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作品 > 文艺评论 搜索:

诗人的“血”,是世上最美的花朵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4-05-22

陈绪保

读李鹏《风住的街》,最好是夜深人静,因为你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最好是梦中醒来,因为你会意识到,这个现实的世界,离我们的梦想还有多远;最好是远行的路上,因为远方的风景,需要艰难跋涉。如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希在序言中所说:“李鹏的诗歌触角扎根于现实,诗美建立在真切的个人生命体验之上,那些鲜活独到的体验成为其诗歌最有效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来源于诗人“鲜活独到的体验”,也牵引读者的阅读体验。因之,李鹏的诗歌文本成功完成由作者到读者的审美闭环。作为读者,审美体验告诉我,李鹏诗歌文本中跳跃的音符,是他的一腔热血在歌唱。

“我将身体内的每滴血,还给你”

“最后一秒,长长的黑暗/是深邃里的另一根绳索/妈妈,你别难过/我会紧紧抓住另一头/用尽一生的力气,把它拉到你的手上/我将身体内的每滴血/还给你,就像当初你给我的一样”(《妈妈,你别难过》)。说到妈妈,我们都有深切的体验,那就是给我们以生命的神圣母体的象征,替我们承担风雨和苦难,让我们快乐幸福成长的象征。她可以是个体人物,也可以是群体集合概念。无论哪一种,其象征意义都具有共通性特点。受共通性特点驱动,诗人要将自己“体内的每滴血”,还给母亲,为母亲驱除“黑暗”,这种不惜生命的回馈行为,是一个本色诗人面对生活挫折,人生苦难的责任与担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诗人将这种飞蛾扑火的精神提炼到抽象层面,进而以一个个原汁原味的生活意象,进行隐喻的表达。“再也不需要隐藏什么心事,隐藏什么秘密/都献给你吧,就像此时此刻的雨/倾尽一世波澜,流经我深爱的土地/上有禾苗、树林、村庄和牛羊”(《雨》)。岂止是雨的意象啊,诗集中,李鹏借用风、雪、草木、市井等平凡生活意象,通过移情于景、隐喻、双关、逆转等手法,向生活献祭。比如《今夜,写诗是轻浮的》,诗歌本来是美好的,诗人为什么说“今夜,写诗是轻浮的”?想想屈原,魂归汨罗,他的那些用血写就的诗歌,何尝不是向黑暗现实和他心目中的“美人”和家园献祭?“我要将自己捆绑起来/任疯狂的暴风雨抽打/将血管里的所有词语抽落/然后像屈原跳入汨罗江一样/了无牵挂”。如此表达,不正是李鹏要用热血凝聚的诗句,向美而生的正话反说吗?屈原是诗人心目中的偶像,李鹏的责任与担当秉承了屈原的家国情怀。故而他要“将身体内的每滴血”,还给母亲。

“我代替野兽步入兽笼”

李鹏在《我代替野兽步入兽笼》中写道:“陷阱,无法丈量的陷阱/已经挖好/我知道,等所有的野兽走失之后/有一天,我会替它步入兽笼。”诗人极尽人道主义之普世价值观情怀,鞭挞了人类残杀动物的罪恶。虽然,因为疫情,人类残杀动物的行为有所收敛,但人性中恃强凌弱,世上万物,唯我独尊的丑陋,依然存在。君不见为了追求山珍美味,还有人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对珍稀动物大开杀戒!面对人性的丑恶,诗人虽不是“将军,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那样震耳发聩呐喊,但“我会替它步入兽笼”的表达,同样具有摄人心魂的力量。这种力量充满自我救赎的意识。相信这种力量会榨出我们“灵魂的小”来。

诗集中,救赎主旨的表达是多维的。《一场雪终将留下》是对自我救赎的呼唤;《红月亮》借助隐喻手法,直言表白“对着黑忏悔”;《夏》是实现自我救赎后的释然;《火》通过烧荒场景的言说,完成了救赎,等待新生的过程……由呼唤,而直白表达,而释然,而等待新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救赎广度和深度的探索,使诗集主旨由浅表向纵深掘进,而不是停留在纷繁意象的浅表。无疑,这是诗人诗写成熟的标志。

“让溃烂的伤口开出鲜花”

悲悯之心,与生俱来。受环境因素、生存压力等外部条件影响,人们的悲悯之心容易处于被遮蔽状态。而诗人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他对生活永远保有灵敏度,因而,在诗人那里,悲悯之心常在。他会用奇思妙想而又敏感尖锐的的诗句拨弄悲悯的琴弦,让悲悯情怀如鸟儿一样飞翔在生活的天空,让人们抬头可见,闻声醒悟。这就是诗人迥异于常人之处,也是诗人的贡献所在。

“那天我遇见一个人,一个靠拐杖支撑的男人/在十字街的路口,手中的麦克风/和着扩音器中播放的敢问路在何方/歌声和阳光交织在一起/他想用歌喉换取一点果腹/腋下的拐杖,仿佛是一棵结满果实的树/他想让溃烂的伤口开出鲜花/从此,我收回我远大的目光”(《让溃烂的伤口开出鲜花》)。诗人抱怨命运不济,但与“拐杖男人”比起来,自己的抱怨顷刻土崩瓦解。至此,诗人所有的铺垫,浓缩成诗的内核:“我收回我远大的目光。”这个内核凝聚着悲悯的巨大能量,读者一旦触及,就会引爆,就会召回迷失的自我。反过来看,诗人也有溃烂的伤口,他的伤口就是“形而上”带来的“天眼”,诗人一旦自觉,他溃烂的伤口会开出鲜花。

维修工、买衣服的女人、环卫工、巡堤人、采莲人、菜农、厨师、农民工、擦鞋人、捡垃圾的老人……笔之所至,意之游动,诗人无不心生悲悯之情。悲悯是诗人良知拷问后,由“形而上”转向“形而下”的必然产物。他眼里装满芸芸众生,这是诗歌价值之所在。

回馈,救赎,悲悯是诗集《风住的街》的“血”,也是诗人的“血”。诗人的“血”,是世上最美的花朵。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