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18年第2期 搜索:

神话与真实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8-05-04

——读艾三明的《武昌鱼之谜》

□刘敬堂


  1
  五十四年前,我初到江南时,就听到了武昌鱼的种种传说,还站在长江岸边,看过捕鱼的人以罾捕捞武昌鱼的情景,也品尝过不同烹饪技法的武昌鱼。那时就想写篇有关武昌鱼的文章,但终因才情浅薄,且对鄂城的沿革变迁、风物人情知之甚少,故而一直未能成篇,心中便留下了一种隐隐的遗憾。
  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举行《团头鲂命名60周年纪念大会暨团头鲂学术研究会》期间,还举办了艾三明先生的《武昌鱼之谜》一书的首发式。作者集文史学者、书法家于一身,历经十二春秋笔耕不辍,撰写出了这部荟萃地域、历史、物产、文化于一集的专著,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一位鄂州当地的女作家告诉我,她曾听说了武昌鱼的许多传说,还在湖区采过风。某日,她看到有人买来武昌鱼,在长江上游放生,但也有人在下游捕捞,或自家食用,或再次被人买去放生。她感慨颇多,便有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团头鲂》,在《山花》杂志发表,获得了"双年奖",得到了业界的好评。
  入夏以来,阴雨连绵。外边一帘雨珠,案头一杯春茶,再次仔细品读《武昌鱼之谜》,便有了如下感受:
  武昌鱼,是一条平平常常的鱼,也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鱼。
  她穿过苍茫的远古,经历了楚国八百年的漫长岁月,游遍了五千里楚地,又转身而去,游到了东楚!鄂国的十代郡王都曾接待过她……
  再后来,她便游进艾三明的这部新出版的专著了。
  在当今世界上,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水域之中,生长着不同的鱼类。因为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便有了不少关于鱼的传说。但是,我敢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条鱼,能有武昌鱼这么神奇!
  能与武昌鱼相比美的,只能是闻名遐迩的小美人鱼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长堤公园里,有一座人身鱼尾的美人鱼铜像,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上。在2009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她还被运到了丹麦馆的一个水池中,让国人近距离地目睹她的芳容。
  美人鱼虽美,但却是安徒生在童话中虚构出来的人物!而武昌鱼,却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朝夕相处,不离不弃!
  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美人鱼存在的记载,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1962年,某国的一艘货船在古巴外海沉没,因船上装有核装置,所以军方便派潜水员去海底打捞。这时,一个奇怪的生物撞进了军方的扫描仪:它象一条鱼,又象一个在海底潜泳的小孩。它头部有腮,身上有鳞片,一双乌黑的眼睛望着摄相机,显得十分好奇。潜水员试图设法诱捕这个神秘生物。观察发现:它是一只0。6米长的动物,它全身有鳞片,头部有一道骨冠。他们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因为是军事行动,便没有公开这一消息。后来,科学家维雷德透露了这一消息,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在1990年。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黑海岸边一座放置宝物的坟墓中,发现了一个黑皮肤的美丽生物,她的上身是人,下身是一截鱼的尾巴,约有173厘米高,从头到尾都有鳞片。专家经过骨龄测算,她已有100多岁了!
  即便这些工人发现的真是美人鱼,但她早已失去了生命,只剩下一副骨骸!而武昌鱼却在江河湖海中活蹦乱跳地游弋着、存活着!
  我们应当为武昌鱼而骄傲!因为她为华夏民族所独有。
  还应当说,武昌鱼也因我们才名噪中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化。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巴比伦文化虽然古老,但早已夭折了;印度的婆罗门文化虽然辉煌,但创造这一文化的却是雅利安人而非本土民族;埃及文化虽然悠久,但经过希腊化、罗马化,直到后来的伊斯兰化,已面目全非;玛雅文化也曾盛极一时,如今已成了一个难解之谜。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5000年的岁月中从未中断过而罕见于世。武昌鱼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一直游到了今天。
  武昌鱼,是一条不同凡响的鱼!
  2
  在我二十五岁之前,既未品尝过武昌鱼,更未看到过武昌鱼。且不说活的武昌鱼,甚至不曾见过武昌鱼的照片。
  我出生在东海之滨,在渤海湾旁边读完了中学,在汇泉就读海军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一艘苏制扫雷舰上。当过水兵、文书、潜水员等,在苍茫的黄海里护渔、护航、巡逻,后又调进舰队宣传部、文化部机关工作。窗外就是辽阔的海洋。
  住在海边,尝尽海鲜。大海里的水产种类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尤其是鱼类,不但品种繁多,而且各有不同的特点,象鲅鱼、带鱼、黄花鱼、银鲳鱼、石斑鱼、比目鱼、白鳞鱼等等,虽各具特点,却都是肉嫩味鲜,回味无穷。
  来江南之初,我不但不吃淡水鱼类,甚至还有某种抵触,认为淡水鱼有一种泥巴味。有人说,武昌鱼是鱼中珍品,新鲜无比。但因我有偏见,即便是特意为我而做的武昌鱼,我也不肯举箸。现在想来,有些可笑,也显得无知。
  我第一次品尝武昌鱼,是沾了陈毅元帅的光!
