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3年秋季号 搜索: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梁子镇刘斌村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3-09-29

涂林芬

骄阳似火,也阻挡不了我前往刘斌村采访的热情。

给村干部肖娜打完电话,我出发了。气温的确很高,好在天蓝云白。柏油路面干净整洁,路旁的树林间鸟语花香,梁子湖清澈辽阔,刘斌村前的田野里,绿油油的稻谷在阳光下生机勃勃,芝麻地里的芝麻正在开花,农家菜园里的辣椒、茄子正在挂果,远处池塘里的荷花在夏日里亭亭玉立,几年前为了拍摄电视剧《东方战场》而仿制的中山舰静静地守候在刘斌村附近的河堰里。

到达刘斌村村委会的时候,肖娜刚给学生和家长观看完防溺水安全宣传片,正组织学生进行“防溺水,怎么做”的讨论。肖娜很年轻,穿着洁白的连衣裙,梳着马尾辫,浑身上下透着朝气。

村委会大厅里还坐着一位中年男子,衣服汗湿了,好像刚从室外进来不久。肖娜走过来,对我说:“不好意思,活动才结束。”从肖娜的口中得知,旁边坐着的中年男子就是刘斌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文。刘国文说,他刚和梁子镇党委书记张海山去了村里外环公路建设现场。

“今天星期六,你们都没休息?这么高的气温,你们还在外面跑啊?”我问。

刘国文笑了笑,说:“村里总有做不完的事,不存在休息日。”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刘斌村会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了。

听说我想了解刘斌村乡村振兴相关情况,刘国文满脸骄傲地指着村委会办公桌上的一堆奖牌说:“我们村的高家咀湾在2019年乡村振兴实绩拉练中获得全区第一名,获全市第二名。还有黄庭科湾、刘斌大湾、焦家湾、大路钟湾和三房钟湾,6个自然湾都参加过区里的乡村振兴实绩拉练,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话匣子一打开,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生态振兴环境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提起乡村,很多人往往把乡村与土气、落后、脏乱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村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美好家园的应有之义。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一大早,刘斌村保洁员田元桂,就开始打扫村里卫生,成为村里环境的守护者。

村民高阿姨也在打扫自家院落,把分类整理好的各类垃圾放进村里的分类垃圾桶里。

梁子湖区梁子镇刘斌村,村口专门建了一座小房子当垃圾回收点。2018年6月的一个普通早晨,村保洁员田元桂正在清点几个大垃圾桶,桶上分别写着“塑料类”“废纸类”“金属类”“破布类”等字样。

在垃圾回收点小房子里还摆着一个货架,上面放着食盐、味精、洗衣粉、牙膏等商品,货架的标签上写的不是价格,而是分数,比如食盐3分,洗衣粉4分,洗洁精12分……

“我们村从3月开始搞垃圾分类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村民黄国清说,3个月里他共积分11.23分,这个月他用积分换了两袋洗衣粉。

按积分规则,2.5千克破布、1.5千克金属、1千克塑料都算1分,有害垃圾分值较高,一支日光灯管或一节废电池就可积1分。在积分牌上可以看到,从3月到5月,记录有16位村民的积分情况,有的人3月时积分较多,后2个月下滑到0.4分,也有人开始1个月只积1分,5月积分却升至9分,还有人每月积分一直在1~2分。

村民家门前,都摆上了两个小垃圾桶,绿色的桶装可腐烂垃圾,上面标注: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废弃食物。蓝色的桶装不可腐烂垃圾,上面标注:食品袋、保鲜膜、废弃瓶罐。该怎么分类村民一看就懂,简单易学。

垃圾分类积分给予的物质奖励其实很微小,但需要长期持续不中断,才能让村民形成习惯。垃圾分类,公众的参与是关键。这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简单,村民对垃圾分类认同度不同,态度也各不一样。刘斌村广泛发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带头做表率,倡导居民自学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共同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点滴行动,聚沙成塔。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将垃圾分类这件事儿看得很重。

