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7年第6期 搜索:

心平野色宽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7-12-21

——朱祥麟《无锡灵山》品析

□陈明火

朱祥麟先生的近作《无锡灵山》(写于2017年4月),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不可不悟。诗为:

暮春新雨后,缓步上灵山。

林木翠疑滴,海棠红正妍。

云山瞻巨佛,溪涧听流泉。

来此尘嚣远,心平野色宽。

记得朱先生曾将《无锡灵山》《浣溪沙·周庄雨中游》《苏州定园》《乌镇》《题西湖雷峰塔》等诗发给我的手机时,我读着、品着,随后便喜不自胜的回复了:“诗作有感而发,用语非同一般。当然,我尤喜《无锡灵山》。此诗以常景入诗,极尽细处摄神,而后以景结情,给人一种脱俗之雅,难得。您的诗有的是诗家语,这一点是一般为诗者难以做到的,值得我辈习学之……”尽管朱先生在回复中谦逊的说我“过誉了”,我还是想坚持我的说法,因为我自知有长期所坚持的评论诗词及其他作品的尺度,不会违心的“过誉”他人。

真的,不说《无锡灵山》一诗中的一些说着情话与理趣的自然物能自如地平平静静地走进诗味里,单说诗中的尾联“来此尘嚣远,心平野色宽”,可谓为他所独有。朱先生的“野色宽”与前人“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野色宽”(陆游《秋思》)、“霜沐林光沃,山围野色宽”(卫宗武《喜晴》)中的“野色宽”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除了含有陆、卫“野色宽”之自然的视野开阔等语义之外,还有最值得称誉的地方,那就是在清幽闲适的境象里,蕴藏着已脱俗了的心宽意爽的情怀。进而,使人从“心平野色宽”的悟性表达里获得一种神秘的美感,一种更深广的内涵。

《无锡灵山》一诗,共八句,前六句,朴朴实实的写景;后两句,借景而升华为以景结情,或曰以“理趣”结情。

前六句,从“暮春新雨后”到“溪涧听流泉”,均以常景常物入诗:有时令、气候、地点及自然物之华景风采的描绘;有登临者的“缓步”“疑”“正”“瞻”“听”之细处的展示。朱先生仿佛倾心于自然山水,情动于名胜古迹,用诗意的剪刀为我们精心的裁剪了几幅“天人合一”的图画:

一为“缓步”图

首联“暮春新雨后,缓步上灵山”,其“新雨后”,直接借用了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新雨后”(一些人在欣赏与评说“新雨后”时,大多只言及“雨”及“雨后”的含义,而忽略了“新”字的意蕴,殊不知“新”字惜墨如金)。朱先生深知“新雨”的妙味,让“新雨”为我所用,真实的再现了“暮春”之雨的特有“个性”。

紧接着,朱先生便顺手推出了电影里的一个常用的特写镜头,全力的聚焦于一个虔诚的登临者:“缓步”(或因雨后路滑,或因上了年纪,体力有限等等)“上灵山”了。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自在在的登临者,向着既定的目标前去。句中,用了“缓步”,可视为在一种空间感与流动感中,存放了难以忘怀的画外之音和韵外之致:因“缓”与“急”相反,就意味着“缓”中有“稳”,意即稳稳当当;“缓”而心无旁鹜、全心贯注……

一为“翠”“红”图

同是写风雨后的叶与花,有心者自有不同的发现与感悟。李清照曾有一幅“绿肥红瘦”图(“应是绿肥红瘦”,已成为千古名句)。朱先生却展示了与之不尽相同的一幅“林木翠疑滴,海棠红正妍”的“翠”“红”图。

很明显,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是“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所致。而朱先生的“翠”“红”图,是“暮春新雨”所致。两者的先决条件有异,花叶的色彩与形态就会自然而然的不尽相同。前者,“雨疏”,却有“风骤”:绿叶可以繁茂,那脆脆的花儿却免不了凋零之苦。后者,“林木翠疑滴,海棠红正妍”,所写的是“暮春”时节,俗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尽管“雨”断断续续的下了几次,不算大,且风儿小,青枝绿叶与“红”花们正借着春雨的滋润,也就显得更“翠”更“红”。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朱先生的练字功夫:“翠疑滴”的“疑”字用得好,因为“疑”意里,有似是而非的朦朦胧胧之感。

一为“瞻”“听”图

“云山瞻巨佛,溪涧听流泉”,可见“缓步”者已登上了灵山,看到了灵山的“真面目”。

登灵山者,拜谒“巨佛”,观赏一下景色,尤其是清澈的“流泉”是理所当然的。诗中的“瞻”、“听”,可谓是在特定的氛围里,将一幅动静相宜的“瞻”“听”图和盘托出。

“瞻”,仰视“巨佛”也;“听”,倾情“流泉”也。这一“仰”一“俯”间,让人感受到了朱先生对灵山的物华天宝的一种虔诚与敬意。

若从诗的结构上讲,诗写到这里,就于一种有意无意之中悄悄地为“即景生情”的尾联作了铺垫。

灵山能厚待每一个来者,当然,更看重有备而来虔诚的拜访者。

昔时,法籍华人的小说家、戏剧家、画家、导演高行建曾写了长篇小说《灵山》(根据作者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偏远地区漫游中留下的印象而作。主人公看似在寻找灵山,实则描述了一个人内心追求的心路历程)《一个人的圣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见灵山给了他才情与伟力。

此次,朱先生于雨中来到了灵山,亦得到了灵山慷慨的馈赠。他不仅诗意地写出了《无锡灵山》中的自然山水(前六句),还呈现了极有理趣的警世之语:

来此尘嚣远,心平野色宽。

在灵山上,朱先生于灵动而美妙的自然意味里,不免想到了物是人非的俗世:诗人“来此”灵山,顿觉俗世的“尘嚣”已“远”离,自然的心灵的“野色宽”了。我以为,诗中的这种通过内视角来观照外部世界的“洞察”方式,比一些人通常用过的临摹式再现,便显得有更大的张力。由此,使其所要表述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诗面层(外在层),而直接的进入心灵层面(内在层),使之形成了多层次的美感。

对“来此尘嚣远,心平野色宽”,朱先生有自己的体悟。他在一则诗话里作了比较深入的解读:“灵山远隔尘嚣,也就远隔了名利,远隔了是非,远隔了烦忧,远隔了争斗,如是心性空明,能洞观事物的本体,故有一种禅机体悟,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了空灵之感”。“放下俗虑烦恼,心平气和,则心胸宽余,必觉野色宽阔,世界宽宏也。其不仅是实景,同时更多是意象的表达……”

我是赞同朱先生“灵山远隔尘嚣……如是心性空明……”“……其不仅是实景,更多是意象的表达”的,因为“此诗灵通而深邃……一股禅意叫人回味无穷”(一读者语),无形的增加了诗之情绪的宽度。故而,也就有了我在文前所言及的“给人一种脱俗之雅”与震颤人心的魅力。

“来此尘嚣远,心平野色宽”,以其识者真切的人生体悟与智者惬意的理性禅释,在物欲横流、人心莫测的现实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一道超凡脱俗的精神之门,铺设了一条能善待自己、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必由之路。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