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文
“以武而昌”,孙权马背上得天下
“湖北之根,武昌之源。”这就是鄂州;湖北简称“鄂”,这就是鄂州的“鄂”。
鄂州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百湖之市。春秋战国为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称帝在此,同曹操、刘备三分天下,故鄂州别名吴都,古武昌。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生于江苏徐州,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即鄂州)称帝,建国号为吴,天下十三州中豫、青、徐、幽四州属吴,9月,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52年(神凤元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71年,其在位24年。
孙权在鄂州建帝都时间虽不长,但其主要施政手段在鄂州有较多展现:
富国强民。推行屯田,在古梁子湖(号称800里梁子湖)周边设军屯,屯田3万亩,面积遍及现在梁子湖区,鄂城区的长港、杜山、泽林、碧石及现在武汉市江夏区、大冶市金牛镇等地,屯田兵且耕且战,规模可观,多用牛耕,耕作技术在当时已较先进。
兴修水利。开凿从梁子湖到长江的九十里昌港(后称90里长港),既用于灌溉,更用在梁子湖操练水军。其后在建业,又开凿运河使南京成为当时一流帝都,后为六朝古都。
以武而昌。公元229年,孙权在鄂州南郊筑坛祭天称帝。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籍武昌,使鄂州时有人口10万。孙权在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九月迁都建业后,大将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鄂州,为吴陪都。公元265年9月,吴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次年12月还都建业,留下“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公元280年,吴亡,三国归晋。现鄂州留有吴王城、武昌楼等遗址,更有开挖昌港(长港)、赐名白雉山等民间故事。
孙权善骑射,喜狩猎
北宋大学士苏轼在鄂州、黄州等地的故事很多。他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烦啾诨彻拧肪从诙踔荨⒒浦荩髌分凶拍疃嗟氖侨锢伞⒅芾烧庑┯⑿酃适拢慵臻呛蔚染磁逭庑┯⑿鄱桑参笕搜芯慷踔菰鎏砹俗糁ぁ?
“亲射虎,看孙郎”,词人遥想当年孙权射虎时一显身手,是雄姿英发,更是少年英雄。苏东坡到黄州后,多次乘船往江南游兴。他对三国时孙郎、周郎倍加喜爱,更因东吴建帝都于鄂州。当时鄂州到处都是孙权旧地,流传着孙权的故事。试想孙权建都后,他会往哪里狩猎?考察鄂州的历史地理环境,最佳骑射之地只有一个,那就是东南30里的白雉山。
帝出宫东南30里狩猎
《三国志》中描写孙权出宫,“往东南30里狩猎”。吴建都鄂州时,孙权正是“英雄少年”“英姿勃发”,宫殿建成在现西山周围,出宫门东南30里,按方位和距离测算,即今位于鄂州东南边15公里的白雉山。看三国时期鄂州地形和地貌图,800里梁子湖占去一半面积,鄂州仿佛一片泽国,而东南白雉山,位于现碧石渡镇之东南、现汀祖镇之西。狭义的白雉山由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方圆50里,则形成一张巨大的雕弓。
