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家刘醒龙创作的小说《凤凰琴》,讲述了山村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真实反映了当年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艰难的状况,展现了民办教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责任与担当,被誉为“一曲乡村教师的生命赞歌”。《凤凰琴》的发表及影视改编,让社会广泛关注民办教师这个特殊群体,推动了托举农村半个世纪启蒙教育群体命运的改变。
《凤凰琴》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工笔画式描绘民办教师的卑微、无奈和敬业,不仅感动作者自己,让作者首次创作时流泪,也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广大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广大乡村教师噙满泪水阅读《凤凰琴》,把《凤凰琴》作为枕边书,用“凤凰琴”精神激励自己坚守困境,默默奉献,做一只低矮的蚂蚁,不停搬运着山村孩子美好的未来。
可能是一直在教育战线工作,对教育有深厚情怀的缘故,《凤凰琴》深深地植入我记忆中。每当作品中激荡人心的情节“游荡”在脑海时,昔日在家乡上小学的情景总是晃动在眼前。今年七月,到黄冈市英山县采风,参观小说《凤凰琴》的原形地英山县孔家坊乡父子岭小学,感觉整个校园都弹奏凤凰琴,悠悠琴声在耳畔回响。校园中竖立的电影《凤凰琴》海报,虽然破旧、褪色,但格外显眼。“余校长”沧桑脸庞、褴褛衣衫、焦虑的眼神,“张英才老师”不甘清贫、倔强的神色,触动我的心灵,也让我想起家乡的“凤凰琴”。
《凤凰琴》中的界岭小学不就是我小时候就读的村庄小学吗!我就读的学校叫鄂城县公友公社张远小学,两栋长条形的校舍,如两艘被搁浅的破船,随时都会被大风吹散吹走。遇到大风大雨恶劣天气,学校担心校舍坍塌,就连忙停课,让学生回家避险。以至于我们感觉学习很苦很累,每当贪玩不想上学时,都盼望天下暴雨。土砖黑瓦,几间教室,如界岭小学一样简陋、破旧,光线昏暗。几块木板拼接的黑板,油漆斑驳,教师板书时似乎要用“洪荒之力”。与界岭小学不同的是,张远小学建在黄土坡上。由于校园内地面无硬化,处处黄土裸露,因此,下雨天,校园内黄泥水就肆意流淌。
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张远小学由张远大队办。张远小学规模比界岭小学大,学生人数多达150人。教职员工10人,除校长和教导主任拥有“公办教师”身份外,其余的是民办教师,他们都是本大队回乡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如《凤凰琴》中的“余校长”们一样,民办老师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刚刚上任的青年,都深谙“无伞的孩子只有不停地奔跑”的道理,个个铆足干劲工作,像“时见啄泥日日新”的春燕一样,不停地为孩子们衔草搭窝,编织未来。老师们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业务培训,但他们个个虚心好学,工作丝毫不懈怠,试图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每节课上成精品课。课前,他们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教程。课堂上,他们竭力用一种涓涓细流的节奏,循循善诱的引导,贴近生活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把知识点儿融会贯通,润物细无声地去浇灌渴求知识的乡村学生。有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农村常用字,老师竟把铁锹、簸箕等农具搬进教室。时隔40余年,在村小的上课情景我还记忆犹新。漆黑的教室,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廋的学生瞪着双眼听课,讲台上一个穿着补丁衣服、满脸沧桑的老师唾沫横飞地讲课,这是母校张远小学留给我记忆中经典的画面。
小学四年级自然课学习授粉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到南瓜菜地,现场指导我们如何辨别雄性花和雌性花,并演示人工授粉。这个教学情节让我终身难忘,埋下了我热爱自然的种子,以至于我后来填写大学志愿时,首选生物专业,甚至影响我工作,在学校教书时,我经常外出采集标本,采用直观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去,乡村家长成天为全家生计操心,早出晚归在田间劳动,孩子们的教育全依赖学校。民办教师们深感责任重大,对我们学生要求严厉,甚至苛刻到古板不化的地步,要求我们按时上学,不得迟到、旷课、逃学,违反纪律就“重罚”,罚站一上午乃至一整天。孩提时代,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遇到村庄敲锣打鼓迎亲时,我们小孩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把教师的“刑法”抛到九霄云外,壮着胆子不上学,跟着迎亲队伍凑热闹。旷课了,晚上吓得睡不着,央求家长第二天去向老师求情。老师们对我们的学习要求也很高。课本中的课文篇篇都要背诵,数学的知识点个个都得过关。课堂学习任务完成不了,放学后就得留在教室里补习。同村一位宗兄在村小当民办教师,我在学校的表现,他都及时“传真”给我父母亲。每当我学习不刻苦,成绩下滑时,都及时遭到家长的训斥。感谢民办教师们的严格管教,让我们从小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清晨放牛,我们习惯拿着课本,骑在牛背上读书背课文。晚上,我们兄弟姐妹几人挤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深夜作业完成,个个脸上被煤油灯熏成“黑包公”。
如《凤凰琴》中界岭小学老师们一样,民办教师用自己的双手改善教学条件。没有课本,教师就油印乡土读本。读小学二年级时,开学了,却迟迟没有课本。后来教师就在蜡纸上刻写毛泽东诗词,油印在朱红色的纸张上。我们就用这样的“红课本”学习了一个多月。伟人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反鹉穸蚀稹返仁剩淙凰贫嵌诮淌Φ拇煜拢颐谴笊识粒故前颜庑┦室蛔植宦┑乇乘辛讼吕础!蚌锱粽钩峋磐蚶铩薄笆郎衔弈咽拢灰系桥省钡扔琶朗湟恢闭洳卦谖夷院V校晌笮醋魇币闷德式细叩慕鹁洹Q5奶逵鞑模蠖嗍墙淌γ亲约褐谱鳌F古仪蛱ā⑻呒艿人淙淮种评脑欤颐峭娴每摹D切┘蚵钠鞑陌槲颐嵌裙炖值耐辍H缃瘢康笨吹郊抑懈叩到∩砥鞑牟悸页荆疤伞痹诮锹涫保揖褪只衬钔晖嫠!巴疗鞑摹钡氖惫狻?
