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6年第6期 搜索:

初 心 记 茶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7-01-17

——我的第一口白茶

□向丹丹

记忆里品饮下的第一口茶,是什么味道呢?应该在白茶里寻找痕迹。

2015年,一个三伏天的下午,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瓦蓝的天空包裹着炙热的大地,流动的空气被高温凝固了,湖边的柳条病怏怏地打着卷,行人在街道上匆匆擦肩,第一次走在去朋友茶馆的路上,还未意识到自己的身心,从此会因为与茶的亲近与连结,慢慢生出一份喜乐缘。

朋友的待客下午茶挑选得十分用心,拿的是私家珍藏三年的白茶珍品——白牡丹,亲手撬茶饼为我们用盖碗冲泡品饮。这两年来,由于白茶降三高和防暑祛热的药用价值,渐渐成为可与普洱媲美的新宠,朋友亲赴白茶原产地福建福鼎,走访无数茶企供货商,选择了吾要茶业的蓝姑牌白茶饼,先不论制茶工艺与品鉴口感上的优势,原来他的选择还与白茶的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结。

打开白牡丹圆形饼茶素简的包装纸,细细阅读一方小小的白茶品饮说明卡片,原来卡片的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白茶的动人传说:相传福鼎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太姥山下住着一个以种兰为业的女子,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下的村庄麻疹流行,一个个幼小的生命相继死去,蓝姑心里十分难过。一天夜里,受南极仙翁指点,蓝姑在榛莽之中找到了一株绿雪芽仙茶树,她将茶树上采下的叶子晒干,让患儿服用,救活了许多患麻疹的小孩,人们感其恩德,称她为太姥娘娘,太姥山因此得名,而这种茶叶,因其外表满披白毫因此得名“白茶”。

从此,白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长者”,一直保留着它传统朴实的制茶工艺,为古今茶人珍藏了最原始的茶味,成为最古老、最自然、最健康的茶叶。古时农人与茶尚未深交,茶叶的加工技术并不繁复,农人摘下白茶芽叶,茶青是不炒不揉的,只通过萎凋和干燥两个初级加工步骤,使鲜活的茶叶失去水分,再将其风干。这种纯朴的工艺同人类对待中药、食物的原始方法如出一辙,通过简单的加工储存对抗季节,就可以珍藏食用。

日复一日,白茶的传统制茶工艺由笨拙而日渐谙熟,成为人与茶在大自然中由相识到相知的见证。每当春季采茶期来临,热闹的采茶光景开始出现在闽北政和县和闽东北福鼎市(白茶主产地)山间的茶园。根据采摘标准不同,白茶分为芽茶与叶茶。其中芽茶以白毫银针为主要品种,叶茶又包含了白牡丹、贡眉、寿眉三个品种。

清晨,采茶人熟练地在茶树之间掠过,手指落力,白茶的芽头被双手剥落,成为制作“白茶” 芽茶白毫银针的原料。银针的采摘要求极其苛刻——“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头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头不采,人为损伤芽头不采,虫伤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 芽头肥壮,身骨重实,满披白毫,色泽鲜、白、光、嫩,外形紧致、条索挺直,毫峰毕露,针梗翠绿,洁白似银弓、柔嫩如雀舌,香气鲜爽,微甜,汤色杏黄。

白牡丹对鲜叶原料要求严格,一般采茶芽,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头春头采,明前15天以上开采,标准品质高,产量低。长时间的萎凋后,绿叶红茎,叶肥嫩,毫心肥壮,汤色清澈呈杏黄色,香气是毫香,滋味鲜醇清甜,越往后泡,甜度呈现出干净的蜜香。

贡眉优质的成品外形匀整,叶尖细嫩,叶缘薄,叶态紧卷,芽连叶,色泽呈灰绿或墨绿,叶背有少许白茸毛,香气纯爽,汤色橙黄,滋味干爽清甜。

寿眉用制作白毫银针采摘下来的茶青,经抽芽后,剩下的比较细嫩的叶制作出成品,夏秋季采摘的白茶也称寿眉,色泽灰黄,香气偏低,滋味清甜,汤色淡。

对待这些白茶,茶人们不会怠慢的,不忍施以炒制和双手揉搓的激烈——所以白茶的茶汤里尝不出烈的品性,而是迅速轻快的将茶芽薄摊于竹帘上。茶芽在晴天里的晾青架上,等待阳光和风的自然萎凋——白天避开正午的强烈日照,只有早晨和下午微弱的阳光才最懂得怜惜;晚上则移交室内,隔绝雨露的侵袭。既然是自然参与的工事,耗时就要长一些,不像人工,凡事都求个迅速,容易用力过度。自然萎凋是个漫长的失水过程,少了许多人间惯用的刻意为之,成全了更多天地谋划出的本色。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称道这种本色“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

人间烟火,自然本真,你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哪种更好,懂茶的人常常讲,白茶从制作工艺开始便是贵在天然,可一杯茶里所包含的日久的情分,不论是来源于人间还是自然,都是各自用了心的。我更倾心于白茶的,不仅仅是人生第一口茶的滋味,更是它能将人与茶与自然的情分缓缓道来,喝茶人的朴实与长情,也全在这一杯茶里。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