  1964年秋末,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一行来到了鄂城,住在县委接待室的平房里,他的两名警卫人员在我的办公室中日夜值班。
  次日午后,陈毅一行前往西山古灵泉寺,在曲折的山路上,他边走边吟哦起来: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檐。
  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伟数百年。
  斧斤所赦今参天……
  他吟哦的是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当年夜宿西山时,挥笔写下的《西山松风阁诗》。他意犹未尽,接着说道:"黄庭坚这首诗的真迹,收藏在台湾博物馆里。不过,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复制件。"他又说道:"可惜松风阁不在了,今后应当把它恢复重建。"
  为了招待陈毅元帅,机关派人去了盛产武昌鱼的樊口大闸,让人打捞了几条武昌鱼,装在水桶中,运回了食堂。
  谁知,陈毅元帅忽然接到了紧急通知,便匆匆离开了鄂城。
  后来才知道,因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即将进行,陈毅元帅奉命乘飞机回到了北京。
  我去机关食堂打饭时,炊事员老朱指着几盘清蒸的武昌鱼,笑着说道,本来是为陈老总准备的,他走了,你们就有口福了!说着,便卖给我一盘,收饭票三毛!
  我临走时,他还嘱咐说:"趁热吃,最鲜!"
  这是我第一次吃武昌鱼,印象特别深刻:盘中的武昌鱼约有一斤半重,鱼的嘴里插了几根香葱,鱼身上撒着几块姜片,腹中置有少许姜片,别无其他佐料。
  我将这盘清蒸的武昌鱼端回了宿舍,与夫人共同品尝起来。
  此鱼的肉质洁白若雪,细腻若玉,又软糯嫩滑,似乎入嘴便会融化!它既没有所谓的泥巴味,更没有海鱼的那种特殊的海腥味。至于它如何鲜美、可口?并非几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大有"只可意会,不同言传"之妙。
  就是这盘清蒸武昌鱼,让我改变了对淡水鱼的看法,也对武昌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便循着它留在岁月中的游动轨迹,仔细寻觅它的身影。
  3
  其实,一尾武昌鱼的历史,如同我们人类漫长的历史。不过,那时它不叫"武昌鱼",而是称为"鲂鱼"。
  最早出现在我们文字中的武昌鱼,是在25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陈风》中:
  豈其娶妻,必齐之姜;
  豈其食鱼,必河之鲂。
  春秋时的齐国,第一代国君就是姜尚。姜姓是齐国的宗室贵族,宗室的待嫁女子,就是齐国的公主,她们不但出身高贵,而且面貌姣美。所以,要娶妻子,就要娶齐姜之女!
  娶齐姜的女子,吃河中的鲂鱼,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时尚。不过,把公主与鲂鱼并题而论,可见古人的想像力有多么奇特了。
  《诗经》中所指的鲂鱼,也称鳊鱼。《本草纲目》上说:"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因其头部呈圆状,所以又叫"团头鲂";又因它的颈部较短,又叫"缩项鳊";它还有一个别致的雅名:"缩项仙人"!到了1790年,它又多了一个新的名字:武昌鱼。
  武昌鱼这个名字,与一位帝王有关,也与一座城邑有关。
  三国时期的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富阳)人,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在称帝前,曾随其兄孙策征战江东一带。孙策文有张昭、张温、秦松等人为谋士,武有周瑜、朱治、程普等人为将军,割据了江东广大地区。执掌汉室重权的曹操,曾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山中狩猎时,被仇家、原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以箭射中面额,从马上摔下。不久创裂而亡。
  孙策临终之前,曾对孙权说过:举江东之众,与天下抗衡。在战阵之间决机取胜,你不如我;举贤任能,使他们尽力竭力,以保江东,我不如你!你要好好干出一番事业!
  他又对身边的张昭等人说,当前,中原大乱,我东吴一带的人力、物力,依靠长江天堑为屏障,可以坐视成败,相机保住和扩大东吴势力;并要求他们辅佐其弟孙权。
  孙权继承其兄基业时,只有18岁。

 曹操曾经这样说过:"生子当于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猪)犬耳!"
  孙权于公元208年联合刘备,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大败曹操的数万军马;219年,又斩杀了刘备的大将关羽,从刘备手中夺回了荆州。两年后,被曹丕封为了吴王,次年改元黄武。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在鄂县筑起了都城,取"以武而昌"之义,都城命名为"武昌",并在武昌西山筑即位坛,告天称帝,国号武昌,改元黄龙元年。
  孙权称帝后,吴国统治地区扩大了数倍,西南方扩大到两广及越南的部份地区;他还派人北航辽东、高丽;南通南海,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在吴越地区设立郡县,巩固东吴的统治地位。
  同时,他还派遣将军卫温率领水军万人,渡海去了夷洲(今台湾),俘获数千人以扩充军队。可见在三国时期,台湾已经置于孙吴的管辖之下。
  孙权认为,为了与蜀、魏争霸,继而夺取天下,就必须要提升都城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武昌境中湖泊众多,且紧靠长江,有利于水军作战,境内湖泊可操练水军,长港九十里可连通江湖;平原盛产鱼米,粮草无忧;山野蓄藏矿石,可发展冶炼。但武昌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发展采矿、冶炼、造船、建筑、纺织、制陶等行业,急需大量人才。于是下诏:从建康迁民千户至武昌!
