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4年春季号 搜索:

鄂城年味浓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4-03-29

周祝文

鄂州南部农村,包括现在的汀祖镇,碧石渡镇,花湖镇,还有泽林镇的南边几个村子,1955年前属大冶,泽林老街过去叫“千嘴街”,南北分出鄂城大冶,说这地方南腔北调,一条街分南边北边。北边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南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仿佛是中国的南方北方一样,过小年的风俗都不一样。

记得小时候在碧石渡镇这里,腊月二十四晚上,每家大人都会慎重地在灶台上摆上香案,放上糍粑和白糖,点上香,虔诚地站在锅灶前向灶王爷拜了又拜,说一些恭祝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吉利话,再到大门口燃一挂鞭炮。

过年序曲由此拉开了。过去,在这一天,无论是在外做官,还是在外经商谋生的人,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来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向灶神祈福。但是记得年轻时在沙窝当差时,看到象沙窝、燕矶、杨叶等地祭灶的晚上,家家还会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秆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家家户户都会设置灶神神龛并时常祭拜,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家里还保留着初一、十五祭拜灶神的习俗。送灶神仪式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生活的期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是大年,鄂城有不少讲究:大年三十吃年饭,当地也叫“发财饭”,年饭前的祭祀是很规矩的,往往一个房头都要一起祭祀,祭品上插一双筷子,据说那是祖人要让后人记住,我们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祭祀前筷子要在供品上插着,祭祀结束要把筷子抽出来,这是区别是否是“筷子巷”的后人的标志,同时,这也是最有名的“江西填湖广”传说的口头传承。祭祀活动非常庄重,由湾里年长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

大年初一,一早起来见到尊者长者要拜年,大人见到小孩要说祝福的话,说得最多的祝福语是“读书带顶”,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但可以肯定是祝福孩子读书做官。家家户户初一打开门就要放鞭炮,说是“出天方”,新的一年,第一次打开门,要祭四方神圣,求一年平安顺达。初一的日子大,哪里都不用去,一家人就在家里团聚,吃最鲜的土鸡汤、藕汤、鱼丸、肉丸。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姑爷见到小孩要发红包,见到年纪大的人要发烟,说些祝福的话。大年初三,大多是回年的,即初二亲戚来我家拜年了,我初三就去他家回年。大年初四,鄂城的各个湾子都有请"菩萨出方"的风俗,就是敲锣打鼓把湾里的菩萨请出来,到各家去拜年。记得这时候老年人都会说:“菩萨老人家一年辛苦了,请出来过年”之类的话。这一年湾里大凡有添丁进口、考上大学的、盖新房的或有其他喜事的家庭,都大方得很,菩萨一到,摆个香案,给钱给烟给礼品,到菩萨又回到祠堂时,收的各种礼品堆了一大堆,再由主持的人分给大家。

大年初五之后,民间艺人纷纷献艺,鄂城的“燕矶百节龙”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0米长,500人舞,已传承了500年。巨龙一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喊声如雷,一湾老少,笑声、喝彩声、祝福声不断。还有踩高跷、牌子锣、舞狮子表演等。近些年,鄂城的这些传统民俗表演恢复迅速,把城乡闹成了欢乐的海洋。

过月半赶野猫也饶有趣味。正月十五傍晚,祠堂里传来阵阵锣鼓声和鞭炮声。“咚咚咚!赶野猫啦!咚咚咚!赶野猫啦!”每年月半夜,祠堂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晚饭后,各家的孩子们相邀祠堂门口聚集,举行一年一度赶野猫活动。人到齐后,由湾子里的长者分配好任务,孩子们就又热热闹闹地敲锣打鼓,高举火把,提着红灯笼,浩浩荡荡出发。他们走家串户到各家去驱赶“野猫”,早在门口恭候多时的主人,点燃手中鞭炮后,热情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各种糖果犒赏。孩子们转完村里每户人家后,又一路吆喝着跑到村口敲打一阵。有时还会到田野上,对着空旷处又敲又打又喊,说把野猫赶到远处了,今年湾里大人小孩肯定会平安如意了。然后大家举着火把,抬着锣鼓和一大袋好吃的,兴高采烈回到祠堂,分发收到的各种礼物,一直玩到深夜大人出来叫喊,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这些新老习俗把鄂城的年味一直延续着。多年来,村舍、村路、出行工具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乡情乡愁。

过年亲戚间相互拜年,有进门一碗汤,再喝年酒的习俗,在以前经济困难的时期,一般都是用家养的土鸡,留在腊月二十七八才宰杀洗净,用挂钩挂起来,待到三十除夕,做完年菜,吃完团年饭后,取下鸡子,砍成大块,留下整只两个鸡腿,在土灶上用老姜炒得干柴冒油,再加水烧开,用土罐或铫子盛起来,揭开铁锅,把灶膛的余火拨开一个比罐子稍浅稍大的凹坑,放上罐子,罐子边沿上撒上一圈稻谷壳或锯末子,利用余火的温度熬炖罐子里的鸡汤,然后盖上铁锅,锅上加两瓢水,防止温度过高,把锅烧裂了。经过一晚的文火慢炖,初一早起,满村子都是浓酽的鸡汤香味,小孩子穿着妈妈亲手做的布鞋和裁缝上门做的新棉衣棉祆,喝着平时少有的粉丝鸡汤。放着鞭炮,拿着玩具,再跟在大人身后满村子互相拜年,先拜叔伯房下,再拜村里各家乡亲,一整上午村子里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长辈对晚辈的嘘寒问暖,关爱嘱咐,晚辈对长辈的恭敬祝愿,在几句乡音里如甘泉美酒般滋润心田,烟火里的乡情亲情血浓于水的家族情在此刻得到了升华和巩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是远方游子心灵的港湾和驿站。

“老大冶”的几个地方过年亲戚间相互拜年,也是有进门一碗汤,再喝年酒的习俗,南边拜年有歌谣:

拜年!拜年!

米泡向前!

脚一跪,

糖团子一对

屁股一坐

甜饼子一摞。

家乡是远方游子心灵的港湾和驿站。随着人们的物资的充裕和生活节奏的变快,人民生活的富足丰裕,城乡间的年味也慢慢变淡,吃好喝好早己不再是很难实现,奢望无期的事了,家家都有小车小楼。很多的湾子建有戏台,天天唱着大戏,善恶美丑,忠孝节义,轮番上演。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接踵摩肩,非遗文化,地方民俗,一览无遗,这已经成为了新的年味。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