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7年第2期 搜索:

慈 母 情 怀 孝 子 心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7-07-12

——散文《母亲的栀子花》艺术特色刍议

 □郑怀宇

前不久,在《江南风》杂志无意中欣赏到柯友如先生的抒情散文《母亲的栀子花》,该文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反复阅读了多遍。它一方面激起我对逝去四十余年慈母的回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使母亲延年益寿的愧疚;更使我深感作者母亲的伟大,作者那一片至善至诚、感天动地的赤子之心。为了表达自己出自肺腑,对于慈母优良品质、豁达情怀、慈爱之心的礼赞,作者认真选材,精心构思,巧妙布局,熟练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达到了于无声处见精神的效果。

立意巧妙,选题新颖。鲁迅先生在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诗中写道:如果我是珍珠,母亲就是闪光的丝线;如果我是溪流,母亲就是奔腾的大海;如果我是白云,母亲就是深邃的蓝天;如果我是小草,母亲就是广袤的草原;如果我是一棵树,母亲就是雄伟的大山;如果我是一滴水,母亲就是浩瀚的大海。作者既没有把母亲比作丝线、大河、蓝天、草原,也没有把母亲比作大山、大海,而是把母亲比作花。江南水乡的花色品种很多,作者没有选取雍容华贵、浓妆艳抹的牡丹;清淡如烟、深闺自守的芝兰;香飘十里、青翠欲滴的芰荷;也没有选取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腊梅。其实,在他的小宅院内,除了上述的几种花外,还有海棠、樱花、杜鹃、桃花、李花、月季、睡莲、紫薇、金桂、银桂。为什么单单选上了极平凡、极常见的栀子花呢?也许他认为,只有栀子花才能彰显母亲伟大的人格、慈善的心灵、宽广的襟怀,无声的母爱!明代丰坊在《栀子花题画》中写道:“金鸭香消夏日长,抛书高卧北窗凉。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作者之所以独选栀子花,除了栀子花能充分体现母亲的性格特征外,或许还有过“抛书高卧”沉醉于栀子花“满院香”的切身体验。文学素材源于生活,文学作品高于生活。作者选择栀子花来比喻母亲,既奇巧又新颏,实践了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写作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选题,精妙的立意,神奇的构思。