  建业(今南京)曾是东吴的大本营,公元221年,孙权由京口(今镇江)迁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
  当时,所谓的"迁民千户",并非一千户普通百姓,而是士族大家,每户几十或数百人。其中,还包括采矿、炼铜、锻剑、铸镜以及建造舰船的能工巧匠。武昌一下子增加了十数万人,其工业、手工业和农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造战船,最大的可载士兵3000人!自此,中国历史便进入了三国时期。
  在孙权的都城中,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武昌宫、安乐宫等宫殿,不但规模宏大,且所用材料亦十分讲究。
  据《舆地记胜》载:"武昌宫中古瓦皆澄泥为之,可以为砚,一瓦值万钱"。从一片宫瓦上,便可知其宫的用料之贵之精了。
  谁知,就在孙权称帝不久,他又下诏:将东吴的都城由武昌迁至建业!同时,还将装修武昌宫剩下的名贵材料运往建业,装修建业的宫殿,并在原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石头城。故而南京又有"石头城"之称。孙权的都城建在石头城之东,周长20里,并仿东汉洛阳宫修筑了宫城。他的禁卫队驻扎在秦淮河畔的巷子中,因禁军身着乌衣,此巷被人称为"乌衣巷",至今仍在。
  孙权命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武昌成了东吴的西都、陪都。
  孙权卒后,甘露元年,东吴末帝孙皓,命人重新装修了武昌宫,并率文武百官再次将都城迁回了武昌。
  我之所以耗费了这么多的文字进行铺垫,因为它们与拙文的主人翁--武昌鱼有关。
  4
  东吴再次迁都武昌,应是冒犯了东吴宗室乃至重臣权吏的大不韪!建业在长江下游,孙权的吴国,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孙权打天下时,不仅依靠和重用出身北方的豪强张昭、周瑜、鲁肃等人,还得到了江南大族顾、陆、朱、张四姓的辅佐,终于使他与蜀、魏三足鼎立!
  但孙氏皇族和上层权贵皆系江浙一带人士,他们认为:"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缪,黎元穷匮。"他们都坚决反对迁都武昌。虽然如此,但孙皓仍不改初衷,皇亲贵戚和文武大臣们也不敢公然挑战孙皓的最高权威。这时,建业的街头巷尾便悄悄传唱起了一首童谣: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跟随孙皓到了武昌的左丞相陆凯,不知是受了建业方面的托付,还是他自己的主张,在他的奏章中,他除了阐述不可迁都的理由外,还引用了这首童谣,以表明连妇孺都坚决反对迁都武昌。
  在这首童谣中,第一次提到了"武昌鱼"这个名字。
  童言无忌。借着一首民间的童谣,抗拒帝王的旨意,这是一种巧妙的炒作。我想,街头上的那些顽皮孩童,他们才不关心迁都与否呢!此事一定有人在幕后策划,不但创作了这首童谣,还让孩童们在建业城的大街小巷到处传唱!
  我不知道东吴的帝王是否是因为听了这首童谣,又将都城迁回了建业?但我知道,正因为这场迁都之事,鄂州出产的团头鲂,便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也有了一个名噪天下的芳名:武昌鱼!
  在读《武昌鱼之谜》以前,我对产自鄂州境内的长春舫、三角舫、团头鲂都分不清楚,统称为"鳊鱼";也知道产于樊口大闸附近的鳊鱼,叫樊口鳊鱼,肉最嫩,味最鲜;别处的鳊鱼两侧有13根肋骨,而樊口鳊鱼却有14根肋骨!
  樊口鳊鱼,才是真正的武昌鱼!我对武昌鱼的知识,仅此而已。
  在文化大革命中,鄂城县在磨刀矶农场办了一个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学习班,其实就是以阶级斗争为武器的整人班!参加学习班的,除了县委机关的全体干部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有数百人之多。学习班除了批判会、斗争会之外,也要参加田间的收割,放牛、摘棉花、锄草等农活。有一次,已是冬季,我与一位当过高中校长的人分配到湖里参加捕捞。午饭时,渔家将数条刚刚打捞上来的活鱼,放进鼎罐里,又从湖里舀了一瓢湖水,撒了一些盐,便在鼎底生起火来。不一会,鼎罐中便冒出了白色的热气,一股从未闻到过的香味,随着阵阵湖风,在寒冷的湖面上弥漫着。
  鱼煮熟了,船家给我盛了满满一大碗,我坐在船头上,一面听着敲击船板的"啪啪"声,看着旁边的渔船起网,一而吃着热气腾腾的鲜鱼,味道鲜美无比,胜过了人世间所有的鱼中美味!
  不一会,碗就见底了。我问船家,我吃的是什么鱼?船家说是鳊鱼。我又问,这里的鳊鱼,为什么比城里的好吃多了?船家说,在船上吃的,是用湖水煮的刚起网的活鳊鱼!
