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7年第5期 搜索:

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7-11-23

□柯世英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屈指时光已流逝了四十六个春秋。

那是1959年枫叶红了的时候,我被组织上调任鄂城县四中(现市二中)任专职团干,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整整奋斗了五年。

往事悠悠,岁月留痕。我在四中工作、生活、成长的过程中,值得我眷恋的、回味的、赞美的、感激的方方面面,尽管有许多许多……但却使我难已忘怀的,是同当时极端困难的生活作斗争的一幕幕场景。

1958年后,我国连续三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粮、棉、油大幅度减产,有不少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有锅无米煮,有灶无柴烧,天冷缺寒衣”的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度过灾荒,对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四中也不例外。按县政府规定,凡考上四中的学生,户口可以转到学校吃供应粮。这时,学校有13个教学班,学生800余人,教职员工五、六十人,学生每人每月只能供应29斤,教工24斤指标粮、四两油,而且以供应玉米粉为主,配给少量大米为辅。如此过低的粮油供应标准,对于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真是“僧多粥少”、“杯水车薪”!

由于口粮少,学生早餐只能喝“一吹三口浪,一喝九条槽”的清澈透底的稀饭,中餐和晚餐每人只能吃一小钵还没装满的玉米糊来度日。没有菜咽饭,就将“海藻”煮熟当菜(“海藻”是海上野生的藻类植物),师生们对这种缺油少盐,又苦又涩的“海藻”居然吃得津津有味,真是“饥不择食”啊!

面对全校师生员工,过着“茹苦含辛”、“忍饥挨饿”的痛心景况,时任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胡俊民同志,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决心带领全体师生,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双手来拯救自己,度过目前的困难时期。于是在胡校长广泛动员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勤工俭学活动。

组织下湖挖藕,解空腹之饥。

学校领导考虑到,距离学校仅20公里左右的东港村的鸭儿湖就在附近,那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盛产莲藕。于是组织挖藕大军,进军鸭儿湖,学校领导决定,抽我和年纪轻、体质好,又熟悉当地情况的杨崇树老师带队,每班学生轮流下湖挖藕。各班将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身体较好的女生,组成炊事班,为挖藕的学生做饭洗衣;一类是为数不多的身体较弱的学生留校种菜。每次2-3个班不等,这些学生都背上被褥,带上课本,以民兵拉练的形式,步行到东港村,他们到达目的地后,自己垒灶做大锅饭,铺上稻草打地铺睡觉,每班劳动一周,各班任课老师随行,如遇天雨,就借民房上课。

一切安排就绪,挖藕的战斗便开始了。从湖边到挖藕的地方,要经过约一公里远的沼泽地,学生们身背工具,脚踩污泥,步履维艰地奋力前行,才能过到目的地。凭杨老师的经验,凡有秀嫩藕箭露出水面之处,就是有藕标志。于是,学生们找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后,便用藕锹铲起淤泥,筑一圈不规则的围埂,将水堵在埂外,再用藕铲子将围埂内的水舀干,接着一铲一铲地将堆积在藕上面的淤泥铲走,这样,整支的又粗又长的莲藕或盘根错节藕窠的藕便袒露出来了,学生便如获至宝地将藕一支一支地取出来放好,接着再去开辟新的战场。实践证明,挖藕难,运藕更难。首先,要将挖起来的分散在各处的藕收集拢来,然后装在两头翘起的名为“溜子”的小船上,由于是沼泽地,不能用竹篙子撑船,只好组织六位身高力大的男同学,推拉着“溜子”在齐膝盖深的淤泥里如蜗牛式的爬行,有时迷路或不小心便踩进水凼或泥潭,身子便陷入齐腰深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靠着船帮的作用,才能奋力挣扎起来,继续推拉着满载莲藕的小船匍匐前进,有时候,藏在污泥中未腐烂的菱角刺,扎在脚上或腿上,疼痛难忍,也无怨无悔。同学们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和勇克难关的拼搏精神,把辛辛苦苦地挖起来的数以万斤的莲藕全部运到宿营地,再转运到载重几吨的木船上。这条生命之舟,满载着胖墩墩的莲藕,从九曲回肠的长港,源源不断地运抵学校,让师生员工们分享“挖藕战士”战天斗地所取得的劳动成果。

大搞校办农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时积极响应上级提出的“低标准,瓜菜代”的号召,于是学校领导请求蒲团乡划拨6亩田、5亩地,又请求临江乡划拨旱地5亩,作为校办农场基地。“蒲团”基地,以种水稻和小麦为主。基地上建了一栋红砖布瓦结构的平房,在当地雇请了一名专职农工,常年住农舍负责管理日常农事,并充当学生的农技师,这里耕牛、农具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各班学生轮流下农场劳动,既学习农科知识,也经受劳动锻炼。通过师生的辛勤耕耘,一年下来,可收稻谷6000多斤,小麦2000余斤。学校将这些劳动收获,用于师生口粮补助。“临江”基地,全部用于种蔬菜和瓜类。那几年,连年久旱不雨,耕地旱成铁板一块,要想翻地种瓜菜,真是可望而不可及。但在望而生畏的困难面前,胡俊民书记又一次勇敢地站出来,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气宇轩昂地讲明“人定胜天”的道理。在胡书记强有力的动员下,师生们鼓足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师生员工全员上阵,以大会战的形式,向旱魔开战,将旱地面积分解到班,以班为开垦单位,在施工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如潮,师生们排成长龙用脸盆传水浇地,身强力壮的学生挥锄,铲锹翻地,尽管夏日骄阳似火,热浪逼人,但班班你追我赶,个个干劲冲天,经过数日苦战,一垄垄的瓜、菜地整理出来,瓜菜也种下去了,农作物管理也跟着抓上去了。到了收获的季节,绿油油的蔬菜用车拉,几十斤一个的冬瓜两人抬,师生们面对丰收的果实无不感慨地说,从“以海藻当菜到蔬菜基本自给”的现实说明:“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支援矿区建设,缓解资金困难。

1959年秋天,距离学校约10多公里的武钢程潮铁矿,要大规模地开采露天矿山,需要大批劳动力揭山皮。在当时的“全党全民大办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都要坚持在农业第一线,抓“粮食上纲要”,于是学校就利用这个契机,组织师生到程潮铁矿搞勤工俭学活动。这次劳动的主要活路是揭开矿山的土层(俗称揭山皮),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将每天的土方任务分解到各班,班级再落实到小组,以小组为战斗单位。一上工地,同学们便操起锄头、洋镐、箢箕、板车等劳动工具,欢快、紧张而又有秩序地大干起来,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每天劳动过程中,积极开展“比、学、赶、超”的劳动竞赛活动。由于“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方法对头、任务适中”,因而,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这次进矿山劳动,还得益于矿方提供了一些优惠条件,如免费就餐,让学生吃饱;安排住宿,让学生睡好;提供劳动工具,使施工顺利进行;按开工挖土方计酬,体现“按劳取酬”原则。经过数月的辛勤劳动,为学校创造了一大笔可观的收入,既改善了师生生活,又补充了学校办学经费之不足。

然而,学校并没有顾此失彼,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又红又专”人才为培养目标。由于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如1962年度,竞有王性初等20余名优秀毕业生,考上了黄冈高中这所省级名牌学校,使四中成为鄂城教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一代又一代的二中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磨砺,铸造了她成功的灵魂,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烛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藐视困难,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奋发图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衷心祝愿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在二中这片如火如荼热土上,培养人才的摇篮里,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