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作品 > 文艺评论 搜索: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下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17-07-17

刘敬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化。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古巴比伦文化虽然古老,但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虽然辉煌,但创造这一文化的是雅利安人,而非本土民族;埃及文化虽然悠久,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后来的伊斯兰化,已面目全非;玛雅文化曾盛极一时,如今已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却在五千余年的岁月中从未中断,她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物质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宛若浩瀚的大海。叶贤恩先生撰著的《中华爱老孝亲故事》《古今伉俪情深诗词选集》和《古今名人家教故事》三部书籍,就是这浩瀚大海中的一勺精华,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阶梯,更是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

1

孝亲爱老,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亦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我撰写本文之际,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清明节前一天傍晚,深圳的一位颇有建树的企业家,原本要去日本进行商务考察,他却匆匆搭乘航班赶回了老家———湖北鄂州,为的就是与家人、晚辈一起,在清明之时为父母扫墓。还有一件事,他94岁的父亲已病危,他要为其父备好墓志铭,以备将来与母亲合葬于家乡。此事办妥后,当晚他又匆匆飞往深圳。

扫墓祭祖、追根思源、籍中孝忱,既是我们民族的固有传统,也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需要。

在《中华爱老孝亲故事》中,共有96篇文章,其中古人爱老孝亲故事占的篇幅较多,共有65个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既有帝王将相、贤士哲人,也有芸芸众生、平头百姓。这些故事中,既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二十四孝故事,如《老莱子戏彩娱亲》《子路百里负米养亲》《董永卖身葬父》《刘邦尊亲》等,古人爱老孝亲故事,早已成为世间楷模,薪火相传。爱老孝亲故事,也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代的后来人,如《梁思礼了却父亲心愿》中的梁思礼,《捐肝救公爹》中的张建霞,《中国当代大孝子》中的杨怀保,《孙儿带着奶奶上大学》中的张义波……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谱写了一曲曲人间大爱之歌。

在《亲情之光灿若星月》中,记述了一位名叫朱晓晖的女记者的孝亲事迹:朱晓辉的父亲患了弥漫性脑梗,不但行动不便,而且大小便失禁。她花光了所有积蓄,其夫不堪家中贫困,在她最困难之际,带着四岁的女儿离她而去。这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照料父亲,她变卖了房产,租住在只有18平方米的车库中。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学会了穴位按摩,每天为父亲按摩56次,每次两个小时。为了不使瘫痪在床的父亲患上褥疮,她每天为父亲洗身子,擦爽身粉,抱着父亲锻炼四肢……为了节省开支,她常常到菜市场捡拾别人丢弃的烂菜叶子回来吃,将省出的钱为父亲打针、买药。

这位孝女的一句话,说出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真谛:人生可以卑微如蚁,但亲情之光灿若星月!

2

在阅读《古今伉俪情深诗词选集》时,我想起了美国的一句谚语:“爱情,是美德的试金石。”

这部作品虽然只有20万字,却涉及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诸多方面。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纯真的爱情,是美的婚姻的体现,是幸福家庭的基础。书中共编选了一百位古今名人的166首古典诗词(不包括现代诗),这些作品“或则终身相聚,互敬互爱;或则甘于清贫,相濡以沫;或则患难与共,无怨无悔;或则忍辱负重,甘于奉献;或则借机抒发,美化心灵;或则忠贞不渝,以身殉爱;或则玉骨成尘,情深意笃。”

由于引用的都是古典诗词,有的年代久远,有的运用典故,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欣赏起来,或许有些困难。为此,本选集所选的诗词,不但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还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作了说明,对作品的典故和生僻字句也都作了解释。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写了一首《月夜》:

今夜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去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除介绍了这位与李白齐名的诗坛泰斗,又在说明中说:“这是杜甫怀念妻子的名作,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入蜀;七月,肃宗继位灵武(今宁夏),杜甫即从鄜州只身前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到长安,他在囚中望月思家,情涌笔端。”

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是一首情景交融、感人肺腑的悼亡之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望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的说明是:己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这时苏轼正在莱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这首词是那年正月为悼亡妻王弗而写的。王弗十六岁时与苏轼结婚,她聪颖贤惠,又有见识,夫妻感情很深。不幸于宋神宗治平二年(1065年)病逝,次年归葬于四川祖茔。经过十年宦海沉浮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