  我顿时领悟了,同样的一条鳊鱼,在不同的环境里,以不同的心境去品尝,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是一次人生的经历,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鳊鱼是团头鲂、长春鲂、三角鲂的统称,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以及广东、广西、山东、山西等省份,皆能看到它的身影。但被认定为"武昌鱼"的团头鲂,其繁衍、生长的水域,是在江南的鄂州!鄂州境内,除长江之外,尚有梁子湖、三山湖、花马湖等123个自然湖泊,生长着21科106种鱼类(《鄂州市志。水产篇》),武昌鱼就是其中的一种。
  鱼类学专家易伯鲁先生,在60年代便率领了一支水产学者来到鄂州,对团头鲂进行过长时间的实地观察、考证,还在樊口大闸水域捕捞了团头鲂的亲鱼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产自鄂州的团头鲂,就是武昌鱼!
  许多鄂州朋友告诉我,最正宗的武昌鱼,产自江水与湖水交汇处的樊口。
  水面广阔、水质优良、水草繁茂的梁子湖,是湖北省的第二大湖泊,也是武昌鱼的母亲湖。每年的春季,就是武昌鱼的繁殖季节。湖水上涨后,武昌鱼的幼鱼便会沿着九十里的长港,进入滔滔的长江。当它们长大成熟后,便会汇集在长港入江处的樊口。湖水与江水在这里汇合,水中富有养分。武昌鱼在樊口汇集后,便会溯港回游,它们经过九十里长港的逆流,又回到了它们的出生地梁子湖。它们脂肪肥厚,体质上乘,而那些体质较弱的武昌鱼,因难以到达目的地,便被自然淘汰了。
  湖北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对武昌鱼的习性颇有兴趣。有一天,我们由樊口乘船,逆长港而上时,又谈起了武昌鱼。他打了一个比方:运动场上的长距离田径比赛,只有体格健壮的优秀运动员,才能抵达终点;而体力弱的,便会淘汰出局。他的意思是:鄂州襟江带湖,长江中的武昌鱼,要想回到梁子湖,就要逆流而上,奋力游过九十里长港,它们脂肪丰厚,肉质丰满,这才是最合格的武昌鱼!
  他的这个比方,形象、生动,不知权威人士是否认可?
  5
  樊口,曾经是鄂州的一座古镇,通过长港,将阳新、大冶、武汉等七个县市的河流、湖泊与长江贯通,把沿江的口岸城市连为一体,交通便捷,码头繁忙,店铺众多;昔时,有"小上海"之称。
  70年代初,樊口已有两座调节水量的大闸:民信闸、樊口闸。70年代末,又在樊口闸的旁边,新建了一座亚洲最大的排灌两用的大闸。工程开工后,成千上万的公社社员,挑着行李,带着柴草粮油、锅炊和箢箕铁锹,在岸边安营扎寨,战天斗地,挑泥开港,一派繁忙景象。
  我与一位从事美术创作的朋友,去樊口米厂采访时,看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在街道两旁,堆放着许多黑色树干,树干不但整齐,而且十分粗壮,有的直径超过了一人合抱;而且沉重无比,一辆板车,只能运载一段两米长的树干!
  我站在路边,仔细观察这些漆黑的树干,发现它们的外表已经炭化。我问一位挖港的中年汉子:"这些木材是哪里来的?"
  他说,是从雷山脚下的淤泥中挖出来的。
  我问,淤泥里多吗?
  他说,多得很!有的埋得很深,挖不出来。
  我又问,挖出来有什么作用?
  他说,晒干了,当柴烧。
  ……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炭化了的树干,很难晒干。有人用斧头将树干劈成小块,晒干了,放在火上烧时,不起火苗。
  但我一直弄不明白:这么多的木材,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埋进了淤泥里?是何时埋进去的?
  武昌鱼,就生活在这座大闸的水域之中。
  樊口镇有个渔业大队,以捕捞和养殖武昌鱼为业。因为在那里建了三个调节水量的水闸,加之外江捕捞十分困难,他们便改行办起了雷山铁矿,以开采铁矿石为业。
  7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钢铁事业,许多地方掀起了"大打矿山之仗"。

我被抽到了矿山会战指挥部工作。当时全县已开办了十数家铁矿,西、雷二山,分属城关镇的西山铁矿和樊口镇的雷山铁矿。
  有一天,我在雷山铁矿座谈,天上飞起了雪花。气温骤降,大家围坐在炉前闲谈时,又说起了武昌鱼。我问,真正的武昌鱼,到底出在哪里?
  他们听了,禁不住大笑起来:你算是问对人了!
  原来,他们不但熟悉武昌鱼,他们的祖祖辈辈也都是打鱼之人。他们告诉我,真正的武昌鱼,就产在雷山和西山的脚下!