语言精练,雅俗共赏。《母亲的栀子花》既有雅言,又有俗语,准确精练。整篇文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作者描写家乡,“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把下柯湾村比作“鄂州的‘新西兰’”。我没有去过新西兰,但听说过新西兰的美。家乡美如新西兰,还需要用有限的笔墨去喧染、描绘其无限的风光吗?对家乡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爱意,眷恋,对亲人无法言语的敬仰,不舍。“高楼大厦不是家,有爸有妈才算家。” “我须臾不敢浪费没有做够儿的时光。陪老母在乡下小住,拉拉家常叙叙旧,不但倍感温馨,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乍雨初歇、祥云缭绕。我回家探母。跟往常一样,没跨入院门我习惯性地扯着嗓门喊叫母亲,直至母亲答应了我才把心放在了肚子里。”作者对故土的依恋,实际上缘于对母亲的依恋,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吧。描写家乡的美,倾注对家乡的爱,文中随处可见。“逃脱城市的烦嚣,”“在白云蓝天之下,共沐和熙阳光,共吸新鲜氧份,共接天然地气……感到无与伦比的清心爽朗。”母亲亲手种的菜,做的饭是“甜滋滋,香喷喷”的。“当我看到母亲亲手从树上摘下洁白如雪的栀子花,那一袭清香更是沁入肺腑,让人欲罢不能。”“我想说,真是蓬莱仙境也比不过我这一方水土啊! ”作者没有点明,实际上其真正的含义是:白云蓝天、和熙阳光、新鲜氧份、天然地气就是其牵肠挂肚、日思夜梦的母亲!作者对故土的情,对慈母的爱,还体现在乡土气十足的语言上。如:把高兴说成“乐子”,把大声叫喊说成“扯着嗓子” ,把高大女伢摘栀子花的快捷说成“鸡啄米似的。”雨住了,不说停而称“初歇” 。这些俚语村言频添了几分文章的乡土气息,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作者、读者与母亲的距离。读来感觉更加亲切,更为真实,更易理解,更添情意、更生乐趣。使人难止一笑,如入其境,如沐春风。母子之情也随之升华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显著特点之一。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来表现其写作目的。蓝的天,绿的地,清的水,是凌霄峰下、梁子湖畔下柯湾的三大特征。正因为有这样的天、这样的地、这样的水,才栽培出这样洁白无瑕、人见人爱、争相品赏的栀子花,才孕育出这样德高望重、贤淑善良、人人敬仰的母亲。她“不大喜欢串门” ,却“不惜纡尊降贵”, “不厌其烦,不辞劳苦。跑东家走西家,挨家挨户登门相送。”而且不分老幼,不分亲疏,不依好恶,一视同仁相送。也才有了“许多姑娘少妇们手捧栀子花,闻了又闻,嗅了又嗅,爱不释手,笑容可掬,连声道谢。有的烘云托月般地拉住母亲的手久久不放松,以表达感激之情。”这是份多么浓郁、厚重、纯朴的乡情!这份乡情的产生,还需要直言明叙吗?作者描写老屋的小宅院,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有的“风姿艳丽,红似胭脂”,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婀娜多姿”,有的“赏心悦目”,有的“红艳艳、粉嘟嘟”,有的“红掌攥拳,染破蓝天”,有的“奇幻迷人”,有的“交相辉映”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芬芳满眼,清香四溢,令人如痴如醉的百花图。母亲就生活其中,像勤恳的园丁一样,培土、浇水、除草、剪枝、施肥,像侍弄栀子花一样那么专心,那么虔诚。是母亲造就了四季如春的小宅院,是母亲带来了全家,乃至左邻右舍,近友远亲的欢乐,是母亲亲手培养出亲如家人的乡土之谊。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作者娴熟地做到了这一点,充分展示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如何借栀子花来刻画母亲特定的人物形象、内在涵养、精神风貌呢?如何突出其有别于他人的高尚品德、情操呢?如何展现作者的跪乳之举,含饴之情呢?《诗经·卫风·湛奥》如是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详略得当,浓淡相宜,形神兼备的写作方法,去切、磋、琢、磨,来突出文章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同样是送花,莲姑虽然性格直率爽朗,但有个性,“看人打发”,寥寥一笔带过。而写母亲送花,却浓墨重彩,刻画细微。她“童叟无欺,人人皆送,以花为媒,借花传情,她送去了问候,送去了情感,送去了和谐,同时也快乐了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作者描写栀子花的外形“青翠欲滴、”“繁花满枝。”表现栀子花的内在品性,却是借用他人的话;“有人把栀子花的花语概括成‘永恒的爱,一生守候和喜悦’ ”。 “母亲送花的小小心愿,在心灵中相守了几十年,到垂暮之年终于如愿以偿。这是爱的承诺。”明写栀子花,暗喻母亲。从开篇起笔:“芒种刚过,母亲便为送花忙碌起来……,她把送花当作一种乐事,一件心愿,我为心动,甘之若饴。母亲把栀子花看的很重。”到文章结尾,“我又回头望了望站在家门口的母亲,蓦然觉得,她就是一棵栀子花树。”全文一以贯之,形散而神不散,墨淡而情更浓。

