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2年第2期 搜索:

楚昕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3-01-17

曾经名广见经传的鄂州神人山,在江南一众秀水名山中可谓鼎鼎大名,别具一格。《武昌县志》载:“神人山在县西七十五里,高十丈,周十里。”神人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众多的民间传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充满着鄂州历史文化的传奇魅力。

神人山脚白鹿矶

神人山位于长江中游的鄂州葛店,由黄家大山、汪家大山、平顶山、城门岭、观音山、杜家山等,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绵延近三公里,如卧龙伏于长江南岸。

神人山起伏相连的六座小山,有很多传说故事。中间的观音山,山边有废城塘县遗址,山上有观音寺,山下有鲤鱼池。“上有架上金钟,下有金盆浴鲤”。晨曦中寺内听悦耳钟声,夕阳下池边看金鲤跳跃,早已成为山边居民日常的一部分。相传在很早以前,南海的观世音菩萨驾云途经此地,见下界一山如龙,遂降祥云一探究竟,观音山由此而得名。观音寺因此而兴建,延续千年,香火旺盛。中间平顶山上,有保存完好的西周古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大量的蝇纹、灰陶鼎足、鬲足、石箭镞、陶网坠以及冶炼用的小坩埚等标本,标志着这里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最东部的杜家山,满山林木葱茏,逶迤伸入姚家湖内,使整个神人山酷似蛟龙出水,极具神韵。

神人山上游西起的黄家大山海拔最高,有领率各山之龙头的气势。其山脚一巨大矶石,名白鹿矶。白鹿矶伸进江中60余米,与黄州(原属黄州府,现属武汉新州)新生矶两岸相对,遥相守望。

神人山上游十余里有白浒山,高149米,周十里,又名白虎山。白浒山为此地长江两岸上下百里制高点,正面迎着浩荡江流,生生控制河漕转向。这里自古就是天然瞭望台,山顶视野开阔,沿岸易守难攻。

白浒山脚下有白浒矶伸向江中。《水经€方ⅰ吩兀骸敖卒绊侗保搅俨嘟瓭濉薄0卒绊队置谆㈨叮烊虢械沧柰募钡牧魉て鸾麂т觯⒊錾幻C磕杲恼牵魉妒滤儆桑骄驳某そ杏魏铰芬虼税桌朔凇?

白浒山以上,长江自阳逻折向东南,至白虎矶受单侧山体控制,江面又变得漕深弯急。《武昌县志》载曰:“江入县境播为三江,过中洲至双柳夹,又自峥嵘洲过蹟矶至大洲为三江口。”白虎矶至白鹿矶十余里江面的上下游,分别是天兴州和得胜州等江心州群,宽河多汊,沙州浅滩,不便于舟楫靠岸。两矶间难得的深水坡岸,使其成为天然登涉之所。这里自古便是军事要隘,也是两岸往来的重要通道。

现存宋代以来的历史地理文献,普遍记载有神人山的传说故事。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一统志》《武昌府志》《武昌县志》等等,均引历代帝记曰:“吴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从此山出。”“中有仙人洞,大为石门,幽窅不可穷。”神人山及神人山脚下白鹿矶,皆从此而得名。

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大约从战国中晚期开始,神仙信仰兴起。至汉魏时期,神仙信仰更是盛极一时。神兽在民间都赋予了鲜明寓意,白虎为传说中的神兽之首,寓意战争、打斗、驱邪消灾。而象征祥瑞、好运的白鹿,常被幻化作骑乘兽,在各种传奇故事中,作为表示祥和、福瑞的鲜明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骑乘白鹿的文字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如汉乐府《长歌行》有:“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唐李白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而白鹿和白虎同时出现,更寓意深长。汉代严忌有《哀时命》曰:“使枭扬先导兮,白虎为之前后。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这里的神仙,前有枭羊开路,后有白虎跟随,而所骑之兽正是白鹿。据有关专家考证,汉魏以前神仙思想鼎盛时期,仙人骑鹿的文字有一个显著特点,描写升仙骑鹿往往只是泛泛而指,重在表征其中的吉祥寓意,并不具体指明哪一路神仙。 

神人山神人骑鹿出现的记述,完全符合汉魏以前神仙骑鹿出现寓意吉祥的表述特征。与那个时期的其他记述一样,神人山骑白鹿的神仙,毫无疑问只是一种泛指,并没有幻化到哪一路神仙。但是,形成于1700多年前的神人山以及白鹿矶、白浒镇之名,隐含着清晰的吉祥寓意,并且是这种寓意的系列符号化代称。

