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2年第4期 搜索:

巴慰祖与怡亭铭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3-01-17

《湖北金石志》载,鄂州小北门外长江之滨,原有石林,并有怡亭、殊亭,旧有三国周瑜,晋陶侃,唐李阳冰、元结、马珦、朱荛,宋苏轼、沈逵、张沈、徐向、杜彦真、李楷刻石题铭。现存唐李阳冰《怡亭铭》摩崖刻石、清巴慰祖隶书题铭及宋淳熙年间刻石题铭。

《怡亭铭》摩崖原石旧名“观音崖”,巨崖如猴,人称“猴子石”,现位于鄂州市江滩公园内。由亭名、序、铭辞三部分组成,从右至左直书。其中亭名篆书2字,序篆书6行20字,铭隶书5行40字,款3行18字(隶书),小字隶书4字。

《怡亭铭》摩崖刻石周边现存题铭四块,其中宋淳熙年间题铭一块,清代题铭三块。以下主要论及内容为清代部分题铭。通过题铭的文字内容,可以窥见巴慰祖的生活经历、审美趣味、交游及《怡亭铭》摩崖石刻在当时的影响和清代中期金石研究风气之一斑。

第一段题铭13行,行5字,全文62字。文曰:歙巴慰祖着舟于此,遍览旧迹,得元次山题名于郎亭山下小岛中,水落始见。留连廿有七日,手搨诸摩厓而去。同游苏门陶石卿。时则乾隆五十一年之孟春也。

第二段题铭字体较小,7行,行9字,全文58字。文曰:怡亭字,江太守以为少温他刻所不逮,观者称不谬。太守以慰祖还新安,道由是出,命搨持赠,兼呈階平师相。时乾隆丙午二月朔四日识于怡亭石侧。

第三段题铭最小,位于《怡亭铭》左下方,小字隶书3行27字,亦可视为上段题铭的款字。文曰:太守名恂,字于九,号蔗畦,扬州人,著《金石今有録》,多欧、赵、洪、顾所未见。

三块题铭均为隶书,字体大小不一,其中字体第一块最大,第二块居中,第三块最小。根据第一块题铭巴慰祖的自称及其他两块题铭行文语气判断,三块题铭文字及书法均出自巴慰祖之手。

题铭时间为乾隆五十一年,亦即乾隆丙午年(1786年),涉及人物依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举如下:巴慰祖、陶石卿、江恂、梁国治、欧阳修、赵明诚、洪适、顾蔼吉等八人。其中陶石卿应为与巴慰祖同游者,该人无考;欧、赵、洪当指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的欧阳修、赵明诚与洪适(欧阳修著《集古录》、赵明诚著《金石录》、洪适著《隶释》《隶韵》);顾当指顾蔼吉(字南原,号天山。康熙岁贡生,官仪征教谕,著《隶辨》)。江恂的《金石今有録》恐未传世,不得而见矣。

巴慰祖(1744—1793年)字予藉,一字子安,号隽堂,晋堂,又号莲舫,徽州歙县渔梁人,清代篆刻家。《歙县志》云:少好刻印,务穷其学,旁及钟鼎款识秦汉石刻,遂工隶书,劲险飞动,有建宁延熹遗意,又益蒐古书画器用及琢研造墨,究极精美,罗列左右,入室粲然。善交游,自通人名德、胜流畸士,下至工师乐伎,偏材曲艺之美,莫不一见洒然如旧相识。晚年中落,为人作书自给。卖其碑刻尚三千金,然其爱之弥甚,节啬衣食复买之。乾隆五十八年夏,逰江都卒。著《四香堂摹印》《隽堂诗集》。亦工画,有逸致。子树榖,字孟嘉,能世其学,兼通音律,著《小尔雅疏证》《蟫藻阁金石文字记》《学琴说》《上字当宫管说》《具四声律管说》《无倍半律说》。

渔梁街是明清徽商水路经营的重要码头。不少的渔梁人往来渔梁与扬州之间。与巴慰祖有交游唱和的清人吴熊有诗云:“夜雨添新水,扁舟快意行。高堂怜远志,游子富豪情。鸷鸟乘时发,名驹择地行。缠腰有十万,原胜作书生”,认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要比读书人强。安徽省博物馆《巴慰祖家书》云:

欣喜汉店大小清泰。湖南、北雨泽虽未普遍,而沾足居多,惟安陆上游一带被水成灾,近将治平,民田庐舍受伤不少。汉口湖河水亦充溢,较迩年以来稍大,然不甚出鱼,湖利有限,而民亦不为害也。刻下米粮平减,南二冲到汉一两五钱、早量一两四钱、菜茶油四两五钱。现在南米仍未有到者,本地碾货仍坐定二两,钱价一两零九分。盐市一切以及杂务均另精具详。

许承尧跋曰“巴子安先生父治盐,设肆汉口”。可见,在巴氏家族中,巴慰祖总理汉口盐业。

关于江恂,《歙县志》记载:江恂字于九,江村人,江都籍,由拔贡宰清泉县,区画疆隅,建造衙署,分拨赋税,井然有条,建白沙、东州两书院,文风以振,迁亳州。乾隆三十九年,岁潦淮决,亳城实心振卹,全活靡算。更筑堤护城,以防水患,人称为江公堤,恩旨有勤民能事之奖。历署安徽兵备道补,徽州府知府。居官廉洁,发奸摘伏无遁情。虽任故乡,毫无瞻狥。著有《通书志疑》《蔗畦集诗稿》《楮叶集》《清泉县志》。

