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2年第2期 搜索:

宋俊生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3-01-17

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人的精神发育史无疑是他本人的阅读史。在我小时候,因为没学过《三字经》《弟子规》等儿童古典启蒙读本,这可能成为以后国学知识知之太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有了督促第三代人背诵这些读本的机会,但总生愧意,经常也口中念念有词,从“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学,不知义……”到“有余力,可学文……圣与贤,可驯致……”开始偷偷地为自己补课。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我有了专门的书房,书柜中也收藏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并收获了一些知识。“四大名著”是在阅读中浅尝辄止,娱乐的因素偏多。“四书五经”属古文,因历史久远而让人生畏。我常想如果这样退却下去,难道真的是让它“装扮门面”而成为摆设吗?

于是,闲暇时间我鼓起勇气先后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国学经典摆上了案头。首先翻开学习的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论语》,还找到几本入门书籍作辅导,并有了几位学者专著作参考。虽说因《论语》书中一字多义而节奏放慢,阅读起来比较吃力,但终能追寻二千多年前先贤们的心路历程,聆听到至正至诚的人生教悔。真可谓如拨迷雾,如饮圣泉,心灵受到深刻洗礼,“敬爱”之情油然而生。

我敬爱孔子的“仁”。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内容就是“爱人”。“仁”是社会人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定,故孔子又曰“泛爱众”。这个“众”,包括各个等级的绝大多数人。孔子提出“养民也惠”,就是给民众以实惠,包括救济贫困;“使民也义”,就是以正义和公平、合理为原则。还有“教民”使之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等等。首先,孔子主张的众多道德标准,基本上都是从“仁”派生或推导出来的;其次“仁”成为一种最高思想,可以指导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等均可体现。春秋晚期,私学兴起,教育垄断被彻底打破。孔子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率先创办了规模宏大的私学,率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强调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收取学生,没有部族、地域、身份、以及尊卑 、贫富、贤愚等方面的要求。西周的官学把贵族子弟培养成政府官吏和军队骨干,而孔子的私学着眼点是在人的本身。同时,孔子又是官吏推荐制和“选贤任能”的积极倡导者,并潜心把弟子们培养成“士”和“君子”。为当世树立了楷模,为后世指明了方向。

我敬爱孔子的“德”。“为政以德(为政篇),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提出的用“德”作为治理国家的纲领和方法,即为“德治”。“德治”包括国君及卿 、大夫由个人到国家、由私德到公德的整个过程。“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 )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讲一个学人应具备这五种德行。执政者能恭敬,便不被人所轻慢;能宽厚,便得众人拥戴;能诚信,便得到他人信任;能勤勉,便有所建树;能给人恩惠,便有资格使用他人。商朝末年,纣王残暴荒淫,天下皆叛,早已失势。纣师虽众,纷纷倒戈拥戴武王。武王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前者“离心离德”,后者“同心同德”。孔子所言的“德”字,决定了天下的人心向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从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但他的站位极高。“学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他弟子子夏说的,但孔子明确表示不赞成为做官而学。提出学而优则用,如教书育人,如信古述史等。强调不一定非做官不可,不能一味地去钻营。孔子是通晓事理、品德修养深厚之人。素以豁达坦荡而名扬天下,而非志同道合者亦难以领会他那种高层次的喜悦和快乐。

我敬爱孔子的“礼”。孔子提出“为国以礼”(先进篇),就是用制度、刑律、礼仪等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和手段治理国家。“礼”即礼仪、礼法、礼节等,其内容博大精深。礼是古代的全部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国与国之间交往经常表现为先用“礼”来试探,对做人的标准也用“礼”来作评判。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在孔子那里,“礼”确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是社会纲领,又是政治秩序,还是生活准则,不能完全等同于“周礼”。“文革”期间,我们也随声附和地大批孔子的“克己复礼”,时至今日,也没完全搞清“克己复礼”的内容和本质。权威人士指出:”克己复礼早已有之,并非孔子发明,孔子只是赞同并引用而已。孔子阐述“克己复礼”,见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很明显,孔子丰富和发展了“克己复礼”这一理论。春秋末期,“礼坏乐崩”,天下大乱,孔子为之痛心疾首。他无论在何种艰难环境下,能做到身体力行,还事事处处告诫人们,约束自己的身心,践行礼的种种要求。细读《论语》,孔子说的“礼”,并非局限于具体的礼,而是大力弘扬一脉相承的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