西晋以后,骑乘白鹿而行的神话故事,往往更进一步幻化到具体的仙人。如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有载:“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宋《太平广记》卷十三记载:“苏仙公者,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常乘一鹿。”等等。

然而,关于历代帝记记载的鄂州神人山,后来在民间演绎出很多误解。比较流行的是和历史人物葛洪扯上了关系。

清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葛店人陈旭撰《斗牛观纪略》:仙人葛姓名洪,朝骑白鹿飞行,小憩黄家矶。矶滨大江南岸,有石方而且平,长三弓,广称之水涸始石出。山留仙人睡迹,外痕印鹿蹄一寸深许,余则隐约行间,居人(当地人)遂更其名曰“白鹿矶”。

《武昌县志》亦有载:“吾邑八乡洪道、神山皆以抱朴子得名。洪道乡有葛山,神山乡有葛仙镇,镇北有仙人石,仙睡石上,及骑鹿游行之迹,至今存镇南,有炼丹井,其为栖隐所至无疑也。”

葛洪(283—363年)是晋代历史名人。相传西晋永嘉年间(307—12年),葛洪弃职从游,从荆、襄云游到鄂州寓居五年,在这里结庐炼丹,著书立说,为民治病,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百姓称他为“葛仙翁”。鄂州葛店、葛山、洪港等地名,传说皆与葛洪这个时期在鄂州的活动有关。其中葛店之名,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葛洪在镇西修道炼丹,逐步从葛公镇、葛仙镇、葛公铺演变而来。

但是从时间上对应,“吴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从此山出”的吴建衡二年,即公元270年,明显比葛洪生活的年代早。神人山之神人,肯定不可能是历史人物葛洪。同时,历史上也无幻化葛洪骑白鹿云游四方的具体文字记载。武昌县志记载的“吾邑八乡洪道、神山皆以抱朴子得名”,显然有附会之嫌。

神人山下古战场

清人顾本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载:“浒黄州,(武昌)府北三十里,为江渚登涉之所,郡北面之要隘也。亦曰白浒镇,有巡司镇守。”

神人山下的白浒镇,也称白湖镇。元代以后的文献常称之为浒黄州。这里自古为军事要隘,登涉之地。三国时期,孙权在这里建烽火台。南宋期间,宋军在此地设水军寨。元军两度在这里渡江攻宋,上岸后把这里作为大本营。明代这里设立了巡检署。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拱卫武汉的最后一个要塞。

神人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元间发生在这里的两次著名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蒙古军队两度南征,均从神人山成功渡江,并将此地作为鄂州之战的大本营,进军江南的桥头堡。

南宋宝佑六年(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发动全面侵宋战争。蒙军兵分两路,西路由蒙哥亲征,直指四川。东路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统领,下襄阳破鄂州(今武昌),准备在踏平川蜀后,与忽必烈的东路军攻下鄂州会师,直趋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8月30日,忽必烈率军抵长江北岸。时任南宋沿江制置副使的袁玠是权臣丁大全的党羽,为政横征暴敛,当地百姓无不痛恨。及蒙古军至,渔人尽献渔舟济师,并充作向导。内应外合,蒙军轻取阳逻堡。

9月4日,忽必烈得蒙哥在四川钓鱼城战死讯息,仍立功心切,执意率师渡江。蒙军从对岸贯铁索架浮桥至白鹿矶渡江。宋军迎战,三战皆败。

忽必烈大军渡江后驻营于浒黄州,即今天的神人山至白浒山一带。在劝降无果以后,传令全军进围鄂州城。因宋军早有准备,元军久攻不下,鄂州之战处于相持状态。

时间进入冬季。蒙古军屡屡向鄂州发起强攻而不得,同时疫病、缺粮使围城部队减员十之四五;更令忽必烈担心的是,后方蒙古汗位空虚,弟弟阿里不哥对蒙古帝国的汗位垂涎三尺,汗位可能旁落。开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再也不期待发生奇迹,决定北返争夺汗位。于是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攻鄂州,并一直扬言要攻打临安府,既放给南宋烟雾弹,又给自己争取汗位拖延时间。忽必烈本人在接下来的几天返回长江北岸,并告诉其余诸将在六日后北返。