在这部著作中,还收录了50位现代诗人的诗词,如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何香凝的七律《悼亡》、潘汉年的七绝《年终思慧》、罗瑞卿的《书赠郝治平》、田汉的七律《悼亡诗》、苏步青的七律《悼亡》、丁立群的七律《悼亡妻玉珍》等作品。下面来看李淑一的《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愁多少。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青泪湿。

1957年,李淑一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1933年夏,传闻柳直荀牺牲,余结想成梦,大哭而醒,是阙和泪而作。

柳直荀烈士(1898年—1932年)是长沙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委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六军政治委员、红三军政治委员等职。19316月任中共鄂西南特委书记,坚持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19329月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牺牲。

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建国后在长沙第十中学任语文教员。19571月,毛泽东的十八首诗词发表后引起她的感慨,于是她致信毛泽东,想请他将青年时期赠给杨开慧的《虞美人》一词重新写出来,并把自己1933年从传言中听说丈夫柳直荀牺牲、自己和泪填写一首《菩萨蛮》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写了一首《蝶恋花》答她。

邓颖超曾经说过:爱情的持久、力量和美,是和人的道德水平分不开的。这也正如德国的席勒所言:爱,使伟大的灵魂更加伟大。

3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最早读到《大学》中的这一经典之句时,并未意识到其中的内涵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才渐渐悟出了其中的真谛。

所谓家教,是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所受的教育,也是一个人人生之初所受的教育。有位从事少儿国学教育的女士,她的人生旅途曾遭遇不少风雨和坎坷。近些年,她成了救灾济困的志愿者,还开办了少儿国学班,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这些学龄前的孩子们身着汉服,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历史人物的家教故事,一字一句地背诵《千字文》,有的孩子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孝经》。若在路上遇见了老师或长辈,这些孩子会站住并躹躬施礼。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有一次,我看到一群孩子在午饭时,都齐刷刷地站在餐桌旁边,待老师和家长都坐下之后,他们才肯坐下。老师和家长端起了饭碗,他们才动筷子。吃完了饭,他们把碗冲洗得干干净净,不剩下一粒米饭。我看了,颇有感慨。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良好的言传身教,对年幼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这种家教,着重体现在道德、伦理、修养、礼节等方面。家教一旦缺失,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应当承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的孩子因缺失了家教而酿成悲剧;还有的家长则对子女过分娇生惯养,有求必应,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的过分溺爱,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还有些家长,因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并非是封建糟粕。今天再谈《古今名人家教故事》,感到既是在温故知新,也具有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共编选了89个家教故事,有些已流传很久,影响很大,如《孟母为子择邻》中的孟母,为了不使年幼的孟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曾三次搬迁居所。为了供养孟子能进学堂读书,她日夜纺织。当发现孟子贪玩逃学,她毅然剪断织机上的布,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孟子:布是一根一根的线织成的,一个人的学识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你读书半途而废,就如同剪断了的布。孟子听了,非常惭愧。他向母亲承认了错误,自此便起早贪黑地读书,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公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还得到“亚圣”的美誉。

在《莫负青春取自惭》一文中,介绍了兵部右侍郎于谦,为十三岁的儿子于冕写了一首诗《示冕》: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

好亲灯火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诗中除了对儿子谆谆教导之外,也说自己身在边塞,不能关注儿子的成长而感到愧疚。

父子感情,情真意切,于冕不负其父的殷切期望,长大之后就任兵部外郎、应天府尹等职。

在《老子英雄儿好汉》一文中,记述了戚继光在其父戚景通的严格教育下,刻苦读书、习武,后来为抗击倭寇、保卫华夏疆域立下了不朽功勋,终于成为一位抗倭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杰出的爱国诗人。

读了这些家教故事之后,在被这些真实的家教故事感动的同时,也感到心头隐隐作痛:一些父母因外出打工,将儿女留给了年迈的祖父祖母,孩子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又缺少家教,处境堪忧;有的因种种原因,孩子失学,四处流浪。当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几个流浪少年,因天气寒冷,他们在一个垃圾筒里生火取暖,因窒息造成了死亡的悲剧。这虽是极为罕见的个案,但也足以让我们的家长、学校乃至有关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曾读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叶至善(叶圣陶之子)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书比人寿长》。中国的家教故事,传至今天已有数千度春秋,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这些故事的内容,一定会更丰富,也会更精彩!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