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望明先生书、画、琴艺术三品
□ 何汉华
宋代大文学家、大书画家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诚然,古今中外,一个成功人士,只有心志弥坚,才能获得事业艺术的双丰收。
在人杰地灵的鄂州,笔者早年认识了一位多才多艺的智者何望明先生。他为人低调,勤勉好学。在“八小时之外”,心有“三爱”:“爱书法、爱绘画、爱操琴”。他把“书、画、琴”这三种艺术融会贯通,玩出了“名堂”,其造诣颇深。
笔者综观何望明先生的“三才”艺术,有感而发,拙笔三品。
一、天生雅才书卷气
大凡与何望明共事或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他身上带着一股书卷气。他从农村步入都市,总是手不释卷,笔不离手。也许,正是他的日积月累,加之天资聪明,才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事业越来越顺。
翻开履历:何望明的人生艺术之路跳动着时代的音符。
1968年至1977年在小学、初中、高中读书期间,他便是学校宣传队的主角,活跃在学校、乡村的舞台上;1977年高中毕业后,他在家务农,当了半年记工员,1978年选为沙窝公社牌楼大队团支部书记并兼任业余楚剧团团长。在剧团,他不仅挑大梁当男一号,同时还担任京胡、京二胡伴奏员,布灯光、画布景样样在行。1978年在全县文艺调演中,由他表演的小楚剧《一张合格证》获表演、音乐创作奖二个奖项。
由于他出色的文艺才能,1979年,被选调到沙窝乡文化馆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白天在文化馆照相馆从事摄影,晚上则下村放电影,下半年在全乡7个业余楚剧团来往穿梭,巡回导演戏曲,培养文艺骨干。
虽然身在基层,事务繁多,但何望明从来没有离开手中的如意画笔。1983年,他被沙窝乡党委、政府委以重任,担任乡党委办公室秘书。工作之余,他拍摄、撰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历年被市级新闻媒体评为模范通讯员。
1989年,何望明被金融部门“挖”去担任沙窝乡信用社信贷员,经常抽调到区农行搞储蓄宣传活动,不久任命为信用社主任。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金融题材漫画及书法作品,在区、市金融系统崭露头角,作品多次获奖。
1992年,市环卫局作为人才引进,任命他为局办公室主任。对于何望明来说这是他人生事业与艺术追求的更加幸运历程。从此他走出了乡村,步入了城市,也拓展了他艺术创作的空间。在市环卫局工作期间,他的才艺、才情、才智得到进一步升华,涉猎的曲艺、小品、书法、小说、漫画、国画等艺术,显示出不凡的艺术特性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可以说他身在哪里,艺术创作就到哪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市环卫局工作的二十余年间,是何望明“八小时之外”的黄金创作期,他的书法作品浸润着书卷气,不论是单字结构,还是整体行气,给人的感觉是“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如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横眉》、《空山》等,其线条和书法节奏均显示出力量感和美学感,他巧妙地运用“中锋、侧锋”交替变化,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的关系。特别是他在书法创作中的点线藏头护尾,以饱其气。用笔用腕,灵活自如。这也许与他长期操琴的“书外功夫”分不开。何望明身上的“书卷气”浸润着翰墨香浓,丝丝缕缕,潇潇洒洒……
二、漫画、国画歌正气
书画创作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思维创作”。如果说何望明先生早期的书法作品除了笔力圆润外,同时还显示线条的美感,这为他日后创作漫画、国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漫画创作是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万象,时事见闻。何望明先生是一个爱岗敬业、热爱生活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他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从他创作的1000余幅漫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巧妙地运用“、暗示、讽刺、幽默”象征提炼变形、比拟、夸张、引喻等手法,构成幽默、风趣、传神写照的画面。如漫画作品《论戒烟》、《当官随想》、《抗旱检查团》等大量漫画作品,展现了他洞察生活,追求艺术的过人胆识。