江恂为徽商子弟,其家族晚明时已至扬州经商,以殷实之家称于徽、扬一带。江恂与当时移居扬州、喜好诗文的盐商周来谦、沈泰交往密切。能书法,尤善隶书,并能篆刻。

新安即古“徽州”,简称“徽”,辖一府及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在往来新安和汉口的路途中,无论水路或是陆路,武昌(今鄂州,下同)是必经之地,故称为“道由是出”。

江恂虽然在题铭中被巴慰祖称之为扬州人,实则祖籍为歙县江村,与巴慰祖的家乡渔梁街相去不远。同为歙县老乡,又都有家族经商扬州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都嗜好金石书画,两人的交往便是理所当然了。虽然如此,如果没有巴慰祖因为经商往来歙县与汉口之间的经历,“道由是出”,毕竟成就不了“命搨持赠”这桩雅事。题铭中所出现的“太守以慰祖还新安,道由是出,命搨持赠”,与两人爱好和经历息息相关,是他们密切交往的最好见证。

“階平师相”系指梁国治。

梁国治,字階平,浙江会稽人。乾隆十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迁国子监司业。充广东乡试正考官。复命,奏对称旨,命以道员发广东待缺……三十八年,召还京师,命在军机处行走,并直南书房。三十九年,授户部右侍郎。四十二年,迁尚书。四十七年,加太子少傅。四十八年,命协办大学士。五十年,晋授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五十一年,卒,加太子太保,谥文定。

其擅长书法,与钱塘梁同书、亳州梁巘并称“书坛三梁”。洪亮吉评价说,“楷法则不昔人所云堆墨书也”。

《橙阳散志》卷二《选举志》记载:江恂,字于九,号蔗畦,世栋子。仪征学禀生,乾隆癸酉拔贡。

据《清史稿》:世祖定鼎燕京,修名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政、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又言学以国子名……(乾隆)七年,帝以拔贡六年一举,人多缺少,妨举人铨选之路。且生员优者,应科举时,自可脱颖而出,不专藉选拔为进身。改十二年一举。遂为永制。

乾隆七年为辛酉年,即逢酉岁,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为拔贡生,简称拔贡。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考中状元,十九年(1754年)迁国子监司业。同年,江恂被选为拔贡生。于江恂而言,称国子监司业梁国治为“师”,可谓宜矣。乾隆五十年(1785年),梁国治授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称之为“相”,亦可谓宜矣。而巴慰祖随之。因此,在题铭出现的“兼呈階平师相”中“师相”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明末清初,金石篆刻之学复兴。至雍正乾隆年间,文人士大夫从事金石考据之学和访碑活动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梁国治、江恂、巴慰祖自然有所染,甚至我们还可以从巴慰祖的题铭中获知江恂著有《金石今有録》,蒐奇访异。而久在武昌的唐代名刻《怡亭铭》早就为江恂、巴慰祖慕名而熟知了,故巴慰祖在题铭中谈及江恂对《怡亭铭》的评价:“怡亭字,江太守以为少温他刻所不逮,观者称不谬”,认为《怡亭铭》是李阳冰其他石刻比不上的,并且这个观点得到了观赏者的认可,肯定了《怡亭铭》的艺术价值。

李阳冰一生所作甚多,墨迹已经荡然无存,所书碑版,据史籍著录,凡六十五通,宋时存世尚多,元、明后大都亡佚,虽经重刻,亦多见失真,且多有伪托。目前止《怡亭铭摩崖刻石》《唐般若台铭》及1921年河南出土的《崔祐甫墓志篆盖》为其可信的真迹原刻。

怡亭铭摩崖刻石中李阳冰的篆书为其精品之作,自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祝穆《方舆胜览》到清初叶奕苞《金石录补》均有著录。宋人蒋之奇云,“怡亭铭,刻于江边巨石之上,乃李阳冰篆,李莒八分书,裴虬为之铭,世谓三绝”,黄庭坚《武昌松风阁诗》云,“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晚清书画篆刻大家吴昌硕先生也曾取法《怡亭铭》,他在作品中跋云:“自视圆匀似猎碣,而偏斜取势则又似《怡亭铭》。”

物之所在,亦有遇与不遇。《怡亭铭》摩崖石刻原在水下,拓本不容易得到,正如马一浮先生所云;“少温书……予藏拓本已失,闻石在江中,非水落不出,故拓之不易,今武昌沦陷,更无从问津矣。序仅二十二字,字势极飞动”。加之鄂州地名更替频繁,老武昌、老鄂城、今武昌、今鄂州的城名一直纠缠不清,使得后世研究者茫然失其所踪。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为武昌郡;隋代撤郡设县,为武昌县,属鄂州江夏郡;唐代亦为武昌县,属江南西道鄂州;元初为寿昌军,旋升府,后废府以县入湖广道武昌路;明清均为武昌县,属湖广武昌府。1913年,民国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而老武昌县改为“寿昌县,”次年因“寿昌”与江苏一县同名,于是改为“鄂城县”。但在当时民间,仍然存在“上武昌,下武昌”的说法。1983年鄂城县改名为鄂州市。在外界看来,这个著名的摩崖石刻踪迹变得扑朔迷离,甚至一直以为该石在武汉三镇的“武昌。”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巴慰祖在乾隆五十一年孟春长江枯水季节拓制拓片的时候,并没有料到梁国治和江恂分别在该年十二月和六月后离世,没有机会欣赏到《怡亭铭》中李阳冰飞动的篆书了,而巴慰祖也于七年后在江都去世。

(标题题写:《巴慰祖与怡亭铭》《父亲》为杨勇所题)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