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4年秋季号 搜索:

好书似美酒

——有感于蓉子写的《一朵清莲》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4-10-15

□杨续平

蓉子是我的老乡。尽管我们还未曾谋面。但她已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根基,至少在我的脑里留下了印记,而且又是那样的翻波逐浪萦绕不停。 是的,蓉子在全国的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的美文佳作,对此我不仅进行了阅读、品咂和赏析,而且还予以了包装或收藏。但她的个人专著我还是头一次读到,比如她撰写的这本《一朵清莲》就是个例证。 《一朵清莲》是一本纯文学读本,直白一点说也就是一本诗集。集子里收有蓉子近年来创作的各类诗作共计76首(篇)。可以说是数量不少份量不轻。而且其题材也是十分的广泛和博大: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古有典故今有溯源;山水田园树木花草,人文墨客诸子百家;美男靓女老翁弱妇,簸箕箩筐锅碗盆瓢——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样样皆存。而且其笔触也是十分的厚实、老到和隽永。所以当我读过之后,我就实在有点难以放下甚或有点爱不释手了。 

是的,作为女性,作为一个已经不再年轻但却充满活力的女人,蓉子可以称得上是个写诗的高手。但她的高明之处却在于她的阅历、内涵和学养的厚实和丰盈。是的,多少年来,蓉子以她百倍的努力和坚强的品性跋涉在艺术的山坡,徜徉在文学的海洋而终生不悔;并以她独特的思维和敏锐的眼光以及灵动的笔触挖掘和捕捉到了生活中的这事那事和与之相连的圈圈点点。所以她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不仅意蕴深刻、纯厚,而且也是十分的含蓄质地和空灵。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厚实,指的就是她的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经得起推敲和反驳;而我所说的空灵,指的则是她的每首诗歌都留有一定的余地。“余地”一语如果借用行话的声调去说就是没有写满。“满”是诗歌创作当中的大忌。满则盈,盈的另一种意思就是过剩。“过之无以救,不足尚能补。”这是人尽皆知的专业术语。在诗歌创作中尤为重要。但我们有些诗人在此方面却往往把控不住自己,故而在写作时信马由缰地大写特写甚至像缺堤的河水似的一泻千里。好像自己不多写一点别人就会看不懂似的。但蓉子在此方面却做得非常的到位和完美:有尺有度,点到为止。基本上都能把悬念留给读者去想。而且笔端之处的点缀和刻画也是施云布雾云卷云舒,犹如山泉跌碎细雨淅沥。这种铺垫和架设,单从形式上来看,就显得十分的飘逸和熨帖。当然,在行文当中,这种巧妙之法既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比较含蓄的心的表述。亦是诗人发自于内心的一种绎化和触动。所以当我在读她的这本诗集时,我仿佛看到湛蓝的天空飘浮着美丽的白云,金色的稻穗闪烁着耀眼的光茫,深邃的大海翻涌着不息的波浪,茂密的丛林传来了声声的鸟唱—— 那种超凡脱俗且构思新颖的描写以及张扬着独特个性的文字布局,如同一缕缕绚丽的霞光闪现在我的眼帘,触动着我的心扉。使我在迷茫的路上看到了希望,阴暗的角落看到了光明,辽远的大地看到了鲜花,荒芜的田野看到了禾苗——  是的,在蓉子撰写的这些诗作里,字里行间既有席慕容的舒缓,也有林徽英的质朴;既有柯岩的深邃,也有舒婷的华美。如果拿当今正在走红甚或赚得盆满钵满的余秀华来比,那就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当然蓉子在天余秀华在地那是不容置疑的。我这可不是给蓉子戴什么头冠涂什么脂粉。而是她的诗实在是写得太好太美了!不信?请看她写的这首《莲心》:“莲的心在莲的花蕊里/记录着父辈们生活的艰辛/我不知要付出多少次的期盼/才能与你有一次的邂逅/江南的梅雨季已过/淌过岁月的寂静与荒凉/踏着唐诗宋词的婉约/在墨香的古巷里落笔/和你一起看花开花落/等你在繁华落尽/在满满禅意的水车里/在江南清澈的水韵边/我们共话桑麻/共品人间烟火。”  是的,这首诗从意象到具象,从虚无到殷实,从远至近,从浅到深,从里到外,从表入里,粗粗细细,明明白白,无论你怎么去读都会读出它的一种意境之美。意境,是诗歌创作当中的骨骼,骨骼是有血有肉连筋绊根的。但此诗又似乎隐喻着一种禅的昭示,也就是说文字中蕴含着佛家的“看空一切”和与此相关的“大彻大悟”。