何望明先生非常崇拜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因为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其意境情趣,令人百看不厌。为此,何望明先生向丰子恺学习,试图让自己的漫画作品贴近百姓生活,让大人、小孩都看得懂、记得住。他还在人物肖像漫画上下功夫,既有“第一感觉” 的妙手偶得,也有“二度创作” 的点晴之笔。遥想当年,他为鄂州市知名作家姜锋青、姜继尚,画家洪锋、民间剪纸传承人孟翠兰创作的肖像漫画,笔到意到,栩栩如生。大家看了笑得前仰后合,不约而同地赞道:“太像了 !既有本人的形象特质,又有艺术家的神韵”。
正是由于何望明先生的勤学善画,所以他的大量漫画作品充满正气,即使是鞭挞假丑恶的漫画,人们透过他的作品,也可以得到心灵的荡涤,真善美的享受。特别是他创作的大量反映“城市美容师”系列漫画组图,有碳笔漫画,有水彩漫画,许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在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刊发,部分作品获优秀奖。《中国市容报》、《山西工人报》、《鄂州日报》辟专栏介绍他的创作风格和作品赏析。
近年来,何望明又由漫画拓展到山水、花鸟国画创作。他一边到名山大川、城市景点中观赏花鸟虫鱼、人物风情,一边大量地阅读欣赏名家名作,从中吸取艺术养分。每逢节假日,他临池志逸,挥毫泼墨,创作了许多国画作品。他的写意牡丹、国画山水均显示一定的创作潜力和笔墨神韵。如由他创作的一幅题为《国色天香》的国画牡丹作品,一位楚剧票友观赏后,拍案叫绝:“何老师,你这幅牡丹宛如戏剧中的花旦美女,风披霞冠,超凡脱俗啊!”而他的山水画作墨分五彩,既有腾云飞瀑、怪岩苍松,又有小桥流水、桃园仙境。以至于一些索画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挂上何老师的山水画作,仿佛天天在旅游,时时好心情。
三、丝弦动听显雅气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一起听!”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描写琴声的传神之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视琴为知音。
有人说:艺术是相通的。此语不假。早在学生时代,何望明先生就显示出过人的文艺天赋。参加工作后,他更是诗书为伴,丝弦相扣。一把紫竹京胡让他工作生活相得益彰,色彩斑澜。三十多年前,他就是乡村业余楚剧团的首席京胡、二胡伴奏员。如今,他利用节假日,琴操千曲,常到社区、公园为酷爱戏曲的老人演奏京剧、楚剧名曲名段,琴声和鸣,雅气盈怀。特别是近年来,他常活跃在京剧、楚剧票友联谊会的舞台上,以京胡、月琴为广大票友伴奏托腔,乐在其中。
丙申秋月,有一位京剧票友向何先生求画。在他的弦墨堂,这位票友见证了何先生创作国画的精彩瞬间。那天,当宣纸铺上画案时,他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从琴盒中取出他钟爱的传统民族乐器京胡,演奏《贵妃醉酒》名段。何先生端座堂前,指间流韵,把这曲以“二黄四平调”演奏的京剧名段,演绎得缱绻缠绵,余音绕梁。曲毕,何望明先生趁着兴致,舒笔运腕,彩墨勾勒。顷刻间,一幅大写意牡丹国画跃然纸上。这位京剧票友连连叫好:“这幅国画,琴画合一,情景交融。牡丹图更显得雍容华贵,我要带回去装裱,永久珍藏。”
“手操琴,墨受笔。画受墨,腕受心” 。在一次文友聚会上,何望明先生说:“书画创作中笔在宣纸上的展转腾挪,与京胡的连弓、快弓、垫弓、颤弓等演奏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三言两语,若不是有几十年丝弦相扣,翰墨琴缘的功夫,谁能体会得来!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笔者祝愿何望明先生在艺术道上不断探索,从而攀登艺术的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