  此话不虚,《舆地记胜》中对此已有记载。更可靠的是宋代武昌县的县令薛季宣,在他的《鄂城篇》一诗中,有"鄂王城阙烟苍苍,鄂王宫殿波茫茫……生死建业信徒语,石盆古渡犹多鱼。"石盆古渡,就在樊山的石门山下。唐人元结隐居的退谷东侧,明代的《永乐大典》已有记载:"武昌石盆古渡,有石臼遗存。"
  这些打鱼出身的矿工,豪爽、质朴、热情好客,他们向我讲了与武昌鱼有关的一些传说,我也谈了我吃武昌鱼的经历。此时,天色已晚,窗外仍在飘着雪花。我告辞时,矿长连忙拉住了我,他说道:"来的早不如来的好,今晚,我就让你去尝尝地道的武昌鱼!"说完,他便打发一位年轻矿工出去了。
  当那位年轻矿工披着一身雪花回来时,手里提着一只竹蔑鱼篓。矿长伸手从鱼篓里抓出两条半尺多长的鳊鱼,说道:"这才是大洄中的武昌鱼!"接着,他解释说,由于地形变化,江水改道,大小洄已经消失了。过去在石臼中过冬的武昌鱼,只有在大闸的附近还能捕到几条。他们将捕到的武昌鱼养在鱼篓中,放在闸口的深水里,以招待尊贵的客人。
  两条武昌鱼是铁矿食堂烹饪的,一条是红烧武昌鱼,一条是豆瓣武昌鱼。大家围炉而坐,喝着樊口产的稻糠酒,品尝着不同色泽和不同味道的两盘武昌鱼,别有一种情趣。不知是酒力太猛,还是心情大好,我已经半醉了。在回家的路上,竟觉得落在脸上的雪花,柔柔了,软软的,没有一丝寒意。
  6
  汉唐时的武昌城,城北紧靠长江,江水绕城墙东流,江岸上有石如翼,横在江滨,其上平坦宽阔,可容百余人。那里曾经是吴王孙权垂钓和宴饮的地方,人称"钓鱼台"。三国时期"张昭谏酒"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站在台上,可与赤壁隔江相望。它的斜对面,就是屹立在长江之中的观音阁,也是鄂州八景之一的"龙蟠晓渡"。小洄就在钓鱼台下。唐代诗人元结在他的《漫歌八曲。小洄中》有:
  层石横大江,人言是钓台。
  水石相冲激,此中有小洄。
  ……
  中国古代共有十大钓鱼台,名气最大的如宝鸡的姜太公钓鱼台,淮阳的韩信钓鱼台,桐庐的严子陵钓鱼台等,孙权的这座钓鱼台亦列入其中。在这些钓鱼台中,严子陵的钓鱼台名气最大。
  严子陵,字严光,是刘秀的发小。有一天,二人熟睡之后,严光将一条腿压在了刘秀的肚子上,可见二人情谊之深了。西汉末年刘秀称帝后,汉光武帝曾多次请他入朝为官,都被他拒绝,他隐居在富春江畔,终日以垂钓为乐。其垂钓之处,后人称为"钓台",亦名"严滩"。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为躲避金兵,从临安逃往金华途中,乘船经过严子陵钓台时,感慨颇多,写下了一首《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利来。
  往来有愧先生得,特地通宵过钓台。
  数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前往探访、瞻仰这位不为名利所累的隐士,范仲淹曾在钓鱼台边建了一座"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孙权离开武昌以后,江边的这座钓鱼台也渐渐被人冷落,加上战乱不断、采石固堤等原因,钓鱼台上荒草丛生,无人问津。
  近年来,鄂州市将沿江一带开辟为三国吴都风光带,并在原址旁边修建了一座汉代风格的钓台,拾级而上,两旁尽是翠竹青松,环境幽静,建筑古朴,似有楚风汉韵扑面而来。
  为了发展鄂州的文化事业,有关部门已将吴王钓鱼台辟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的创作基地,也是美术家们进行创作、展览、以艺会友、学术交流的沙龙。
  基地揭牌的那一天,由鄂州美术家协会主席主持,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揭牌并致辞。这是鄂州画坛上的一次盛会。
  我登上钓鱼台的台顶,心胸顿感开朗,近可鸟瞰古城,远可极目楚天,右为武昌大道,车水马龙,左为滔滔大江,船舰如梭。我突发奇想:若在风清月明之夜,清茶一杯,邀友数人,围石桌而坐,或谈古论今,或拨弄丝弦,或低吟高唱,定能忘却营营。
  我忽然想起了钓鱼台下边的小洄,若能品尝到江中的武昌鱼,则是一件幸事。
  赵君热心快肠。数日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尾渔人捕获的江鱼。不过不是武昌鱼,而是一条长江中的鮰鱼。虽不是武昌鱼,但肉质软滑,味道鲜美,胜于池塘中养殖的洄鮰鱼。
  7
  《武昌鱼之谜》,有种先声夺人之感。未读之前,总想知道它到底叙述了什么样的谜团?又是怎样解开这些谜团的?读过之后才明白,艾公之意不在鱼,而在武昌鱼身上的文化!