情意浓烈,真实感人。《母亲的栀子花》我是含着热泪一气看完的,且一连看了多遍。此文动笔之前,又反复研读,认真品赏。我为那海不可比,山不可攀的母爱而感动。米兰说:“母亲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罗曼·罗兰说:“母亲是一种巨大的火熖”;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是母亲的呼唤” 。今天的母亲是幸福的,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也不愁行。今天的子女们也是幸运的,不需要像王祥那样卧冰求鱼鲤,像孟宗那样哭竹生笋,更不需要像王加惠那样割股孝母。母亲们需要的是近在身边的儿女早晚一声问候,远在他乡的游子不忘回家,经常来一个电话,报声平安,仅此而已。每当听到母亲那声“友儿” 的呼唤时,作者虽然已“知天命” ,难道不觉得有一股暖流沁入全身,难道不觉得似乎回到儿时,有一种依偎在母亲怀里的亲切感!“父不待”了,但幸运的是“母在待”,也十分珍惜“母在待”的美好时光,时刻不忘善待母亲。母亲喜爱栀子花,就栽种栀子花树,全然不顾旁人的数次反对,使母亲在不经意中找到了欢乐。母亲思念儿子,就“常回家看看”,陪老母在乡下小住,拉家常、叙旧事。作者是幸运的,有母可待。可时刻享受到慈母的呵护、关爱,有机会跪乳回报。母亲也是幸运的,有如此体贴入微、虔诚孝顺的赤子绕膝承欢,享受着天伦之乐。

引经据典,感染力强。在介绍栀子花时,作者引用了《汉书》“汉有千亩栀莤园。”说明在我国“栀子花的栽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以《晋书》“晋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守卫者置吏一人”来加以佐证。为了证明“爱花之心,人皆有之”, 则引用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明代画家、诗人沈周的《栀子花诗》对栀子花赞美的诗句。从闹市回到故土,急切地脱皮鞋、卷裤腿、穿凉鞋、捏钢剪、踏卵石、踩曲径,作者开始为母亲修剪花木。旁有喜鹊鸣啭,斑鸠嘟咕,就连“黄色黑点流浪大花猫”也欢快地出出进进。院内清香扑鼻,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正在盛开的栀子花,多么悦目,多么赏心,多么宜人!一副优美的园田生活画卷展现在面前。突然,作者情不自禁地吟哦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和《饮酒》的诗句。宅院如画,人在画中,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增强了感染力。

结构简洁,脉络清晰。文章起笔,写母亲为送花而忙碌,紧扣主题。第一节,写出家乡的方位、美景,对家乡的眷恋,对儿时玩伴的挂念。尤其是对“在待”母亲的不舍,与母亲相处的快乐、甜蜜。第二节,写如何摆布自己的小宅院。虽然鲜花满园,但母亲更看重那两棵栀子花。第三节写自己儿时对栀子花的怜惜、喜爱,曾用一个牙膏皮换了两朵栀子花,虽然放久枯萎了仍不忍丢弃。而今,两棵自己栽种的栀子花使母亲找到了乐趣。栀子花也使自己品赏着陶渊明式的园田生活。第四节写母亲对栀子花情有独钟,希望自己家也有栀子花。由于莲姑送花因人而送,盼望有一天自己去送花。第五节,写母亲送花不因人而异,得到受花人的敬重、赞誉,自己也获得快乐。文章结尾,拨云驱雾,水到渠成地点明主题,母亲就是一棵栀子花树!全文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浩大画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却通过栀子花这根彩色丝线,把羡花、爱花、惜花、偷花、摘花、送花这些细节串连起来,再现了母亲“饱经了几十年的心路历程,顺利实现了由偷花到送花的美丽转身。”文章结构简洁明朗,脉络浅显清晰,令人不得不惊叹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

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作者母亲身上集中了所有母亲共同拥有的高贵品质,她是天下母亲的化身,也是天下母亲的典范!《母亲的栀子花》,使我想起只活了57岁的母亲,可惜我没有作者那样的学识、文采,无法写出母亲坎坷、悲伤的人生经历和我对她老人家的愧疚、敬意。正如姜锋青先生在《用孝心书写心中的神》中引用英国作家毛姆的一句话,这是我迄今为止认为是赞美母亲最美、最有温度的文字之一!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