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教师是希望的希望。由于老师们忘我地工作,张远小学教学质量居公友公社前列。每次公社调考,张远小学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老师们从公社捧回保温瓶,瓷杯等奖品,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学生学科竞赛或升学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全校师生敲锣打鼓给他家送喜报。一群师生像迎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行走在田畈上,震天锣鼓声打破山村的空寂,盛况胜过了所有的节日。村民们都放下手中的活,惊讶地望着。当得知村小又发射了一颗“卫星”,有孩子又考上鄂城县一中,个个伸出大拇指,夸奖孩子有出息,点赞老师教育有方。尽管山村闭塞,但每年都有“金凤凰”飞出。许多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走出了贫困的山村,端上令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吃上让人垂涎的“商品粮”。有的还“飞”到海外读书、工作。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民办教师们把我们学生看着是自己的孩子或是弟弟、妹妹,进行保姆式的关心、爱护。每天放学,学生们统一在操场集合,然后由教师领着各村庄学生离校。一路上,我们学生大的牵着小的,有说有笑。教师们则不时提醒我们行走注意安全,不得靠近水塘行走。学生安全到家了,教师才返回学校。遇上下雨、下雪天气,离校较远的学生中午就在学校食堂搭伙。教师们上完课,就帮学生打饭,组织学生吃饭。小学五年级时,由于要参加鄂城县“语数”联赛,晚上补习后不回家,我和另一位同学就与老师挤在一张床上。老师们就这样用真诚无私的爱滋润乡村孩子纯洁的心灵,为乡村孩子成长撑起蓝色的天空。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乡村和学校的灵魂。家乡丘陵环绕,闭塞,张远小学就是全大队的文化集中地、精神高地。琅琅的读书声,唤醒了沉睡的山峦,点燃村民蓬勃向上的激情。教师们给山村播撒欢乐,浓郁着山村时代的气息,让山村紧跟时代的步伐。电影《刘三姐》《甜蜜的事业》等到大队播放后,教师们就连忙到大冶金牛镇购买《通俗歌曲》杂志,跟着收音机学唱电影中的主题曲、插曲。《多谢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优美旋律从校园飘到田间,飘进村民的心中,让广大村民感觉到生活如阳光一样甜蜜。民办教师们充分发挥吹拉弹唱的本领,组织学生排练《湖北打鼓》等文艺节目。春节前,到各村庄巡回演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浓厚山村的节日氛围。素质教育汇演尽管朴实,但感染力远超过当今“高大上”的展示。
民办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农民。教师平时在学校上课,履行教师的职责,每天生产队给教师记工分。周日、农忙假,教师就履行农民的职责,回生产队参加劳动。老师们带领我们学生播小麦、挖红薯、插秧,收稻谷。我们学生以老师为榜样,有板有眼干活,经常获得生产队长和村民们的点赞和表扬。感谢老师们给我们带来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教育,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性。
改革开放前,落实“学生也要兼学别样”的育人要求,学校就把课堂轰轰烈烈地“搬”到田野上。周边的田地都划归学校,张远小学成为一个农场,教师们就像农场主一样带领学生劳动。春寒料峭,带领学生上山打猪草。炎炎夏日,带领学生抢插秧,抢收割。干爽的秋季,带领学生播小麦。寒冷冬天,带领学生给田间施肥。一年四季如老黄牛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民办老师们却从来没有喊一声累,叫一声苦,他们用自己坚强的内心和火热的青春践行了一个民办老师的光荣使命。如《凤凰琴》中的界岭小学一样,教师们带领学生劳动获得的收入,为学生购买课本、读书用品。小学一、二年级,我就享受到免费教育,读书不花家长一分钱。
如诸多乡村小学命运一样,由于生源减少,张远小学退出历史的舞台,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当今,一条具有时代气息的乡村旅游路从校址通过。尽管校址没有一砖一瓦,但仍然回荡着童稚的读书声,闪动着教师们育人的身影。民办教师们用开导和鼓励唤醒乡村孩子们的内心希望,用坚定的信念温暖这片古老的土地,像一颗永不衰竭的太阳,照亮和点燃那个贫瘠落后的时代,永远如丰碑耸立在村民的心中。民办老师们弹奏出的凤凰琴声是家乡永不消逝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