垃圾分类扮靓乡村。打好垃圾分类“组合拳”,实行乡村振兴“新风尚”。垃圾分类,村庄“颜值”提高,垃圾实现“变废为宝”,刘斌村卫生死角不见了。如今的刘斌村,平坦的柏油路,路面干净整洁,看不到一丝垃圾;一排排绿树郁郁葱葱,紫薇花开得正艳,鸟儿在树林间快乐地鸣唱;村舍整齐有序,古老习俗的墙画,透着浓浓的乡愁,村庄环境越来越美了。

产业振兴活水来

刘斌村位于梁子湖区梁子镇南部,东邻239省道及鄂咸高速,西与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梁子湖相邻,北抵长岭码头,南与东沟镇刘河村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面积2.8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2625亩,林地75亩,有8个自然湾,11个村民小组,共575户1728人。2021年,刘斌村获全省2019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称号。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刘斌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从前这里一片荒芜,野草丛生。2018年5月,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对口帮扶单位湖北省税务局的帮助下,为村里引进市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投资近100万元,建立“斌之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花卉苗木基地,发展色块花卉苗木的袋装化生产。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股份合作制,刘斌村集体占股49%。基地收益的65%直接用于贫困户,另外35%作为村级集体收入,用于扶贫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村民高坤成,因为脑部肿瘤导致毁容,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代课教师岗位,正当他苦于没有生计时,斌之园苗木种植基地为他解决了就业问题。包括村里的16户贫困户及其他困难群众,初春季节,每天都有近60名留守村民来基地务工。据斌之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郭俊峰介绍:“村集体经济,一亩地可以创造大约3000元的收益;老百姓在这里务工一亩地大概也有4000元的收入,我们希望能把这个项目做好。”

2020年10月24日,在鄂州市梁子镇刘斌村斌之园种植专业合作社,68岁的贫困户刘绪金穿着罩衣,挽着袖子,正在栽种树苗。“我老伴李凤珍是这个基地的长期工,因为她明天要去城里的医院做胆结石手术,回去理发了,所以我过来替她上几天班。”刘绪金解释道。

“多亏了扶贫干部和党的好政策,要不然,我们哪儿能享受这样好的待遇?”刘绪金一家,常怀感激之心,对于受到的眷顾,他们总是真诚地说道。

刘绪金与李凤珍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成家后,两位老人本以为可以松口气、缓一缓劳作了多年的身体。

难以预料的是,2012年刘绪金的儿子因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去世。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刘绪金儿媳尹燕妮的肩头。

劳动力的缺失,让家中的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如何生活?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家大孙子从小就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触动症,我们四处求医,家中已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李凤珍噙着眼泪说道。

2015年,刘绪金一家入列了贫困户,享受政策的同时,在驻村扶贫干部以及村干部的帮扶下,尹燕妮和李凤珍都有了固定工作,可以保障日常生活。

39岁的尹燕妮被推荐到了附近一家服饰厂,当起了缝纫工。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一进车间就拼命似的干活,“工厂是按件计工,加把劲的话,一年能挣3万多元。”尹燕妮说道。

2018年,刘斌村建立“斌之园”花卉苗木基地,一开园,刘斌村村民李凤珍便“上岗”了,在苗木基地除草、浇水、施肥。“一年能拿2万多,不愁吃喝。”她没有想到,一辈子没出去打过工的人,到了60多岁,还能家门口就业拿工资。

苗木基地允许村民入股拿分红,可拿不出入股本金怎么办?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李凤珍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作为入股资金。2019年底,她一次性领到2000元钱的基地分红。加上有固定的收入支撑,一家顺利脱贫。

“因为我老伴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不怎么好。虽然累是累点,但家里面,我和儿媳两个人干活养家也足够。”李凤珍高兴地说。

