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4年夏季号 搜索:

岁月深处的恩施古城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4-06-28

□胡飞扬

恩施州城地处鄂西南武陵山脉腹地,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一座新崛起的绿色生态旅游新城。自198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0年以来,恩施州城日新月异,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我站在恩施新城近郊最高的山峰望城坡顶俯瞰山下,拔地而起的州城景观尽收眼底。视野所及,北望龙凤新区,东眺七里坪工业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依稀可见沪蓉西高速公路穿山而去,雄伟的高架引桥在新城傲立,宜万铁路构成一幅立体的蓝图,漂亮的恩施火车站和扩建后的许家坪飞机场蔚为壮观,新建成的金桂大道、金山大道、金龙大道、高旗大道构成了恩施州城新的框架,新城面积在古城的基础上扩展了六倍。恩施新城刷新了昨日的历史,已成为一道穿越民族历史的瑰丽风景,给恩施全域旅游增添了新的靓点。

我对恩施古城最初的记忆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从一些本土文化学者和前辈的口中东鳞西爪地获得了一些有关恩施古城的故事和文化传说,感受到恩施古城是一块渊源深厚的文化沃土。尤其是关于恩施古城问月亭的历史,引起了我浓厚的探幽访古的兴趣。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流放夜郎贬谪于施州,李大诗人在施州城北的碧波峰问月亭上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咏月抒怀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为纪念李白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明代施州卫抚夷同知宋洪泰在曲折逶迤、苍翠层涌的碧波峰上首建问月亭以供游人凭吊。天启七年(1627)明吏部郎邹维琏重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清咸丰七年(1857)和八年(1858)、清同治三年(1864)曾多次维修。清光绪六年(1880)知府王庭桢重修问月亭,有《重修问月亭记》及湖广总督张之洞题写的楹联。历代文人墨客题咏问月亭的诗文不计其数。

大文豪苏轼也曾到访过恩施,并写下了关于恩施古城风物的诗。问月亭可谓含墨沉香,蔚为大观,是一道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到民国时期,问月亭一直是恩施的游览景点和文化胜地。不幸的是,问月亭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现仅存问月亭台基以及王庭桢《重修问月亭记》残碑(现存恩施市文物管理所)。问月亭的题联得以保存下来,其联云:“有亭翼然,可许题诗玩明月;斯人宛在,曾经把酒问青天。”恩施古城问月亭历史悠久,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亭。

我在尘封的故纸堆中,追寻恩施古城的过往。有关文史资料表明,如今的恩施古城始为唐代所建,城廓依山而建,唐时其范围只有今六角亭一带,宋元不断巩固,明代扩建,清代重修,形成今老城规模。传说古时定在这里建城是用选土称重法决定的,泥土重则风水龙脉气盛,古人选择城址的重要因素便是风水。因风水适宜筑城,恩施古城就从唐朝开始兴建。此后,这座清江河畔的千年古城,就在历史的一隅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恩施古城在抗战时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繁华。抗战爆发后,武汉会战失败,从1938年开始,国民党湖北省政府、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相继迁至恩施,陈诚将军坐镇指挥,以拱卫陪都重庆的安全。国民党省政府的西迁,对于当时的恩施古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老城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十几万外来人口的涌入,增加了城市的承载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山外新的文化思潮与建设潮流,街市车水马龙的繁盛景象达到空前。据说当时虽然战火频仍,但恩施古城的人们依然生活积极乐观,戏台、茶楼、商号颇具规模,吟诗作画的、唱歌串场的、民间杂耍的充斥街巷,颇有一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各部门及第六战区军队陆续撤返武汉。为庆祝抗战胜利,原恩施古城六角亭至北门老街被改名为胜利街,一直沿用至今。