元军围困鄂州之时,忽必烈以另一部于湖南接应绕道大理而攻击宋朝腹地的兀良合台军。当时的兀良合台按计划率军从大理而攻广西,在进攻广西柳州与静江府时久攻不下,为了更快的达到战略目的,兀良合台决定星夜北上进攻潭州(今长沙),以策应忽必烈大军进攻鄂州。但由于守城将士最终做到了“力战退之(蒙古军队)”。于是在进攻鄂州的元军接应下北上,照忽必烈命令经白鹿矶北返。《读史方舆纪要》载:“既而兀良合台从湖南引还,作浮桥于新生矶以济师。宋贾似道使夏贵以舟师攻其浮桥,至白鹿矶仅杀其余卒百余人。”

蒙军第一次渡江之战,至此告一段落。因蒙哥意外战死,南宋暂时摆脱了亡国的危机。

十五年后的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元军在攻取襄阳、樊城后,元世祖忽必烈命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水、步、骑军20万,分兵三路再次渡江攻宋。伯颜居中路,将全部兵力屯于白虎矶对面的长江北岸。宋将夏贵见势急率水军主力增援阳逻堡,企图阻止元军东下。十一日,伯颜督军进围阳逻堡,连攻三日未下。十三日晚,元军利用雪夜乘船溯江西上40里,至青山矶对岸佯渡,诱使宋军分兵来防,宋将果然上当。次日元军乘宋军兵力分散之机拔阳逻堡。《元史。伯颜传》载,阳逻堡之战“宋军大溃,数十万众,死伤几尽。夏贵仅以身免,走至白浒山。”

之后元军再次从白鹿矶渡江,鄂州江防彻底瓦解。元军包围鄂州,切断汉阳与鄂州联系,两城遂相继请降。伯颜留兵4万驻守鄂州,继率主力沿江东进,一举拿下临安奠定胜局,南宋灭亡。

蒙军第二次渡江之战,实为宋元攻守决战。白鹿矶门户洞开,鄂州江防瓦解,成为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历史上南北对峙最后经由白鹿矶登涉的战例还有多次。公元879年(唐乾符六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围攻鄂州(今武昌)失利,在葛店沿江结寨布防与官兵抗衡。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陈友谅在鄱阳湖遭朱元璋攻击大败,携残兵败将日夜兼程退往武昌,经白鹿矶上岸。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起义军在白鹿矶一带大破明军,进而夺取武昌。1853年(清咸丰三年),东王杨秀清率太平军西征,在白鹿矶一带与清军和地方武装激战。

1938年10月抗战时期,日军溯江而上大举进攻武汉,白浒山至神人山一线作为守卫武汉的最后一道要塞,中国军队在两山建有大量固定炮台,在神人山一带的黄家矶、白浒镇、宋熊湾各分兵驻守。黄家大山、平顶山、观音山上各修筑了一座硕大的炮台,其火力足以封锁十几公里的江段。战斗中白浒山炮台的重炮炸断丁桥港上的丁桥,切断了日军西进的陆上通道,日军坦克等辎重西进受阻,在江面舰艇和天上飞机的掩护下拼命抢修。黄家矶炮台也同时受命炮击日军的西进部队,但指挥炮击的一个副营长被日伪收买,十多发炮弹都没能命中目标,给了日军抢修丁桥的时机,致使神人山白浒山炮台陷落。中国军队撤退时,营长在长江边上亲手枪毙了那个民族败类。日军占领葛店后,又强迫大量民工对中国军队撤退时破坏的两山炮台进行了加固,并在每个炮台周围加筑了多座碉堡。一时神人山上炮台碉堡林立,成为侵华日军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又进驻神人山周边,接管了山上的所有炮台工事,还修筑了沿江至316国道的通行公路,使之成为所谓“固若金汤”长江防线的一部分。但终究未能抵挡浩浩荡荡的历史车轮,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北的叶家洲到巴河分三路架木船强行渡江,国民党军一触即溃,鄂城县当日顺利解放。

全国解放后,1950年初春,地方政府动员群众彻底拆毁了神人山上的军事设施,清除了战争残存痕迹,神人山逐渐回归了历史的宁静,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神人山畔城塘县

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朝廷分武昌县西北部置城塘县,县治在神人山下。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废城塘县,复并入武昌县。

