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珍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少年时期,读朱自清先生这篇题为《匆匆》的散文,莫名的,有一种生生作痛的怅惘。然而,那怅惘会在故乡开满金黄油菜花的春天里隐去;会在赤足嬉闹于故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湖畔隐去;会在乡亲们绽满喜悦,收获黄灿灿、沉甸甸稻子的金秋里隐去;会在故乡白雪皑皑的冬日里,拿根长长的竹杆,呼朋引伴穿梭于屋檐下、大树间,寻找又粗又长冰凌的快乐里隐去;会在故乡那悠长悠长的巷口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欢乐里隐去;会在迷路时,热心的乡亲送回家的踏实里隐去;会在母亲村头温暖的呼唤里隐去;会在被父亲的大手牵着的喜悦里隐去……
岁月匆匆,时光远行。记忆中的故乡定格在一张泛黄的老相片里,那份怀念,原来是一份历久弥新永不老去的温暖;是面对坎坷和磨难永不退缩的力量源泉;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梦里情怀!
我出生在千湖之省湖北鄂州辖区内,一个名为武城村的美丽古朴水乡。我们村三面环水。有一汪水质清澈的湖泊,宛如玉带般呈“U”字形绕村而过。那湖名叫鸭儿湖,也有称作武四湖的。她与严家湖比邻接水,合成一个更大的湖泊。观其形,九曲连环;观其貌,烟波浩渺;观其势,恢宏壮观。在晴朗的日子里,湖面上,渔帆点点,水鸟低翔,碧波浩荡。仿佛就是一位朝气勃勃的帅小伙,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在烟雨中,她却又像及笄之年的少女,展现的是娉娉袅袅、羞涩与柔和的美。湖里野生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与种植的莲藕交相映趣。在微风的拂动下,婀娜摇曳,清香扑鼻。鱼儿也在油油飘动的水草间,找到各自嬉戏的天堂。您看,它们是多么欢快、灵性、悠闲。如果幸运,这时您还有机会看见美丽的渔家少女坐在船头,卷着裤管赤足划着水,唱着渔歌。那水声、歌声十分悦耳,仿佛天籁之音。
晨曦中,村头渡口的那棵老榆树下。还有一位年逾七旬,头发花白,满脸慈祥的摆渡艄公。正悠闲地摇动“吱吱呀呀”的双桨,用他的船把一群赶早集的村民送往湖对岸去。水雾氤氲的湖面,波光滟滟,有着恍若仙境般缥缈的美好。而老艄公也笑开了一朵菊花。
夕阳里,人们有的荷锄,有的扛锹,有的挑着犁铧赶着牛,一路有说有笑地从田野里纷纷归来。落日的余晖,不失时机地给绿树掩映的村子,镀上了一层金光。这时,炊烟也像赶趟似的陆续从家家户户升起来了。躺在村口的那条像被打磨过的土路,在晚霞中也变成了橙黄色。一个梳着齐刘海,头顶绾着辫髻,穿着红色围兜的男孩,正举着一截树枝,在路上与他家那只黑白相间的狗狗戏耍着。那狗狗摇着尾巴,往上一纵,高举起两条前腿,陡然间,站立起来了!它竖着脑袋,两只澄亮的眼睛机警地瞅着男孩手里的树枝,身子随树枝变换的角度,不停地上下左右窜跃着。它高高举起的前腿仿佛两只灵活的手,在空中和它的小主人斗智斗勇地争抢着。那情景逗得收工归来的乡亲和几个围观的孩子哈哈大笑。
“虎子哎……回家吃饭哎!”
“哎……我回来了!”
随着一声呼唤,那孩子边答应妈妈,边带着狗狗一溜烟地往家里跑。几只受惊的鸡,扑腾腾地张开翅膀,“咯咯咯……”地叫着,四散逃去。
我们的村子,约有五百来户人家。房子外观是青砖黛瓦合建的,那突出的飞檐翘角犹显气势。有的宛如一条条匍匐在屋脊上昂首长啸的巨龙,有的又恰似一排排蹲在阵地上坚守的威武将军。形态各异,显得恢宏沧桑和古朴。可能是受地理条件的局限,亦或是为了族群的安全着想。屋子与屋子之间仿佛是列队出操,又似相互取暖似的拥在一起。这样一个庞大建筑群体的集结,催生出了一条条纵横交错蔚为壮观的巷子。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巷子都是用一色的青石板铺成的,既冬暖夏凉又光洁明亮,还突出布局整体协调之美。七回八折的深巷,回音袅袅。处处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熟悉,处处又有花开相似的迷茫。疑无去路之时,忽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人有很强的探寻欲望。
走进一座房子,会让您感到惊讶的一定是室内的结构和陈设。那时的屋子,里面全是木质架构的,雕梁画栋,古韵极浓。主室堂屋内,许多屏风一样的方格花板上,不仅雕刻着花鸟虫鱼,还雕刻着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的戏文故事。在这长长的画廊里,每一个画面都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再配上古色古香的条几、八仙桌、太师椅、青花石凳等摆设,整个堂屋很是精美!这样的房子内空很大,一般有两至三个堂屋。为了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每间堂屋又各自开有约四平米见方的天井。这些天井既是建造者智慧的杰作,又仿佛更像是一条人间连接仙境的神奇通道。透过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蓝天白云、鸟蝶翻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可以看到落叶纷飞雪花飘飘的美景。能给人无限的遐想!
村子里的人,都是由几百年前的同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一个姓,没有外来户。全村约有五百来户人家,四千左右人口。是方圆百里内,同一个姓氏最大的村子。虽然村子大,人口多,但乡亲们都能和睦相处,邻里相亲。谁家有了好吃的,一定会给邻家送点尝尝。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也一定会放下手里的活计尽心尽力地帮。
几百年沿袭下来的淳朴民风,虽然并不能让大多数乡亲弄明白,四书五经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大道理。却也达成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关注读书,崇尚读书。而且,这共识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世世沿袭。在清朝年间,我们村曾出有一文一武两位高官。据说,当时朝廷还钦赐过锦旗和御匾。并昭告天下,所有朝廷大臣,去我们村,距一里之遥时,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步行进村,以示恭敬。
白云苍狗,岁月匆匆。如今的故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碧波万顷的湖泊,早被当年的围湖造田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或养鱼或种农作物。那遗留下来的一道道湖堤上,树木苍翠、整齐、挺拔。鸟儿在翠绿丛中栖息、扑飞、鸣叫。倒也生出另一番别样的风景。村子里,粉墙琉璃红瓦的洋楼比比皆是,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每户人家。进进出出的摩托车、小轿车络绎不绝。当代,从村里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也遍布海内外,遍布大江南北。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然而,唯一不变的依旧是淳朴的民风,勤劳善良的村民,热情好客的乡亲!
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历经怎样的风景。故乡,永远是珍藏在心底最香醇的美酒;是昂扬不折的精神原乡;是依依不舍的梦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