  在这部洋洋近三十五万言的专著中,写《武昌鱼史考》,仅有七千余字,而《武昌鱼烹饪》和《武昌鱼养殖》,加起来还不足八万字。他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自汉代以来的北周、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吟哦武昌鱼的诗词和传说故事,这是作者的过人之处,也是这部专著的精髓所在。
  中华民族是诗歌的民族,唐代诗歌登峰造极,宋代又把词推到了极致。中国的诗词如汪洋大海,中国的诗人象天际的星辰。但若说曾经有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倾注了那么多的情感去歌咏一条鱼,却是十分鲜见的。
  在这些诗人当中,不乏诗坛上的名家泰斗,如北朝的瘐信,唐朝的杜甫、元结、岑参、杜牧、孟浩然等,宋朝的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范成大、陆游、杨万里等人,元朝的丁鹤年、马祖常、陈友谅等人,明朝的何景明、杨基、汪道昆、周德清等人,清代的曾国藩、张之洞、王士祯、梁叔子等人,近代的只选了一位,即毛泽东。
  诗圣杜甫,在他的《解闷》一诗中写道: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只今耆泪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
  诗人所说的"缩项鳊",就是团头鲂,也就是武昌鱼。
  北宋的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写了一首《别方邵秘校》:
  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
  别后应相忆,能忘数寄书?
  王安石的政敌加朋友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贬谪黄州四年。他既是诗人,又是美食家,曾多次乘舟渡江,来鄂州访友、游览。他在品尝过武昌鱼之后,乘兴写下了一首《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逢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
  诗中的"缩项",指的就是武昌鱼。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鲸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范成大《鄂州南楼》
  吴门台北竹楼隅,三日近陪漫叟居。
  晓梦惊辞赤壁鹤,夜栖看打武昌鱼。
  横州摇溆分灯影,落日斜河远斗车。
  四伏三江向汉口,陆离兰叶响环琚。
  --周端朝《三江口》
  昔日江湖上,飘然无定居。
  频倾京口酒,亦食武昌鱼。
  北首空心壮,东归愤不摅。
  岂知牙齿落,送老一茆庐。
  --陆游《初夏杂吟》
  剑磨驴膊倦征途,三岁南轩客寓居。
  建业水甘供日饮,波中亦有武昌鱼。
  --曾极《南轩》
  三军不食武昌鱼,万骑时迁建业居。
  曾得紫髯开国意,太初名是作宫初。
  --杨备《太极宫》
  渔人生计占沙洲,一网鳊鱼二百头。
  鱼未到家人买尽,明朝一网更盈舟。
  --王十朋《晚过沙滩》
  一瓶一锡一团蒲,到得今年一物无。
  桑下勿兴三宿念,古人不食武昌鱼。
  --岳珂《至鄂期年》
  绝食武昌鱼,不如归故庐。
  鸥盟还海道,问雁觅家书。
  又把乡人刺,来投使者车。
  东园桃与杏,莫使看花疏。
  --戴复古《见赵知道运使》
  专集中还解读了元、明、清三代的五十余首诗词,下面分别摘录几首,如: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
  --元。杨维桢《题春江涣文图》
  春风吹雨湿衣裙,绿水红妆画不如。
  却是汉阳川上女,过江来买武昌鱼。
  --明。杨基《望武昌》
  钓得鳊鱼不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明。刘基《渔歌子》
  吾庐天地不曾租,绝好闲官事又无。
  浇酒洲边告鹦鹉,年来食饱武昌鱼。
  --清。范藉《春日武昌杂咏》
  主贤忘却客中居,一月勾留意有余。
  入口肥鲜堪记忆,几时曾食武昌鱼。
  --民国陈叔通《庐山纪游》
  ……
  武昌鱼,在诗歌的长河中,经过了1700个春秋,终于游成了一条诗化了的鱼,也是人世间绝无仅有的一条鱼!
  8
  一代伟人毛泽东,似乎对武昌鱼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1921年,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船上召开之后,毛泽东便去了长沙,主持湖南的革命工作;包惠僧回到武汉,领导湖北的革命工作。

此年秋季,毛泽东遭到了湖南警方的通缉,避于包惠僧的住处黄土坡。有一天,二人逛街吃饭时,包惠僧领着毛泽东进了一家餐馆,他特意点了一道菜--武昌鱼,来招待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品尝武昌鱼,于是,他也就记住了武昌鱼的不同味道。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从1956年到1966年的11年当中,曾18次畅游长江。1956年6月2日上午,毛泽东来武汉时,提出下午要游长江。下午2时,他乘船来到了长江大桥上游,在鹦鹉洲下水,向下游游去。当时的气温不足20度,且江面有风,波涛翻滚,水流每秒3米,当他游到大桥桥墩时,对游在旁边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说,这是多么好的游泳场所啊!应当号召人们到大江大河中去游泳,可以锻练人们的意志。有些人害怕大的东西,美国不是很大吗?我们碰了他一次(指抗美援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当主席游到一、二号桥墩时,湍急的江水将一只随行的小船冲走,毛泽东改仰游为侧游,波涛汹涌,他泰然自若;当抵达龙王庙时,波峰铺天盖地,他潜游而过。两个小时过去了,游程已达三十余里,他在徐家棚登岸。
  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此词有四种手书:
  一是标题为《水调歌头·长江》,竖写,有标点符号;
