那些“望子成龙”,只重视智育灌输,而忽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家长们借鉴……;每一种类型,几乎都可对号入座。
《故事》还启迪我们: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必须坚持毛泽东同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全盘西化和盲目复古,不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正确方向。当前,那些千百人身着高冠古袍、摇旗呐喊、擂鼓击瑟的形式主义的“祭祀”活动可以休矣!那些组织无数稚童,身着汉服、摇头晃脑,“小和尚念经”式的“诵经演出”,应该适可而止!那些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类的陈词滥调必须坚决杜绝!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进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只有传承、引进和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的精粹,进一步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代接班人!
叶贤恩同志正是借《古今名人家教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优秀教育哲学思想的正能量。
纵览《寒溪丛书》,四部文集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四位作家都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在礼赞祖国山川、欢唱时代进步、讴歌美好追求的情感抒发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拨动我们心灵;堪称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华。四部文集,有如四颗温润光泽的明珠交相辉映,更觉赏心悦目,当是荆楚文坛的一段佳话。
枫红菊黄秋色美,硕果累累胜春朝:祝贺《寒溪丛书》隆重问世,祝贺鄂州文苑群芳斗艳、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