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3年夏季号 搜索:

让历史镜鉴未来

——评《鄂州那些事》(第四辑)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3-06-14

杜政宁

新近出版的《鄂州那些事》(第四辑),由鄂州市档案馆和鄂州市史志研究中心主编,该书主题鲜明,题材广泛。书中设有史迹探源、名人寻踪、烽火岁月、沧桑留痕、地情风物、文体春秋等栏目,全方位、多元化展示今鄂州跌宕起伏、磅礴奋进的历程,是一部了解鄂州历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是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百科全书,也是一个地方人文科学发展水平的象征。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从史迹探源、名人寻踪栏目中,我们可以看到,鄂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今鄂州境内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劳作,迄今这里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处,夏商时代遗址20余处。商周时代,鳄鱼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鄂氏族可能因捕鳄鱼得名。而鄂国之名则是在此部族逐渐形成、壮大后产生。鄂国活动境域涵盖今鄂东南、湘东北和赣西北等地区,势盛时达江淮一带,境内多有矿产资源。

夏商周时期,鄂国率先开始采掘矿石,冶炼青铜,开启了青铜文明时代,使鄂国势力日益强大。特别是楚君熊渠,深得江汉间百姓的拥护,开疆拓土,使鄂率先纳入楚之版图。秦统一天下,设置鄂县。鄂县辖域约包括今天的鄂州、黄石(含大冶)、咸宁(含嘉鱼、赤壁、崇阳、通山)等市县和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

三国初期,孙权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武昌是吴国的都城,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隋灭陈,废郢州,改置鄂州,为湖北省简称“鄂”奠定了基础。清咸丰皇帝首度使用湖北省的简称“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字最终成为湖北省的简称。

崇文尚武敢为人先

历史的积淀使鄂州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崇文尚武和敢为天下先。历史上许多重大变革事件中,都有鄂州人的身影。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一例外。最突出的例证是辛亥革命,鄂州虽版图不大,但在“武昌首义中,鄂州有千余人参加,占参加人数的四分之一”。

在这场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浪潮中,有几个勇立潮头的人物——辛亥革命首义三烈士之一彭楚藩、武昌起义新军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武昌起义打响反清第一枪的程正瀛,都是鄂州籍人士。在辛亥革命中,不少人壮烈牺牲,为埋葬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劳。

中共建党初期,全国仅有50余名党员,鄂州籍就有3位。一位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范鸿劼,他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一位是刘伯垂,他受陈独秀委派到武汉帮助筹建武汉共产党组织,成为武汉支部的重要发起人之一;还有一位赵子俊,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部队争夺牛行车站(现南昌火车北站)的战斗中阵亡。

文化灿烂增添异彩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鄂州有鄂文化、吴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历代书法文化、古铜镜文化、辛亥首义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武昌鱼文化、官柳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等。

鄂州馆藏文物中,历代铜镜和六朝青瓷器最具特色,在全省及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三国六朝铜镜的独特风格为鄂州赢得了“中国古铜镜之乡”的美誉。鄂州民间民俗文化活跃生动,“旱龙舟”、“百节龙”巡游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及表达人民对吉祥生活的追求;极具地方特色的牌子锣、玉连环、渔歌、雕花剪纸、传统礼俗、民间戏曲等多种文化代代传承。

鄂州文化具有鲜明特色。中国道教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葛洪驻足武昌,结庐炼丹。“净土宗”初祖慧远挂锡西山寒溪寺、古灵泉寺,使之成为“净土宗”发源地之一。

书法文化让鄂州人引以为傲。三国帝王孙权工行草书。书圣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邀请,赴武昌任参军,其书法成名在武昌。中唐李阳冰在鄂州留下的《怡亭铭》摩崖石刻,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轼的《武昌西山诗》、黄庭坚的《松风阁》是难得的书法经典。出生在梁子湖畔龙塘村的晚清大书法家张裕钊先生,其书被康有为称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鄂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值得鄂州人骄傲和自豪,并不断发扬光大。

《鄂州那些事》系列图书让鲜活生动的历史一页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复活再现,希望该系列图书能够走进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商场、军营,走向最广大的读者。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