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民间歌谣》读后
□ 杜政宁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三天不把歌来唱,愁肠难解白了头。” 以《山歌本是古人留》开篇,向读者传达出民间歌谣是最悠久的文学艺术品种,是极具潜质和活力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信息。《鄂州民间歌谣》是2006年市政府公布的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开展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抢救搜集大行动,取得丰硕成果。这次入编670余首,计15万余字的《鄂州民间歌谣》,是那次大行动取得原始资料基础上,由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历时两年整理而成,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发行。这是一件让人们记住乡愁,流传后世的重文化成果,重现了鄂州的乡音乡情乡景,展示了鄂州这颗亮丽的历史文化瑰宝,传承弘扬了鄂州优秀民间文化,是一本有益的教科书。
历史悠久,艺术之根。歌谣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是其他艺术之母,人民艺术之根。《鄂州民间歌谣》时空跨度长,最早的有公元前的歌谣,时间跨度达2500年。鄂州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是鄂国,楚国,吴国的都城或陪都。是湖北省简称鄂的源头。鄂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人雅士,多会其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和发展了民间歌谣。公元前580年左右,楚共王母弟子皙为鄂君时,与越人即鄂州人泛舟新波, “拥节而歌” 的《越人歌》,说明在春秋时代鄂州民歌就己经流行。产生于公元266年三国时的民谣《不止武昌居》;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使武昌鱼出名,所以鄂州人大都会吟诵。民谣《西阳畈,大肚汉》; “西阳畈,大肚汉,十年九不收, 发水就讨饭。百里不见人, 锅台宿大雁(读岸音)。”表现了鄂州人民苦难的生活。《喷起荷叶洲》; “樊湖九十九,天河缺个囗,沉了高塘县,喷(泛)起荷叶洲” 的民谣,流传下梁子湖来历的神话。
种类齐全,内容丰富。《鄂州民间歌谣》里,劳动,时政,仪式,情歌,苦乐生活,历史,综合,新民歌等各个种类都有。它所保留的原汁原味,是一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田歌·车水歌 》; “车水忙,车水忙,手车短,脚车长。一阵凉风清又爽,打起呵嗬水花响。车半塘,留半塘,留给媳妇洗衣裳。” 田歌·渔歌·五句子《 跳进网里好看哥》;“哥在船上布网罗,妹似鱼儿水里躲。几句情歌不打紧,撩得妹心蹦出窝, 跳进网里好看哥。”这些情歌多角度多视角讲述鄂州乡村男女青年相恋的爱情故事。小调《摘黄瓜》; “ 姐在园中摘黄瓜,郎在外面撒了一把沙,打落了黄瓜花。” “ 郎在外面学猫叫,奴在房中唤猫来,爹娘也难猜。”朗朗上口,清新婉转,表现的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和情郎在菜园约会,又怕父母知道后责怪的心情。20世纪50年代作为湖北省代表作,由沙窝乡18岁农民歌手周莲英唱进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双推车》《撒帐调》等30余首动听的好歌被编入国家民间歌集和省非遗目录等书刊。民间歌谣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是特殊时代的历史纪录。
新民歌谣 ,反映心声。《鄂州民间歌谣》,贴近基层 ,朴实生动,色彩鲜明,千姿百态。虽然截取的是生活和政治现象中的某个层面,反映的却是时政大事和群众心声。如新民歌小调 《贺龙领导打土豪》: “北伐胜利红旗飘,贺龙领导打土豪。农民协会有威望,妇女识字上学堂。鄂城东门洪二乡,鞭炮齐响歌嘹亮。土陡山上开大会,人民当家喜洋洋。” 小调《扛日货,刺刀逼》;“扛日货,做苦力,过三关,刺刀逼。枪声紧,弹雨密,古城下,空叹息……。” 民谣《 白雉山,连青天》;“白雉山,连青天,梁子湖,不见边, 有了中国共产党, 山嫌低来湖嫌浅。” 新民歌是以革命战争年代为主的歌谣,鄂州是革命老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席卷鄂南,鄂州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古老的民间歌谣在鄂州大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随着现代化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及手机等的普及利用,民间歌谣受到冲击,但她的文学艺术性和非物质价值是永恒的。民间歌谣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始终不停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为我们所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我们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她根深叶茂,万世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