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铭
2017年,初冬时节,我们一家人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出发,开始了长达12天的英伦之行。
这次旅行,对英国感受最深的是,这个老牌的帝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比如,城市的建筑以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房屋为主,间或有少部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伦敦,站在泰晤士河畔,一边是大本钟,一边是伦敦桥,互相辉映,令人叫绝。英国的乡村,到处都是绿色的牧场,马羊成群,一栋栋别墅点缀其间,有如梦幻般美丽。
在这里,你真正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白金汉宫到唐宁街,穿过一条小河,河面上各种鸟类如天鹅、大雁、野鸭,无拘无束地戏耍。后来在罗梦湖,照样看到一些鸟类在游人的身旁悠闲地游荡觅食,不远处山头上覆盖着皑皑白雪,旁边有个带有教堂的小村庄,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对英国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特别多,不论在哪一处,都能看到老师或家长带着一些天真可爱的小孩参观的身影,从小灌输科学、艺术知识,提高文明素养,这就对剑桥大学培养出了9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再感到惊奇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游客,有机会出趟国,除了欣赏风景、享受美食外,最要紧的事莫过于给亲朋好友带点纪念品,或购买一些所在国的商品,而最尴尬的莫过于万里之遥带回的是写有“Made in China”的国货了。于是,凡到一家商店,路过一个地摊,拿起一件商品,就要留意商标,看是不是产自于中国。
最先引起注意的是在曼彻斯特足球场,这是足球巨星贝克汉姆的主场,来之前就有足球爱好者交待,一定要在这里带回几件纪念品。进到足球商店,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纪念品和足球运动用品,不得不叫人心动,可是在商场里左挑右选,尽是写有中国制造的产品,最后明知是国货,还是买下了几件纪念品。
通过这件事,引来了兴趣,干脆把中国在英国到底有多大影响作为一项考察内容,每到一处,都用心地观察起来。
当天还游览了温德迷尔湖,湖边就是温德迷尔小镇,品尝到了正宗的炸鱼薯条,外酥内嫩,香甜可口,据说习大大访英时特别喜欢这道美食。这个小镇并不大,用石片砌成一道道围墙,庭院里花草芬芳,一条柏油路从中间穿过,两旁都是一家家五彩斑斓的商铺。我特意进到每一家商店看了看,想求证出一家没有中国产品的商铺,感到自豪的是,还真是找不出一家来。
中国制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爱丁堡发生的一件小事在我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都,作家J.K罗琳就是在这里的大象咖啡馆创作出了《哈利.波特》。爱丁堡还是购物者的天堂,不论是在装饰豪华的商店,还是在简单搭建的街头商铺,出售得最多的是苏格兰风格的羊毛制品。夫人早就留了心,要在这里购买有名的苏格兰围巾。我们站在一个摊位前,一个蓄着大胡子、穿着苏格兰裙子的商人不停吆喝着,卖力地推销他的商品,在他的推销口号中就有这么一句,这不是中国的产品,是苏格兰本地生产的。可见中国产品已经占领了英国市场,要想推销出中国之外的产品,还得作出必要的说明,以示区别。
在英国,极少见到热火朝天、高架林立的工地,也几乎没有成片开发的商品房,好不容易在女儿就读的城市见到一处正在开发的楼盘,叹为奇观。女儿告诉我,她在这里读书期间,这里的房地产大都是中国商人开发的,而且把当地的房价炒热了不少。
这次英国之行所到之处,不仅能找到中国的产品,不时还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字。记得来到约克镇这个中世纪的古城,映入眼帘的是巍峨高耸的约克大教堂,进入市区的商业街,虽然下着小雨,还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以出售世界名表而闻名。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个人口只有10万的古镇,在多条街道上看到了中文的广告和商铺名称,可见中国人在这个古镇的影响力。
这还不是最称奇的,从伦敦乘车不到一个小时,有一个新兴的购物城,建筑风格与武汉万达广场相类似,当列车快到站时,列车员竟然用流利的中文喊道,比特斯购物城到了!当时听得一惊,以为是玩了一次穿越,回到了国内,又听到了熟悉的母语。当然进到商店里,也有会说中文的导购员,看到不少中国游客提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英国人对中国人态度热情友好,在牛津街道穿行时,无意中见到一栋剧院似的建筑,进去参观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市政厅,因晚上有个会议,现在不开放。当听说我们来自中国,连忙客气地领着我们参观了市政厅,看到了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也是在牛津,当我们参观自然博物馆时,一个50来岁的绅士风度的中年人,不断地用英文和女儿交流,介绍这里丰富多彩的馆藏珍品,还说他到过中国,对中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分别时还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说“再见”。
说实话,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英国人,感情是复杂的纠结的,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爱恨交加。
我在大英博物馆呆了两天时间,还是没有看完全部馆藏文物,重点看了中国馆,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世界宝藏中比较起来毫不逊色,特别是馆藏的玉石和瓷器,件件都是珍宝,仅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就看到了3个。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宝藏,绝对是震惊和骄傲,如果说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一点也不夸张。
当然,看到这些文物,也很容易联想到火烧圆明园那段屈辱的历史,一旦中国衰败了,侵略者就会觑觎。1840年6月,大英帝国凭着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掠夺。
随着国门的打开,无数仁人志士从晚清闭关锁国中走了出来,放眼世界,追求民主和科学。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先行者远涉重洋,奔赴欧洲留学,探寻革命真理的同时,也有钱钟书、徐志摩这样的文学青年来到英国,沐浴着西方的文明。
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条康河,河面不算太宽,一座连一座造型各异的拱桥,金柳摇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我们在校园里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中文刻着徐志摩留下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个多世纪至今,中国从这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从这个马克思著述《资本论》的国度里吸收了营养,争取了自由和解放,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特别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强大起来了,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40年,中国从落后到崛起,从贫穷到富强。40年前,我们用过的好多商品,前面都要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洋伞等等,现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出口额世界第一,“中国制造” 早已火遍了全世界,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中国的商品。
纵观世界贸易史,商品的输出,从来都是伴随着枪炮舰队,进行掠夺和奴役,只有中国在新的世纪,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 实现共享共赢,体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的高超智慧、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