  二是标题为《水调歌头。长江》,词末写有"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字样;
  三是标题为《水调歌头·游泳》,词末写有"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字样,竖写,有标点符号;
  四是标题为《水调歌头·游泳》,署名"毛泽东",并写有"右词一首,赠蒙哥马得元帅", 竖写,有标点符号。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号的《诗刊》上。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刊登了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有批注:长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沙无水,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对于武昌鱼,他在书眉上也有批注:武昌鱼,三国孙权一度从京口(镇江)迁都武昌,官僚、绅士、地主及其他富裕阶层,不说反对迁都,造作口号云:宁饮扬州(建业)水,不食武昌鱼。那时的扬州人心情如此,现在改变了,武昌鱼是颇有味道的。
  围绕着这首《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还强调:古武昌与今武昌并非一个武昌。1975年5月7日,他在政治局会议上,顺口念了两幅传世的名联:
  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无水水平湖。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他接着又说:"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原来,在秦代,鄂城称鄂县;
  三国时期,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县,定都武昌郡,辖武昌县;
  两晋时,武昌县属武昌郡;
  隋、唐、五代,武昌县治未变;
  北宋时,武昌为县;南宋时升为寿昌军;
  元代仍为武昌县。陈友谅曾占领武昌,县城曾迁徙到保安镇;
  明、清两代,武昌县属武昌府。
  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废武昌府,将武昌府的江夏县改为武昌县,原有的武昌县改为寿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因寿昌县与浙江的寿昌县重名,遂改名为鄂城县。
  毛泽东所说的"出鳊鱼的那个地方"--古代的武昌,就是鄂城县,现在已是省辖鄂州市。
  毛泽东来武汉时,下榻在东湖梅岭一号。他畅游长江时,厨师杨纯清在船上为他做了四菜一汤,菜中就有一盘清蒸武昌鱼。毛泽东喝了一小杯茅台酒,吃了一小碗米饭,却把一条武昌鱼全吃光了!
  他回到东湖梅岭以后,用湖南话对杨纯清说道:"杨师傅哎,你做的武昌鱼蛮不错!这武昌鱼还有典故: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归来拜丘陇,南游莫忘武昌鱼。'看来武昌鱼历史悠久。"他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条,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完了一首新诗,给你,要不要?不吃你做的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说完,便将纸条递给了杨纯清。
  纸条上写的,就是这首《水调歌头。游泳》。
  武昌鱼与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一生喜爱吃武昌鱼,他回京后,为了让他能吃上鲜活的武昌鱼,梅岭宾馆的工作人员,便将活的武昌鱼装入盛有清水的塑料袋中,再在袋中充进氧气,然后扎紧袋口,运往北京。
  1976年的春节,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春节。除夕夜,他将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都打发回家团聚去了,只留下了张玉凤等几位服务人员。此时,他已重病在身,其活动和饮食已大不如前,这一年的年夜饭十分简单,主食是白米粥,菜肴只有一盘他最喜爱的武昌鱼。他在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吃了半碗米粥,还吃了鱼腹上的一些鲜嫩的鱼肉……
  9
  鄂州境内的梁子湖,是武昌鱼的母亲湖,湖面碧波万顷,湖中水草茂盛,适合武昌鱼的繁衍生殖。2004年7月,经国家批准,辟为了"湖北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全市放养武昌鱼的水面面积达到了62。8万亩,每年产武昌鱼数万吨,其中加工外销10余万吨。
  梁子湖中有座梁子岛,岛上居民以在湖中捕鱼为业。关于梁子岛的来历,有一个颇为传奇的传说:
  古代的梁子湖,是高唐县的一片土地肥沃的陆地,在高唐县城的上街,住着梁姓的母子二人,母亲陈氏,儿子名叫梁金哥,母子相依为命,以打鱼为生。
  某日,一位乞讨的老人来到陈家门前,心地善良的陈氏便将家中仅有的一钵米饭递给了这位老人。老人临走时对她说:若发现县衙门前狮子的口中有血,就会地陷,要赶快逃离!老人走后,陈氏让梁金哥每天都去县衙门前看石狮子。一屠户知道后,故意将猪血涂在了石狮子的口中。梁金哥看到后,立即告诉了母亲。陈氏便和梁金哥一道四处告知邻人外出逃命。不久,天降暴雨,雷声震耳,地动山摇。不久,高唐县便沉入了湖底,邻人们随着母子二人逃到了一座小岛上。人们为了感激梁家母子,遂称此湖为"梁子湖",湖中的小岛为"梁子岛"。
  梁子湖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
  以打鱼为生的梁哥,是位疾恶如仇的渔家子弟,其母善良乐施。某日,一位化缘的道人告诉他们说:将有怪蟒祸害梁子湖!并将随身携带的一只木槌和一柄宝剑送给了母子二人。还告诉他们说,木槌击头,身子下面就是陆地,宝剑可斩杀怪蟒!
  道人走后,有一天,忽然天空如墨,雷声震耳,大雨倾盆。从湖中窜出了一条巨蟒,搅动着湖水,许多渔船纷纷倾覆,人们在湖中挣扎,梁哥便手握宝剑与巨蟒搏斗;巨蟒不敌,便向长江逃窜,其尾拖地,拖出了一条九十里长的长港!