“斌之园”花卉苗木基地已带动30余户贫困户就业。通过用工、土地流转、股份分红、技术帮扶等方式,帮助刘斌村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有力地增强了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如今,刘斌村已然一副新面貌。而在村基地建立前,高应明也只是在家种种地,带带孩子,用他的话说“空有力气没处使”。刘斌村通过发展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让扶贫这项事业更加有成效。

刘斌村刘斌大堰东南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2019年,刘斌村因地制宜,投资75万元,流转此处空闲土地,新建了55亩的果蔬采摘园,园内种植富柑、砂糖橘、狗血桃、无花果等水果。同时,村委会根据季节在果树间适时套种时令瓜果蔬菜,黄蜀葵、西瓜、香瓜等,将土地最大化合理利用起来,预计一年有8万元的收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乡村振兴中,农村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也是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刘斌村高家咀湾把产业培育作为头等大事,立足现有基础,挖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硬支撑。生态农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衔接市场,是产业兴旺的“牛鼻子”。

“梁子湖的螃蟹,高家咀的草。”2019年,高家咀湾开始试种30亩的轮叶黑藻。同时,该水域还采用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水草上种植水上蔬菜,创造生态农业最大效益。

2019年3月,刘斌村高家咀湾水草基地,一株株轮叶黑藻长势旺盛。轮叶黑藻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丹教授团队进行指导后种植的,预计一亩最高收益可达万元。该水草不仅能净化水质,更是虾蟹的好饲料。

69岁老党员高玉水,天还未亮,就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水上蔬菜可是个宝,把它种好了,可了不得。”5月,高玉水主动请缨,到南京学习水上蔬菜种植技术。了解了水上蔬菜的生态养殖方法和好处后,高玉水干劲更足了,回村里免费当起了技术指导员。

发展产业,有激情、有干事创业的决心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改革难题、发展瓶颈,不是每一个规划的产业都能顺利发展。听刘国文说,刘斌村高家咀湾水草基地经过一年的试种,发现轮叶黑藻不太适宜水田养殖,对水深要求高,水田水太浅,轮叶黑藻适宜深水养殖,村民们改种了湘莲。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近年来,刘斌村高家咀湾秉承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理念,立足现有基础,挖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走进刘斌村高家咀湾,一间独栋别墅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前院可游露天泳池,后院可观一望无垠的湖面。庭前繁花似锦,屋后梁湖波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019年5月,梁子镇引进武汉新桃源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建设中澳康养城项目,中澳康养城项目位于风光旖旎的梁子湖畔,在刘斌村高家咀湾和黄庭科湾地块开展民宿改造升级、景观打造以及建设公共设施。项目占地面积约2300亩,总投资约16.5亿元。由武汉新桃源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与澳洲专业康养公司合作运营。项目规划北侧为康养区,南侧为民宿区和生态农业区,三大板块互为依托、功能互补、有机结合。中澳康养城项目将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乡村民宿旅游、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统筹规划设计,集“吃、住、游、购、娱、养、情”等一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打造梁子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振兴的典范。

结合当地渔文化和农耕文化特色,秉承一楼卖院子、二楼卖视野、三楼卖星空的理念,把绿水青山真正做成产业,让鸟儿回来,让年轻人回来,让农村事业回来。

高银华,高家咀湾村民,一家人长年居住在武汉,湾里房屋闲置多年。经他同意后,将该房屋出租,新桃源公司每年支付1.5万元的租金费用,并在有盈利后进行分成。

高家咀湾成立民宿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村民”模式,引导农民出租闲置房屋收租金、分红享股金,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目前,已有4户民宿正在改造升级,项目预计带动60余人长期就业。

“这民宿建起来之后,照顾我们在家旁边做事,除草、浇花草的水,千把块钱一个月,还蛮舒服的。”村民余又桂说。

黄治良,刘斌村黄庭科湾村民。20年前,全家搬到武汉定居。2018年,黄治良回乡将老宅重新装修,一家人从武汉迁了回来。

“空气清新,环境又好,家乡变化太大了,回乡一次就眼馋一次。”黄治良说。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在产业的带动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乡村民宿的发展,契合了现代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寻味乡愁的美好追求,具有撬动乡村旅游的支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政府主导树好风向标,能人回乡当好排头兵,企业兴乡打好冲锋战,群众参与当好主力军。刘斌村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民”的模式,引导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村庄变景区,展现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让乡愁落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着力于产业振兴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他们“有干头、有赚头、有劲头”。