我在恩施古城的背街小巷,寻找那些斑驳的岁月碎片,体验历史的沉浮,我用相机拍下这座老城的残留砖瓦和坑洼不平的青石板路。古青砖堆砌的城墙,在夏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沧桑。我边走边看,步履越发沉重,那些鳞次栉比的现代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暗无天日地遮蔽了历史的沟壑。但是,老城墙、武圣宫、白衣庵、文昌祠、洗马池、问月亭残基等等,这些老城里的名胜古迹,依然在无声地讲述着它们当年的故事和曾经的辉煌。在紫陌巷,“磨剪子呢,戗菜刀”这句穿透岁月风尘的江湖之声又在耳边响起,我不知道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们被老城的青石板磨破了多少双鞋子,但我知道这市井歌谣里蕴含的酸甜苦辣。在大块大块的青石垒起来的老城墙下,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古老的城墙,或许在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或许在享受生命中的难忘时光。这样的场景,构成了老城一道特别的风景。我漫步在恩施古城,城头的古城墙、城里的青石板路、城郊的老旧木板房,还有那幽深狭长的小巷,盘旋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沿着小巷一路前行,街道两边那些古旧的小吃店、服装店、杂货铺琳琅满目。随处可见街上的三轮车悠闲地驶过,居民在自家门口支个小摊,晒着太阳……现代城镇生活与历史的遗存在这里平静的交融。

在恩施古城的历史上,饶应祺是一位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他是晚清边疆重臣之一。光绪十年(1884年)调任甘州(今甘肃张掖)知府,捐俸银设纺织局于府署内,教民纺织。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兰州道台,并代理甘肃按察使职。主张“严以驭吏,宽以裕商”,着力发展地方经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甘肃按察使。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新疆喀什噶尔道台,后改任镇迪道(今乌鲁木齐)道台,仍兼按察使职。光绪十七年(1891年)任新疆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新疆巡抚。次年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调任安徽巡抚,赴任途中,于次年一月十六日在新疆哈密病故。灵柩运回恩施,葬于城区黄泥坝,遗憾的是,饶应祺墓葬在“文革”期间被毁。饶应祺在主政甘肃、新疆期间,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奖励农垦,振兴教育,广兴实业,肃整吏治,充实边防等卓有建树。政绩斐然,对开发边疆,巩固边防功不可没。今恩施古城六角亭街道中山路三义宫巷38号有“饶应祺故居”,可供游人凭吊。饶氏故居是恩施市为数不多的名人故居之一。故居原为清末四合天井徽式建筑,其子饶凤璜在日本留学回恩施后,将故居临街道部分改为西式风格建筑墙体,成为一幢中式瓦面、西式拱形门窗的两层楼房。1942年12月底至次年2月、3月间和1944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两次被秘密软禁于此,其夫人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在此同住。2012年被列入恩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并入恩施抗战遗址(1938-1945年),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恩施古城还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就是樊增祥,是地地道道的恩施古城人,出生在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樊增祥进士及第,历任陕西宜川、渭南等县知事,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曾任北京国民政府参政院参政。樊增祥是清末民初著名晚唐诗派代表诗人、文学家、藏书家、书法家。1931年在北京逝世。著有诗集《云门初集》《北游集》《东归集》《涉江集》《关中集》等50余种,后皆收入《樊山全书》,词集有《五十麝斋词赓》,亦收入《樊山全书》等传世。 樊增祥遗诗三万余首,其数量仅次于爱新觉罗€泛肜俏夜飞喜诙嗟氖恕7鱿楦魇┕懦橇粝铝朔岷竦奈幕挪?

恩施古城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巴楚文化的传承和缩影,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恒久记忆。如今,恩施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昔日老城的风景已经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我穿行在二街的街巷中,五光十色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于我而言,确是那般的陌生,我仿佛幻化成前朝的读书人,一袭长衫,带着一个书童,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孤独地行走在老城的巷子里,莫名地不禁想起诗人戴望舒的那首《雨巷》,只是叹息无缘遇到一位带着丁香般忧愁的美丽姑娘。如今的恩施古城,依然还能见到土家特色的老旧建筑,偶尔还可以看到久违的货郎,他们戴着草帽,肩挑箩筐,里面装些杂货糕点、日常用品之类,边走边向街边的居民吆喝着叫卖。让人油然想起许久以前老家乡下那些走村串户的货郎,他们不怕山高路远,挑着货担穿梭于深山老林之间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据文史资料记载,恩施古城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6年5月,恩施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恩施古城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甚多,最著名的有武圣宫、文昌祠、连珠塔、问月亭等等。