关于城塘县的这段经历,史书上记述不详,县志也一笔带过。《太平寰宇记》载:“废城塘县,在州西北百十里。隋末县令羲士暄置。西有小城塘,以为名。大业九年废。”《武昌县志》曰:“城塘废县在武昌县西。神人山下为白鹿矶,废城塘县设此,西有水塘,故名。”又引《名胜志》曰:“今西阳畈有城塘咀,或即其址。”

但透过城塘设县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我们或许可以对神人山下城塘县有更多一些的认识。

经历过三国两晋的繁荣,武昌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很多变故。先是外部,南北朝分治,长江中游地区的区域边界飘忽不定,武昌郡隶属管辖不断变化,到南朝陈时武昌郡隶属北新州。据考证当时的北新州在今天的湖北京山一带。因此武昌在风雨飘摇的南国治理体系中动荡不定。而在武昌郡内部,治域一分为三,武昌郡领武昌、鄂县、西陵三县,郡治地域包括今天的黄石大部分和咸宁、江夏部分地区,甚至还包括江北新洲部分地域。尽管武昌郡、县治所都在樊山脚下,但郡县治理已经极度松弛。

公元588年,隋炀帝杨广仅用四个月时间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平掉南陈,中原天下复归一统。589年,隋“废天下郡”,改州郡县三级地方治理体系为州县两级治理。武昌郡撤销,鄂县、西陵县废置,并入武昌县,武昌县隶属鄂州(今武昌)。如此,武昌县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其中因樊湖分隔,县西北地区每逢江湖夏涨,必孤悬一隅。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分武昌县西北置城塘县,并在神人山边筑城开衙,实为前期三县合一的又一次反复。

再看县名城塘,一说是因当年选址筑城的地方西边有小城塘,因而得名。这种说法的确有失牵强。汉字“塘”的本义,就是水边高地。而当时武昌西北部地处长江樊湖之间,每年江涨水潦季节,域内陆如“岗背一痕”,山似“青螺爆日,”城塘县属地孤悬于水边高坝之上,城塘是最为形象的县域写照。且神人山就在江边,析此地独立置县,于此处择高建城,城塘的涵义于县于城都显而易见,应该不仅仅是借一个小小水塘为托。

不过好景不长,大业八年暴发了动摇隋王朝根本的农民大起义,城塘县在隋末的风云际会中,于大业九年(613年)废置,仍并入武昌县,隶属鄂州。留下的城塘县遗址,在今天的葛店白浒镇与黄矶村之间,观音山南麓。该城址呈方形,城垣皆夯土堆筑。长约381米,宽约315米。1984年该城址被列为鄂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的神仙文化根深蒂固,神人山的吉祥寓意深入人心。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武昌县在神人山地区设神山乡,并设白湖巡检司。神人山再次作为武昌西北部分地区的地域标签为历史铭记。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历史悠久,但各个朝代不尽相同。武昌县内设乡,唐以前尚难以考证,明确可考的可追索到唐代。唐时有明确规定,县以下“百户为里,五里一乡”。武昌县志里有唐中期置青山场的记载,有五代时期南唐析武昌县南部三乡置大冶县的记述。南宋初的1162年,武昌知县薛季宣的文札中又有武昌南部五乡的明确记录。1252年南宋末期在神人山畔设神山乡,是始设还是改名目前没有其他佐证,但神山乡作为乡里制度下武昌县西北地区的乡级建置,在今天的葛店、庙岭、左岭、新店地域被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的1934年,历经近700年,足可见神人山背后神仙文化吉祥寓意的深远影响。

1934年,鄂城内外四乡被改为五区,神山作为地名被彻底放弃。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神仙文化渐渐在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消失,神山作为地名从此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葛店,相继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快速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白浒山被开发成直达海外的外贸货运码头,山上建有湖北省外贸仓库,山脚的白虎矶因为碍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长江航道整治中被完全炸掉。1986年随着左岭地区区划调整,白浒山已整体从鄂州划入武汉。

神人山下的白浒镇村、姚湖村、黄矶村,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在清康熙年间,白浒镇村就兴起铸造加工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成气候,产业不断升级。该村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富甲一方,如今已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姚湖村在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有远近闻名的砖瓦窑场,改革开放后及时转型,如今已是葛店开发区重要的电商和新能源产业基地。黄矶村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起了中国中部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鄂州火力发电厂,整个村庄已经全部搬迁,完全城市化。长江白鹿矶边,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型电煤专用码头。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湖北省第一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在葛店开始建设,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科技新城已经傲然在神人山畔崛起。

神人山畔,祥瑞之地!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