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贤恩著作集》浅谈
□朱寒霜
一套《叶贤恩著作集》(含续集),给人的感觉是厚重的,它让我们驰骋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叶贤恩先生自退休后,二十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和文化专著。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黄侃传》、《熊十力传》、《张裕钊传》、《李时珍全传》等,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吴楚文化精英系列文学传记,以及《湖北名人》、《鄂州通览》、《鄂州的“三国”古都》、《魅力梁子湖》等系列文化专著,勾勒和展示了楚文化的人文全貌和吴文化的基本脉络。其涵盖之广,影响之大,自成一体,堪称湖北当代传记文学的第一人,实现了惟楚有材、惟楚有书的追寻之梦。
一、辩证之美与中和之美的审美思想
在文学里有一种体裁是最难写的,那就是传记文学。它的真实与虚构,主流与主题,人与事,传与史,有所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亦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传记文学的重点在于传,在于记。湖北历史名人,大多数的资料非常少。而要将人物立起来,人文活起来,读万卷书,行天下路,是历来著书立说之人的不二法门。史料,逸闻,考察,追踪,采访,考据佐证,存疑去惑,都是记的前提。要了解人物,就要从他的生平与成就读懂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叶贤恩先生在写《王葆心传》时,读的书最多了,为的就是能写好王葆心。因为王葆心是一位文献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均有研究,遗著达170余种484卷之多。此外,从来没人研究过王葆心,也没有关于他的年谱,一切线索都只能从传主本人的著作中去找。而保存下来的王葆心手稿,全是用文言文写的,没有标点符号,叶贤恩先生整整花了一年时间阅读整理,才开始动手写这部传记。这些故纸堆里的典籍文献,胶柱鼓瑟,佶屈聱牙,如果没有扎实的古文基础和深厚的国学功底,恐怕掉进书袋里都爬不出来。
无论是传记文学作品,还是文化专著,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线索,都离不开所在地,对当地人,传说,轶事,歌谣,一一实录下来,都是为了更好地到实地去感同身受,佐证其实。而且只有经过反复的淘洗和甄别,才能得出真知灼见。《黄侃传》中对一段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勘误,黄侃的父亲黄云鹄任四川按察史时,在一首诗中写有“留连金凤”的句子,注家多以为“金凤”乃妓女之名。叶贤恩先生一直存疑,后查证今雅安市外有“金凤寺”,那么黄云鹄的“留连金凤”,则是在寺里和老僧吟诗论道,因而得以恢复历史原貌。正因为他个人创作的庄严虔敬,才会致力于追求历史的真相。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黄侃,得到第一手鲜活的人物资料,抢救人文资源,叶贤恩先生几次辗转南京、山西,亲聆徐复先生(南京师范大学),靳极苍先生(山西大学)的讲述。他们二位是黄侃的高足,我国著名的学者,为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史料。2004年初徐复老先生为《黄侃传》作序时已93岁高龄,靳极苍先生已近百岁,2006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对此,叶贤恩先生感触颇深,由于在时间上抢占先机,捕捉到了很多珍贵的见闻实况,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感人至深。
2.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著名的语言学家朱祖延先生在《叶贤恩著作集》序中说,叶贤恩先生的传记文学具有脍炙人口的文学意味。正是由于对文学语言的驾驭,字句的推敲,风格的拿捏,内涵的延伸,产生了美感,增强了传记作品的可读性。传记文学的前提尽管是以传记人,但人以文传,必然是以文学性为介质的。
叶贤恩先生有着较深的文学功底,早年在《长江文艺》发表过中篇小说《摆渡人》,被列为建国十周年湖北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故而他对语言的驾驭自然会轻车熟路,清风徐来。在他的乡土世界中,有着诗情画意,在传记文学的开篇之作《张裕钊》中这样描写道:“湖的西岸有座牛山,矗立着一片新屋,它叫龙塘村,因龙塘而得名。龙塘至今还在,面积不大,至多不过四亩,别名墨池。……有个花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香风四溢。” 语言简素,而又留有伏笔,点到为止,恰如其分。
3.合为时而著,更在于道。文学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写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历史。而最能立下去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灵魂在于思想,在于有代表性。那些活跃在历史大转折中的人物、事件,那些闪耀在历史时空中的人文品质,乃至足以资鉴的反面教材,以及在这里的沿革、习俗、时代、社会、政治、教化,都将成为昭示独特的传主生平和展示特定时代的历史与文化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是敏感的政治性所具有的风云变幻、大气磅礴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先驱黄侃,新儒学开山祖熊十力,文化传播者张裕钊……,以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既旗帜鲜明又客观公正,既中和又明朗,将创作主体和文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作者的创作意图当然不能代替人物的思想观点,这不单纯是一个技巧的话题,更是一个创作态度问题。我们不能在驾驭人物的同时让人物言不由衷,而只能让人物自己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为了避免政治化,先入之见,每个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属于自己的“这一个”,但历史人物又必须合乎时代的特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来。楚人有楚人的个性特征:质朴率真,敢为人先,正如李白所说的,“我本楚狂人。”在《熊十力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熊十力在行动上的表现,人们也有把他视作魏晋人一样。他在夏天,爱打赤膊,爱穿短裤,不管什么人来,他也毫无顾忌,照样赤膊,短裤。一次,一些女弟子来了,他也毫不回避。”寥寥数语,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饶有兴味。