是的,人的一生离不开佛的指点和引导。虽然我们不能天天去参禅打座,不能去做皈依抑或去诵读经文,但那颗向佛的心却是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改变的!其实向佛就是向善,就是追求和崇尚仁义之德!不仅仅是在做人方面,写诗作文亦是如此。因为凡是具有一颗佛心的人,其言行必定会美兮俏兮,从指间流淌出来的文字也必定会如鲜花一般的娇艳,似彩云一般的飘逸,甚或如河水一般的清洌,似山泉一般的甜润。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喻指的“莲心”,十之八九指的是佛的灵魂与思想。因为莲花在佛教之中被喻为“圣洁之花”。而圣洁之花来自于圣洁的心灵。圣洁的心灵只有佛才会拥有。人想达到这种境界得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砺,其时间也许是十年八年,也许一辈子都难以达到。但我们可以去遵循或者去加以依赖。因为只有遵循和依赖我们才能达到佛的那种心境和高度,才能“记录着父辈们生活的艰辛,”才能“淌过岁月的寂静与荒凉,”“才能在墨香的古巷里落笔,”才能在“满满禅意的水车里”和“江南清澈的水韵边”共话桑麻”和“共品人间烟火。”当然,也才能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心如止水而处事不惊!并以自己的不变之心去应对世间的万变之术!所以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给人一种捺拨人心的华美之感,而且在思想上也给了我们莫大的教诲、启迪和鞭挞!

 而在蓉子写的另一首力作《梅染书香》里,我们看到的则是又一种的境况和构筑。但它的美仍然映照在我们的眼帘之处流淌在我们浮躁的心间。请看诗面:“多情的北国鸟/衔来一只雪梅花/洁白晶莹/不曾染尘/窗外老墙/光阴斑驳/一树冬海棠/结满了丁香的愁怨/千年渔火/生动着枫桥的旧事/日落黄昏/窗含梅的心事/沏一壶茅茶/茶杯安静着/水仙花羞涩地打着朵儿/几颗花生寂寂然/我将一本书读到无字。”   这首诗,少说我也读过十几遍。但每次读的时候仍然会感到格外的新颖和缠绵,感到那样的沁人心脾和感人肺腑。其实要说原因也很简单,这就是蓉子所写的这首诗的魅力在吸引着我和打动着我。魅力在诗歌的创作当中实在不可小觑。但魅力从何而来?这就要因人而论了。但大多数的诗人都会认为诗歌的魅力来自于诗人的心灵深处,或者说是从诗人的骨髄中茁茁而生和倾吐而出的。是的,一个诗人,仅仅会把有限的文字组织起来还远远不够,还得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修饰,艺术是什么?艺术说穿了就是诗歌的经络和命脉,它在远与近,虚与实,高与低,深与浅,客观与主观,古板与灵动以及宏大与渺小等方面都与诗歌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血肉之黏。这种经过润色和打磨的书写之法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都被人称之为“异化”和“幅射”。“异化”,直白一点说就是不能死水一潭,而是要让它像溪水那样流动起来和活泛起来;而“幅射”一语指的则是要有生活的原素和出处,也就是说不能凭空捏造或者单凭臆想去胡乱构筑。我们平时为什么总是强调诗歌创作一定要融会贯通首尾相接呢?说白了也就是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要互相牵引和相映成趣,当然更要有诗的情调、风韵和内涵。而情调风韵和内涵也不是什么舶来品,它源自于诗人对事物的挖掘、提炼和粹取,客观地说就是诗人在年经日久的岁月交替中对他或她所见所闻的一种细致的观察、省悟和体验。用艺术的话说这是一朵翻腾的浪花,更是一片绚丽的彩云。而想达到这种境界抑或达到这种高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蓉子却能做到,而且做得是那样的妥贴、清纯和笃实。所以在她写的这首《梅染书香》里,我们就能依次地看到她的那种无比优美而又不失半点儿空灵的诗的文字。当然为了让此诗变得更加的通俗和易懂,对此我也作了一些粗劣的阐释、赏析和修饰,大致的意思就是:“多情的北国鸟啊,你衔来了一朵洁白的梅花,它是那样的晶莹剔透,放射着灿烂的光华;窗外的老墙,已把岁月的光阴扼杀,那满树的海棠,凝聚着丁香的愁绪,让我的眼里闪动着不息的泪花;千年的渔火,把枫桥的过往无尽地拉大,而西沉日落的黄昏,却把梅花的心事氤氲成了一壶香甜的芽茶,让空寂的茶杯怎么去装也难以装下;水仙花羞涩的面容,再也经不住雨水的拍打,几颗花生睁着惊异的大眼,却始终不作任何的回答;我读着至美的文字,却看不到文字的框架,那是因为我的心境已经跨越了人间的繁华,和功名利禄的种种芜杂——” 当然以上的解析只是我的一点个人之见,既算不上是什么锦言妙句。更称不上是什么警世箴言。但蓉子写的这首诗是美的,甚至可以说是至美!所以我对这首诗的喜爱已是深入骨髄抑或刻骨铭心而过目不忘了。

是的,读了一本好书,胜过喝了一杯美酒。但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好书呢?我觉得《一朵清莲》正是这样的好书!所以我在读它的时候真是越读越有味,越读越精神!可以说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而且通过阅读之后我还懂得了很多的佛之精髓和做人的诀窍。更知道诗人以“一朵清莲”来冠之它的书名是有她的道理和寓意的。当然这是诗人的初衷,更是她的向往。对此我们只能加以仿效和借鉴,并多多地向她学习才是。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