白雉山对于最喜骑射的孙权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很大的诱惑。此地融山、水、溪、谷于一体,方圆50里,正是骑射者的理想之地。孙权建都鄂州,北是长江天然屏障,西是梁子湖无边水域,虽有峒山、龙山、武昌山、沼山等,但较之白雉山,面积小,而且梁子湖是孙权操练水军的“军事禁地”,他显然也不会动不动去打扰。民间传说孙权在鄂州称帝前,就常在白雉山狩猎,当时这里叫白纡山。有一次,孙权挽弓射一白色巨鸟,突见白色巨鸟长啸振翅而飞,同行官兵称这是“白雉呈祥”,孙权遂将白纡山改名为白雉山,封白雉山为“皇家狩猎之地”,并在孙姓亲属中选派人镇守。现白雉山下的港边孙、尹志孙、高底屋孙、底下屋孙等孙姓后代,其族谱记载均称是孙权之族人,“为帝守业”在白雉山周围。
此外,从广义地形地貌上看,白雉山北起凤凰山,与铁山垴、高峰山、东方山、黄荆山、西塞山等诸峰相连,平均海拔在380米以上。民间传说白雉山、东方山、西塞山本是一条古龙化身,白雉山为龙头,东方山是龙身,西塞山属龙尾,在龙身与龙尾之间有一片腹地,就是如今的黄石市区。白雉山山形酷似一尊端坐莲台的弥勒佛,与对面形似童子拜观音的五卦山,被民间称为“佛山”、“仙山”,又与北侧凤凰山形成龙凤呈祥之势,堪称帝王之地。
在白雉山脚下杨岗村有民间传说:湾里有一巨富叫杨光富,人称“顺老板”,此人42岁发迹,有传说他是在外经商发了横财,亦有人说是他在白雉山上捡到一条玉带,乃孙权狩猎时遗留之物,价值连城。传说杨光富从鄂城回杨岗湾可以不走别人的路。除了大买田地,他还大兴土木,单是建房就建了近18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花园、天井及堂屋、厢房等,用糯米砌双层青砖,青砖里筑的是土,确保房屋坚不可摧又冬暖夏凉,现杨岗仍有少量几间老宅及古迹遗址。杨光富为全湾出资修建的老井、石板路至今仍然完好,老井里的泉水冬天喝了不冻牙、吃肥肉喝了也不拉肚,一度曾被当地群众视为“圣水”。当时所修建的地下水道有一人多高,两人可在里面并排走路,抗日战争时期,里面还能躲人走人。现因年久失修堵塞过半,但作为全村主要下水道仍继续发挥着作用。
白雉山下,孙姓后人
现白雉山下孙姓人有1000余丁,据其族谱记载:一是从建业迁于此;二是为孙权族人;三是为“帝”狩守猎场。最盛时,孙姓后人有3000余丁。
白雉山下孙姓后人代代相传为军人后代,习武之风盛行,且历代均有武举及第记载。白雉山周围一带村庄,无论是汀祖镇的杨岗、杨王、谢华伍,还是碧石的金文武等村,武术文化传统极其浓厚。这些村庄主要流行岳家拳、洪门拳、孔门拳等,尚武之风盛行,名师高徒众多,传下许多武功奇技及疗效显著的医药奇方,不失皇家遗风。族人性格血性,抗战时期白雉山下孙姓族人,自发抗日,杀日本兵,杀汉奸,在鄂冶两地名声很响。时有日军调重兵炮轰和火烧港边孙,造成该湾50多人被炸死,史称“港边孙惨案”,港边孙姓人全部外逃,到日本投降及解放后才陆续回来。
苏东坡与白雉山的传说
白雉山有苏东坡喜欢的山水、寺庙,这里还是当时非常大的一个冶炼中心。民间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眨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常来隔江相望的西山灵泉寺,品一品江南清茶、吃一点和尚们做的油炸饼(东坡饼),偶尔试试禅风。
一日,苏东坡听说白雉山有位灵鹫主持,才智非凡,就与友人一道急忙赶往白雉山。早有僧人飞报,灵鹫大师整衣下山亲迎,远远见苏东坡就双手合十:“东南西北中,五方焕彩。”意思是你们大驾光临,使白雉山蓬壁生辉啊。大师将“东”字冠在上联之首,东坡先生回复时只有选择以“坡”字放而下联之冠了。可苏东坡是谁,他一指白雉山岭趁还礼之机,吟道:“坡壁岭崖谷,一体流芳。”灵鹫大师微微一笑,指了指黄州方向,又出一联:“东来紫气绕黄坡。”化紫气东来成语,巧嵌东坡名于首尾,真乃神僧呀。苏东坡恭恭敬敬答道:“西迓祥云萦白雉。”因佛教源于印度,从西边传来,故他借答联说出心中感受。
二人相视而笑,携手上得山来。途中,苏东坡向灵鹫大师请教自己所想问题,大师摇摇手说,您看禅寺门上的对联就知晓天机了。原来禅寺门口楹联挂得非常奇怪,只在寺门右边挂了半副楹联,曰:“灵鹫主持,主持灵鹫寺,灵鹫呈祥灵鹫寺。”望着这半副楹联,苏东坡愈想愈不对头。原来此联看似简单,其实不好对。灵鹫既是大师之名,又是寺名,且为鸟名。据说,才高八斗的苏学士硬是没对出下联,这半幅对联至今挂在白雉山灵鹫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