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姝璟
在我小的时候就隐隐的知道,母亲好像因为我放弃了什么。当坐在小圆凳上掐菜篮里菜的时候,在扶着额头给大姐辅导课业的时候,还有倚在窗边看着渐暗夜色的时候,她总会突然抬头看向我,又沉沉的叹出一口气来。起初我以为那是对我粗笨头脑的无奈,可有一天,我恍然不知从哪听到文革这个字眼,猛然惊觉那双眼里蕴含的是满满对自己的遗憾。
母亲因为我,放弃了最后去往大学的机会。
即使是对我这样不太爱好学业的人来讲,倘若有人在高考前阻拦我去往大学的路,这样的人说是一生的仇敌也不为过。
可母亲,最是疼爱我。
三十晚上总会做好来年的新衣新裤;中秋节会把月饼最大的一块分给我;出去玩的时候总有一只手是牵着我;哪怕是过生日时候属于寿星的那一颗鸡蛋,我也觉得我的比他们的大些。
母亲因为怀上我,而放弃了特殊年代结束以后的第一次高考和往后的每一次,这是在我长大成人之后知道的;对于子女永不会责怪的爱和期待,这是我做母亲之后知道的;对我总是格外的照顾和关爱,这大概要么是作为孩子于母爱的向往,要么是母亲也在愧疚着,不应因我联想到那个“如果”。
“如果”最是伤人心。
母亲从来不主动要求我们去学习,有问题她也不会推辞,但不乐意学便也不会强迫。我揣测是母亲想到那十多年捡完牛粪就去读书的日子,也并没有换来锦绣的前程,于是认为刻苦的努力其实不如早在暗中写好的命运。
在我二十六岁的时候,母亲成为了我女儿母亲的母亲。小孩子生下来糯糯唧唧的,十分可爱。可是母亲还是最先来到了我的床前,握着我的手,轻轻摩擦着我的手背,像是抚摸和安慰。
但对于并不擅长学业的我,也许打心底认定,如果当初母亲逼我一把,我的命运就有所不同了。最不爱学习的我,觉得我吃的一切的苦就是因为没有读书,我受的一切的罪都是没有读书的罪。于是我发了狠,想让女儿因为读书走上康庄大道。
我不想让女儿再吃我吃过的苦了,于是那个时候对于小小的她念叨最多的话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其实这本不是我这个没多少文化的人该说出来的话。
我想要她努力再努力,考上武大,考上清华。尝到读书带给她的甜头,体会我完全没法想象的另一种人生。
事实上我并不擅长做好一个母亲,因为我否认了最优秀的榜样——我自己的母亲。我并不该试图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我甚至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轨迹。我不应畅享我没法想象的另一种人生,因为哪怕我了解现在自己的处境,也没想出什么理想解决的措施。
如果我能上大学就好了。
但“如果”最是伤人心。
犹记得母亲曾对我们姊妹的教诲,是不掺任何打骂的。她总告诉我们要如何做一个好人;要在奉献社会中完成自己的价值;要敢于发声,不惧权威。当我逐渐了解母亲一生的经历时,就总惊叹着那样坎坷和窘困的境遇,竟从没有磨灭她心中的一片赤诚。
都说母爱似水,温婉绵长。可我说母爱似火,热情如朝阳,温暖如花房,点燃火把照耀前路,塞进灶台满屋飘香。
我打过我的女儿。
当你望女成凤又没有别的途径时,打骂就成了唯一的办法,成了武器,成了维系家庭强权的强制性手段。我想这也许就是专属于人的劣根性,纵使在一代代接连不断的传承中,也能将对上一代的不信任和压根无法复制的个人遭遇,转嫁给自己的子女。
因为自己喜欢钢琴就让孩子去学钢琴,因为自己早恋干涉孩子恋爱,因为自己没学好而让下一代苦苦学习。那么到底是重新孕育了新的生命,是对自己旧的生命的延续,还是对自己遗憾的另类演绎。
我真的适合被强压着学习吗?女儿是否更适合母亲的教育方式?
一切有关生命与生活的选择好像都找不到最优方案,或是早已融汇在“儿孙自有儿孙福”之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只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中途的过程:小时候多吃点苦长大了好适应社会;上学的时候不吃苦,走上社会就要吃苦;为了一个好大学现在吃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是他们都忘了,人是轻易不会满足的,在登上一个台阶后就会又开始仰望另一个,然后永无止境。
母亲很苦,可她从不仰望,她一点点收集着生活的甜,感谢着生活的甜,回馈着生活的甜。
在传承中,客观的世界变化了,主观的态度和方法变化了,但母亲对孩子的爱永远如一。
生活哪有那么多的如果。
“如果”最伤人心。
母亲生来就爱着孩子,孩子生来就爱着母亲,那就不要在人世间慢慢长路之中,把这爱走散了,请把这爱永远传承下去。
生活其实很甜很甜,只要有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