在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中,对于题材的取舍,当然是要始终围绕着传主人物的生平和丰功伟绩来展开,如革命的仁人志士,黄侃,熊十力,王葆心;文化传播者张裕钊、清苍幽峭派陈沆;兼济天下苍生的医学大师李时珍,庞安时……,既浓墨重彩,又惜墨如金。在非虚构的虚构中,塑造出符合人物性格又有鲜活的精神风貌来,把人物的一生贯穿于特定环境下的历史背景中,展现个人命运的同时更好地揭示了时代所赋予人的历史使命感。不得不说,这才是秉承了一份史家之笔的担当与责任。
二、鲜活的传记人物,高扬的人文精神
《叶贤恩著作集》的传记文学和文化专著,大多是从吴楚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历史人物,大致可以分为文化精英系列与红色系列。“红色系列”揭示红色革命历程的艰难开拓,“文化精英”系列描述了文化人在特定时代对命运的抗争。
一个传记家不仅要具有史学家累积资料的功夫和辨别真伪的能力,更要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和驾驭各种艺术手法以表现人物个性的能力。黑格尔也曾强调,“创造性格,就是创造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世界”,“性格是生命和灵魂的表现,只有写出其复杂丰满的性格,人物才有生命的活力,才能在传记作品的篇页上直立起来。”
1.人物描写与叙事视角:最重要的是庄严感和真实性,不能缺乏广度和深度,要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能到了园子都是菜,胡子头发一把抓,而是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资料、手记之中,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笔下的传主大多是革命者,仁人志士,同时又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而角色的多维性,使得人物的形象饱满而又丰富多彩,交织着更为深刻而又生动的历史缩影,因而每一个细节都是贯穿着人物性格的“这一个”的典型环境。
无论怎样的人物描写与叙事视角,都离不开一个鲜活性,历史人物更应如此。某些传记家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会写的老气横秋,形如僵尸,就在于其精神内涵的把握不足和人物的资料不足。只有在草灰蛇线、伏延千里的细微中找到历史价值和人物线索,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和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所特有的性格特征。2008年5月,叶贤恩先生开始写北宋“医王”庞安时,他为了写好人物,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等,旁涉苏轼、黄庭坚等北宋诗人的文集、诗词集、书信集等,让人物增添了不少的文学色彩。
因之,人物的鲜活性 ,是传记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色之一。一个个的人物,在他的笔下复活了,仿佛在与时代对话,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声如洪钟,回肠荡气。就像黄侃说的那样:革命成功非一朝一夕之事也。既树革命之目的,必须百死以求达之。……而后必能成功也。”
2.人文性与思想性:作为一个传记文学家,要写好一个个的传主,只有充分地运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观点,在哲学美学的意义上,深具人文精神,站在时代前沿,才能把人物立起来,活下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传主,如黄侃、熊十力、王葆心等,他们高度关注国家命运和时代风云变幻,并亲身投入到大时代的变革之中,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中,在民族危亡、列强并举的大动荡时期,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有柔情,有筋骨,栩栩如生。
熊十力是我国的著名哲学家,新儒家的开山祖师。著有《新唯识论》、《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读经示要》等书。其新唯识论的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至今仍然是佛学研究的一座高峰。在他们的身上,既有与时俱进的革命性,又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性,真正地体现和代表了中国文化人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引领时代风尚,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
湖北的楚文化,鄂州的吴文化,是叶贤恩先生着力弘扬吴楚文化的支撑点,贯穿了他系列文化专著的主线。而作为文化专著,盘根错节,卷帙浩繁,青灯黄卷下的艰辛可想而知。一部洋洋大观的《湖北名人》,开创和填补了湖北文化的空白。《鄂州通览》、《鄂州的“三国”古都》、《魅力梁子湖传》……等,又打开了一部较为完整的鄂州文化活页,真实地载录和凸显了鄂州文化的历史底蕴,把鄂州文化的精髓渗透在充满深情回望的文字最深处。
那种高扬的人文精神,正是一种打造城市文明的厚实家底与巨大能量,把鄂州的昨天与今天,历史与时代链接在一起,为人文景观的打造与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从这一点来说,他的眼光是独到而深远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敢于冲破题材禁区,既精准定位而又笔墨着力地写出了一代枭雄林彪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历史的触角延伸到更加宽容和公允的视野之中。
三、一个人开辟了二十年的繁花世界
叶贤恩先生作为一个从政的知识分子,既有科班出身的专业特长,又有饱读诗书的文化积淀,更有洞悉人世的社会阅历,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为统领,在对《叶贤恩著作集》(含续集)的整体把握上,可谓高屋建瓴,纵横捭阖。他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通过文字集锦式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叶贤恩著作集》(含续集),既有系列的文学传记,也有系列的文化专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文框架体系,所承载的是吴楚文化的历史丰碑。同时,还呈现了作者个人的职场积累和情感抒怀,表现了一个从政者的时代风采,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将二十年的心血浇灌了一个繁花世界。
二十年来,叶贤恩先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著作,林林总总,近1000万字。2015年,他在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国作协,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另辟蹊径,赢得了一个作家应有的声誉。诚如他在《养浩斋诗稿》所写的那样:“老大何须尽赋闲,青灯黄卷辟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