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3年秋季号 搜索: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3-09-29

金瑞武

轻轻推开华容非遗馆厚重的门扉,空气弥漫着沉香,仿佛来自悠远的朝代,前后脚只隔着一道凸起的门槛,文明已经穿越了数千年,眼前的五彩斑斓走出历史的尘埃,显得神秘,神秘到伟大,足以引起心灵的震撼。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花样年华》雕花剪纸艺术展,留下了“年华不负客,花样似人间”的深刻印象。其实,在未进入展厅之前,在宽敞明亮的走廊两侧,左侧展示着形态各异的布贴画,右侧展示着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到国内各级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诸如华容花样剪纸、华容土布、华容印染、华容刺绣、华容布贴、华容楚剧、华容纸扎、华容竹编、樊湖硪歌、华容鱼圆、华容糍粑等非遗项目,顿时让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当年,华容因南朝梁武帝时建皇家寺院觉华寺和唐太宗李世民南征途经华容取“花容月貌”之意而得名。如今,华容因诸多非遗项目而扬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容月貌”。非遗项目作为特色文化,是华容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对生活的执念,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才留住了这些优秀瑰宝的根脉。

华容地区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教育的传承,文风盛行。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便设有湖山书院,历来官、农、工、商都重视教育,即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家长宁可挨饿也要送孩子到后方念书。很多学校为了后代的成长,不惜一切代价,频繁而又艰难地迁徙学校,所以华容地区的文化建设一直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

以华容楚剧为例。因为华容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老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尤其爱看汉剧、京剧和楚剧。其中楚剧是湖北省地方剧种之一,冠名于1926年。有资料记载,楚剧首先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大冶、咸宁等地区。早年,武汉楚剧艺人石少山等人来华容收徒传艺,培养出一大批楚剧骨干。新中国建立之前,全区有很多专为唱戏修建的万年台,不少家族的祠堂里也建有戏台。新中国成立后,华容地区设立了葛店、庙岭和华容三个文化站。群众性文化活动从不间断,汉剧、京剧和楚剧轮番上演。1962年,自然灾害后经济稍有好转。胡林九甲下塆筹建业余戏班。为了筹集经费,群众自发挑米到武汉黑市卖钱,用于聘请老师指导排练。到1965年,业余戏班已经成功演出了《送香茶》《张先生讨学钱》《断桥》《梁祝》等传统楚戏。至1966年,庙岭、葛店、段店、临江和蒲团五个公社共建有数十家业余楚剧团,每个剧团有业余演员20多人。可惜,自1966年开始,因为历史原因,传统楚戏作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扫除。业余剧团和戏班被迫自行解散。虽然随着社会的变革,剧团发展几起几落,但楚剧团班底未散,群众对楚剧的喜爱未减,一直坚持到现在,成为文化惠民的主要演出团队。2018年5月,《华容楚剧》被命名为鄂州市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鄂州市文史专家熊寿昌先生就是华容段店人,谈起当地戏剧,他深有感触地说:“汉剧和楚剧在华容地区一直盛行,尤其是楚剧已经深入到华容老百姓的骨髓里,一个村塆都可以拉起一个业余楚剧团。”将华容百姓对楚剧的追崇分析得精准到位,入木三分。

华容土布因为冬暖夏凉,透气性好,穿着舒服,绿色天然、环保健康等诸多特点和好处,虽然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依然受到百姓的喜爱。在展示华容土布的展厅,我一眼就认识了照片中的倪珍云老人,果然照片下面标注有:非遗传承人倪珍云“师徒当户织”。其实我们刚刚认识。在来非遗馆之前,我们游览了杏福农业园,在“华容区文化馆流动展演宣传活动”的现场,众多的非遗传承人和弟子们集中展示华容区的非遗文化。年近70岁的倪珍云老人,作为非遗华容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亲自示范,亲自答疑。只见她精神矍铄,热情大方,对土布制作技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摘棉、纺线、浆线、染色、插扣、梳布、上机织布、晾晒。整个流程烂熟于胸,一气呵成,对我们关注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解答,令我们非常感动。如今“倪女云织”品牌开始亮相市场,为华容土布的传承做出了不懈努力。华容还拥有“中国制线之王”美誉的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枫树”品牌为同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因为华容地区盛产棉花,所以天生与纺织有缘,传统与现代相互包容,互相促进,和谐共生。

提到华容的非遗传承人,我们会自然的想到倪珍云、李立志、夏祖康……,想到华容土布、华容布贴画、华容雕花剪纸……,想到了众多的非遗文化工作者,他们所传承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的兴盛与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2000年世纪之交时,余秋雨先生历经艰辛,通过考察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发出《千年一叹》的感慨。他惊叹那些曾经灿烂一时的悠久文明,更叹惜这些文明的失落;他感叹中华文明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更赞叹现代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中华儿女滋生滋养华夏这片土壤,共同维护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因为根系发达、涵养充足,所以枝繁叶茂,永葆常青。朱熹的一句哲理诗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勤劳的人民和其耕作的这片沃土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记得《华容赋》里有这样一句话:花容不凋形胜地,育得鲲鹏上青云。我们深信华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非遗文化定将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