  梁母为了抢救水中的乡亲,她以木槌击头,身下便成了一座小岛,人们纷纷登岛避难。为了使小岛变得更大,她不停地击打自己的头部,终于伤重而死!梁母的善行感动了湖中的螺蛳,它们纷纷向小岛爬去,终于形成了一座螺蛳状的小山,供人避难。这就是梁子岛上的螺蛳山!
  去年,湖北省京剧二团排练了一出神话京剧。演出之前我就看过了剧本,后来又看了剧团的演出。其舞台调度、人物造型、唱腔设计等,均可圈可点。但我更喜爱生活气息浓郁的那个民间故事。我之所以喜欢这些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传说,是因为它们不仅动听感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重要的是它们接地气,有特色,与鄂州的武昌鱼有关。
  还有一个更为浪漫的故事:唐代的杨玉环,在"安史之乱"时,她与唐玄宗等人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发生了兵变。将士们怨恨她和其兄杨国忠误国,才引起了"安史之乱",要求唐玄宗将她处死!唐玄宗不敢得罪造反的将士,只好下诏将她赐死。
  随驾的高力士给了她一条白丝带,她只好在一座寺院的悬梁上吊自尽。众将士验明了她确实已经死亡之后,才护驾前往四川。
  其实,悬梁的并不是杨玉环,是一位宫女当了她的替身。她便趁着夜色逃到长江岸边,又顺江到了梁子湖畔的杨家湾,躲避在她的杨姓族人家中。后来,为了逃避官府的搜查,族人将她送到了梁子湖的一个荒岛上,以便更好地保护她。再后来,她乘船东下,到了张家港,随渡海的僧人去了日本。在日本的宫廷中传授大唐宫廷歌舞。她死时85岁,葬在了日本久津的二尊院,那里至今尚有为她修筑的五轮塔。
  因杨玉环是唐玄宗的贵妃娘娘,所以,梁子湖中的那座小岛,就叫娘(梁 )子岛。
  还有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一位日本少女,她通过电视节目展示了她的家谱,并以肯定的口气称道:她就是杨贵妃的后裔!
  此事在日本引起了不了的轰动……
  这纯粹是一种刻意的炒作!
  若杨贵妃地下有知,会有怎样的感慨?
  10
  武昌鱼身上的谜团,是被易伯鲁院士揭开的。
  中国水生科学院的易伯鲁院士,曾于1955年率领水生生物研究所的30多位科研人员,来到了梁子湖,作了为期三年的科学考证。他认为,梁子湖中的鳊鱼有"三姊妹",即三角鲂、长春鲂和团头鲂,它们形态相似,但真伪难辨。长春鲂和三角鲂在全国其他水域也有分布,唯团头鲂是梁子湖的独有品种。1967年7月13日,他在《关于武昌鱼》一文中指出:"如果要证名分,那么武昌鱼就应该归团头鲂所有。"由于他反复认真的考证,认为梁子湖就是武昌鱼的母亲湖!产于梁子湖的团头鲂,就是正宗的武昌鱼!他的考证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可,他也被人誉为"武昌鱼之父"!
  2016年10月,全国第18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长沙举行,《武昌鱼之谜》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奖。是湖北省获此殊荣的五本书籍之一。
  探索武昌鱼的身世之谜,就不能绕开鄂州的另一处古迹--石盆古渡。
  《永乐大典》的《寿昌乘》中记载:武昌石盆古渡有"石臼"遗存,而石臼下有深潭无底,在西山石门山下,退谷之东,邻近吴王钓鱼台。钓鱼台在长江之岸,上有大洄和小洄。因武昌鱼有洄水嬉戏和群居深水习性,武昌鱼出梁子湖后沿九十里长港,游至樊口入江。鱼群常在大洄、小洄中聚集。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在武昌建都称帝后,常在钓鱼台处以武昌鱼宴客,东吴群臣们得以品尝武昌鱼,以至迁都建业后,又欲迁都武昌;就有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民谣。
  正是由于有了钓鱼台,才勾勒出了梁子湖的武昌鱼的游踪,梁子湖--沿九十里长港--到达樊口入江处--经吴王钓鱼台的大洄、小洄--游进万里长江。
  有人说,若没有吴王钓鱼台,就没有武昌鱼。此语虽然颇武断,却不无道理。
  今天的武昌鱼已成为一种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武昌鱼的养殖、加工,其投资已超过了1000亿元;以武昌鱼为食材的饮食业,其产值已达2000亿元!
  ……
  前不久,我和文艺界的朋友们前往梁子湖采风时,看到梁子岛上的酒家饭店一家挨着一家,唯独看不见渔家的房舍。
  一年一度的捕鱼节,能否更名为"武昌鱼捕鱼节",以彰显武昌鱼的主题?
  正在兴建的梧桐湖水族馆,可否定名为"武昌鱼展示馆"?
  可否在樊口兴建一座武昌鱼公园?
  建议在钓鱼台附近,建一座武昌鱼的碑林。
    今天,武昌鱼依然生活在华夏的江河湖泊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