文化振兴古风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秀传统和乡土文化伦理深深浸入民族血液中,在五千年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活力无限、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刘斌村高家咀湾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点,厚植乡村文化,守望乡土情结,留住美丽乡愁。做好渔具、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手工技艺等保护,讲好村湾故事,传播农耕、渔业文化,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

在刘斌村高家咀的乡愁传承馆里,乡愁正以不同的形式被呈现出来。

听刘斌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文说,乡愁展示馆里的老物件,一部分是从附近村湾里收集的,一部分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走进乡愁传承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八仙桌,右边是传承人在现代制作的一个防腐的八仙桌,通过传承记忆的痕迹来传播文化,让现在年轻人来了解文化流传的痕迹。墙上挂着的是一幅十二生肖的木刻屏风,是清朝物件。两侧挂的就是这屏风传承人的图片,现如今通过精雕细琢做出的一些新的木质雕刻屏风,也是对传统手艺人的一种很有意义的手艺传承。

进门右侧起居室里是刘斌村收集到的一个明末清初的花雕床。听说,这个床是比较有讲究的,拥有花雕床这户人家当时是一门三状元,当时还有“打马迎街过”这么个典故。那时候县衙奖励了他们三匹马,因此就有了骑马穿街过的风光之举。这雕刻的高门大墙,松柏连绵,喜鹊喜上梢头是非常吉祥的寓意;床两边摆放的花瓶,就是平平安安、岁岁如意的寓意。旁边的床头柜,是一个清代的桐木制的床头柜。馆里的小孩玩儿的转椅、摇篮等都是原来大户人家才有的物件。

古老的纺车、凌波床、农耕用具……一件件实物,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诉说着古老的生活场景与悠久农耕文化的根脉;鱼篓、鱼钩、鱼叉……各类传统渔具诠释和赓续了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渔民精神。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唤起人们儿时的记忆,同时也让外乡游客被本土民俗文化所吸引。

谈起刘斌村高家咀的乡愁传承馆,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现年71岁的退休老干部尹福星。尹福星家住梁子镇长岭街,是鄂州市级非遗木雕传承人。正是他,全力协助创办了梁子镇刘斌村高家咀乡愁传承馆。他将过去的家具、农具等物件进行缩小版的雕刻,放置在乡愁传承馆供大家参观。

2022年6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极目新闻记者李辉专程采访了非遗木雕传承人尹福星。

在尹福星家里的创作工作室,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木雕作品。有农家雕花床、梳妆台、茶几、凳子、水车、乌篷船,还有农民牵着牛儿犁地的场景……一件件作品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组成了一个微缩版的木雕世界。

时有爱好者慕名到尹福星工作室欣赏雕刻微缩作品。

从1994年起,尹福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木工,雕刻微缩作品近30年,迄今创作了200余件作品。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农村,例如清朝末年农村农具、家具、农俗杂物等,反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及传统技艺。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过去传统的农具、家具早已淡出大众视野。谈及为何钟情于此类题材,尹福星说:“我觉得这些作品能够留住儿时的记忆,勾起大家的怀念之情。”

一架托在掌上的微缩水车,竟然跟真水车一样可以摇动手柄,让它转动起来。尹福星介绍,这架小水车共有大小配件300多个,花了半个月的工夫才做成。他说:“这些小部件不是用胶水粘上去的,跟真实水车一样靠榫头连接,里面再点胶水进行加固。”