武圣宫,又名关帝庙,是祭拜关羽的庙宇,位于恩施古城城乡街104号,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7平方米,为砖石墙体木瓦结构宫庙建筑。距今800多年,正殿、走马转角楼、戏楼都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凸显出高大恢宏、古朴庄严、精致雄伟,并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2002年,武圣宫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圣宫始建于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为南明将军何腾蛟督师兴建,据《恩施县志€芬瘴摹?清同治版)何腾蛟著《关圣庙碑记》载:“余偕忠贞营诸勋镇,奉命督师……乃营中副将魏怀等适于施州建庙,鸠工落成,问记,究厥所繇,以先年虏酋犯顺,本营将士奋勇剿除,灭此朝食,默祷厥灵,期以争济,崇新庙貌,乃自远安以迨巴巫,苦无善地,后奔驰未遑,今于夜郎南郭,开元、文祀两古刹间,山仅数武,刑势状丽,珠峰雪岭,麟水、铁沟、峙江其间,状哉……”此庙后改名为武圣宫,关帝庙。武圣宫高大雄伟,红墙黑瓦,红白两色相杂,高大的石门上方竖刻“武圣宫”三字庙额,马头墙纵横错落,脊瓦沟色彩灰暗,墙顶线角优美,头角峥嵘。武圣宫平面是东西窄南北长的矩形“四合院式”布局,沿南北轴线依次为戏楼、庭院、抱厦和大殿。大殿及抱厦顶部内侧檐水经墙壁内下水道至天井及排水地沟排出宫外,从天井向外转有两门,看楼与戏楼相通。戏楼分戏台和后室,后室为化妆候演之地。武圣宫大殿内磉礅粗大,雕刻无一雷同之处。大殿正后部原供奉关帝座像及关平、周仓站像。大殿两侧墙壁上的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24通古碑是重要碑刻文物,数量大,内容丰富,实属罕见。

文昌祠是恩施古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的古代寺庙建筑,又称文昌宫、文昌庙,位于恩施市解放路103号鳌脊山顶。为清代佛教建筑。据《恩施县志》记载,文昌庙原建于城南门外,嘉庆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坐西朝东,为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建筑,占地375平方米。祠内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天井中原有戏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戏——南戏的主要场所之一。卷厅为木构建筑,高4.5米,进深7.5米,有圆柱8根顶撑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进深8.5米,以24根圆柱顶撑屋面。清初年间,恩施古城之城隍庙移于山下,建文昌祠、奎星阁于山之巅,意即神人合一,据文史资料记载,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是文昌与梓潼帝君合称。文昌,又名“文曲星”,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在恩施古城,相传一般读书人可祭拜文昌祠,只有状元才能登三层魁星楼。

在恩施古城区,还有一处十分重要的人文景观,那就是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位于恩施市六角亭后山湾154号的209国道线上,总占地面积近三千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恩施古城辖区的旅游胜地。

恩施古城具有悠久历史的西门城楼城墙、洗马池旧址、象牙山烈士塔、南门古城楼城墙、三义宫、薛家巷、四维街、白衣庵、周家石门等古迹,构成了以文昌祠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网络,至今仍保留完好。文昌祠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施州城门、古城墙统称为“施州城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过境迁,恩施古城古老的历史渐渐远去,如今的老城已经完全改变昔日的形象,代之而起的是一座风景旖旎的旅游新城。1991年7月22日,恩施市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湖北西部少数民族中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而恩施的历史文化核心地就是古城六角亭一带,这里曾是恩施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城楼、武圣宫、文昌祠、洗马池等名胜古迹,它们见证了一座千年老城的沧桑巨变。恩施古城历经无数风雨春秋,在新时代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与繁荣的崭新景象。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