我敬爱孔子的“信”。信,多义,但其核心意义就是诚实、信用。子曰:“言忠信,行笃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孔子眼里,信成为衡量人品和道德的一把十分突出的标尺。子贡请教为政、治国之道。孔子回答:“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军备,让民众信任政府。”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三者之中先去哪个?”孔子答:“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于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剩下的两者之中去掉哪个?”孔子答:“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不管有没有粮食),人总是会死的,而民众不信任政府,那么整个国就不存在了。”此番对话如抽丝剥茧,最后得出“民无信不立”的结论。所以这种“信”不同于一般的“信”,直接决定着国家命运、社会风气及人民生计。

我敬爱孔子的“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主张的人生,绝不仅仅是全体的道德人生,而且更是一种“志士”人生。孔子教育弟子,除了要有良好的人品道德,要有多种知识技能,还要有正确的志向。就是要实现道德、知识外化为用的观念、决心和目标。孔子年轻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中年时,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老年时,期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用今天的话总结,孔子心目中的“志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为实现有序、安宁、富庶的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以至献出宝贵生命。

我敬爱孔子的“勇”。孔子曰:“仁者必有勇。”他所倡导的勇敢就是“当仁不让”,“见义必为”。“君子无所争”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他实际上是在劝导人们“自重而与人无争,合群而不结党 ”。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假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难免添乱乃至作乱;假如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很容易成为盗贼土匪。通读《论语》,细察孔子的一生,可以说他是努力争取的一生,并不是被人讥笑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并非“如隐士般的与世无争”。大是大非问题,孔子甚至声色俱厉地去争论。面对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利益,孔子主张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孔子四十几岁时,看清了鲁国的危局,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决心从政。在他上任的几年时间内政绩显赫,四方称贺。同时,孔子又开始推行旨在削弱“三桓”贵族实力的“堕三都”计划。后计划失利,孔子率弟子远离家国,传播强国安民的人生理念。途中多次被乱兵围困于荒野,还被打入牢室。经常食不裹腹,忍受煎熬。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凶险无所畏惧,内心无比坚定。

我更敬爱孔子的“中庸观”。孔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个人的一种境界,思想提高和道德修养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孔子深知人的智力、个性、经历、文化、思想、道德、才能、成就等诸多方面均有差异,主张在人际交流中除了自己立得正,还要和平、和睦或和谐相处。“中庸”是孔子的矛盾观和方法论,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石。权威专家们解读说:把“中庸”当作中间的一半、百分之五十是很荒谬的;把“中庸”看成调和主义、折中主义同样是很荒谬的。孔子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也。”这个诗即为《诗经》。他赞赏《关睢》这首诗意味蕴籍,将男女爱恋之情抒发得恰如其分,既没有赤祼的煽情,也没有凄惨的绝望。这种合度的情调,正是“中庸”的要求。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出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和永久适用的,其中包含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各国高层领导人办外交,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多次引用“和而不同”的“中庸观”,在世界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习近平提倡的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举,就是鲜活成功的范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为中华民族保留完整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实在是功莫大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不亚于乃至超过黑格尔、伏尔泰等人,都是十分推崇孔子的。谁也不敢否认,今天无数铁的事实雄辨地证明:孔子是真正伟大的!其独立的思想足以影响全世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是拯救未来世界的“文化密码”。因此,我们的“文化自信”是丢不得的!

一部《论语》,俯拾皆是智者箴言,言简意赅地明示真理。那充满睿智的对话,为人生之旅点燃心烛,授业解惑。而今,我已进入“耳顺”之年,深知《论语》讲的是很深奥的学问,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读不尽的。好在初学是为了尽快入门,入门是为了再读或多读。今天拙作此文,意在倒逼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更期待能得到更多的老师及学者们的帮助和指点,使之常读常新,力争为社会和家庭奉献一点余热,不能再让书柜中的国学经典“睡大觉”了!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