除了传统记忆,尹福星也会尝试现实题材。作品《梁湖秋韵》屏风,是他用手机拍下梁子湖沙湾、月山沿湖一带的秋景后创作的,从设计、绘图、雕刻、抛光、上漆,一气呵成。仅45厘米高、35厘米宽的面积里,尹福星雕刻了白鹭、喜鹊、荷花、莲蓬、菱角、蝴蝶、青蛙、鸳鸯、螃蟹等十几种动植物,生动展现了梁子湖的美好生态景象。

近年来,尹福星的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区展览。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尹福星特别热心。除了带徒弟传授技艺,还经常充当高家咀湾乡愁馆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乡愁传承馆内各种老物件的故事。

尹福星希望用木雕帮助更多现代人留住乡愁,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愁传承馆自建立起来,深受村民们喜爱。几位老人围在一起,时不时指着旁边的农具聊着自己年轻的时候。70岁的村民黄朝育表示,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往昔的记忆历历在目,回想自己童年时候的快乐,脸上不由得泛起喜悦。

“现在我们来看到这些物件就回想起的那个年代,小孩的时候用着犁、耧、锄、耙的时候,高兴的劲,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高兴。”村民黄治国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场景仍记忆犹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是人民群众的宝贵文化财富。

珍惜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老物件、老手艺、老旋律,光大“非遗”文化的青春活力和特殊魅力,让传统艺术绽放时代芳华,造福子孙后代,这既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题中之义。乡村是非遗生存发展的土壤,乡村振兴工作非遗不能缺席,非遗参与乡村振兴是应有之义。

非遗是活态传承的,传承者是重中之重。衷心祝福尹福星先生将微雕手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让“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22年7月21日傍晚,58岁的柯银珍手摇着蒲扇沿着梁子湖畔散步,这条路通向刘斌村高家咀湾,只要有时间,吃过晚饭,她都会来这里走走。

“这几天气温高,来这条路上散步的人没有以前多了,天气凉快的时候,这路上到处是人,大人小孩都喜欢到这里走走,路修得宽,空气好,风景好,还常常看到有人来这里拍照,发抖音。”柯银珍笑眯眯地说。

刘斌村的斌之园苗木基地就在大家散步的这条路旁,基地里绿意盎然。路的另一侧,五颜六色的格桑花、百日菊、秋菊正在盛开,微风拂过,花儿随风起伏,绚丽多姿。周边的村民徜徉于平坦宽敞的村道上,尽情享受田园风光,陶醉其中,幸福感满满。

遇到带领一家老小散步的刘斌村村民黄冬发,聊起刘斌村这几年的变化,他笑呵呵地说:“我家楼房外墙上的好看的壁画,都是村里请人绘的呢,我一分钱没花,所有看到的人都说美。现在政策真是好,村子也越来越美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86岁的老人黄治华腿脚不便,坐着轮椅在村前开满百日菊的路边纳凉,听见我们一行人聊天,他说:“我们那个时候,没饭吃,房子也是土砖房,村子也破旧,现在土砖房都拆了,都做了楼房,湾里有专门的人做卫生,村子又干净又好看。”

“是啊是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子也越来越漂亮了,儿孙们又孝顺,您老人家要好好保重身体,健康长寿,看着村子一天一天变美,以后会越来越美。”旁边的村民们笑着说。

“我们不往前走了,前面在修路。这已经是第三次修路了,听说是修环湖绿道,比原来的路更宽更美,路修好了,来这里玩的人就更多了。”柯银珍说。

“鸟遇幽林不忍飞,人逢佳景忘思归。水如镜面山如黛,梁子湖光映朝晖。”刘斌村以共建美好家乡为情感共鸣,以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为号召,吸引更多有梦想、有情怀、有能力的乡贤、大学生和游子返乡,让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源汇聚到农村。让家乡成为梦想绽放的沃土,让子孙后代不再背井离乡,让农村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

一条条道路在广袤的乡村交织延伸,一个个特色产业基地生机盎然,一座座农家村落整洁雅致,一张张笑脸幸福荡漾……漫步在梁子镇刘斌村,目之所及皆是诗意美景。

多彩的刘斌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