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5年春季号 搜索:

乡愁归处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作者: 王友燕      发布时间: 2025-04-01

“鸡头菱角小船装,风静残荷气满床。

 元亮归来三径醉,灵均佩去九秋芳。

 花寒犹抚山中桂,日出还歌陌上桑。

  村内渔樵无识者,错闻鹈鸩是鸳鸯。”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阎尔梅深秋时节来樊湖峒山写的一首诗。每次读来想起诗中的美景总是忍不住心生向往。昨天,在葛昭良老师编著的《毛泽东的调研视察足迹(1949―1976)》首发式结束后,终于如愿与市作协的文友们一起再次重游峒山。

第一次去峒山是七年前一个冬日。鄂州市鄂城区首届长港农垦文化节在峒山举办。那天,我们在一群年轻人的引领下,高举着五星红旗,喊着口号,冒着凛冽的寒风,雄赳赳气昂昂地穿梭行进在长港的乡间大道和美丽村湾之间,就像一群群热血沸腾毫无畏惧冲向战场的志士。现场激情澎湃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活动仪式结束后,邓安全老师驱车带着我们一路直奔峒山。

峒山位于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东北部,是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它南依九十里长港,北靠秀美大峒山。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全村有6个自然湾,11个村民小组,968户,4098人。除几户杂姓外,其余皆为陈姓。村中修葺有招隐寺、紫竹堂、陈氏宗祠等历史建筑。据峒山陈氏《义门宗谱》记载,陈姓祖籍在现在的江西上饶市余干县。元末明初,始祖陈受二公为躲兵灾战乱,由水上漂泊至此,择山而居,世代以捕鱼为生,直至20世纪50年代,峒山村围湖造田,才开始从事农业。

峒山村是一个由湖田垦殖而来的村落,建制沿革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据《武昌县志》记载,峒山村以前是一个独立的小渔村,隶属武昌县神山乡行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峒山组建了渔业大队,隶属鄂城县渔政科管辖。1957年10月,指挥部召开围湖垦荒动员大会,会上提出三项水利工程任务:疏通夏沟港,疏通薛家沟,堵死南塘口。1958年2月,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建立湖北省国营鸭儿湖农场。1960年,峒山划归为东港人民公社。1966年,从东港公社分割出来,新成立了咸宁地区国营长港农场峒山分场,一直到2004年撤销了长港农场,成立长港镇,设立峒山村。

峒山高71.1米,远远望去,像一只侧卧在湖面的大船。据清代《武昌县志》记载:“峒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突起樊湖中......”沧海桑田,峒山周边已成陆地。

听当地老人讲,相传,秦始皇当年修建阿房宫时,在东海得了一船金子,行至樊湖时,被龙王四太子知道,想占为己有。夜晚,趁月黑风高将船上的金子偷梁换柱全部变成了铜。秦始皇知道后,一气之下,挥鞭把船抽翻,铜随之沉入江底。不久后,沉船的地方长出了一座山。后来,大家都把它叫作“铜”山。

“铜”山上长满了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梧桐树,百鸟争相来此栖息。尤其夏天,漫山梧桐花开,雪白的、淡紫的、浅黄的,一串串、一簇簇,清香扑鼻,灿若烟霞,美不胜收。古人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意思是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诗经€反笱艀肪戆ⅰ分行吹溃骸胺锘嗣樱诒烁吒浴N嗤┥樱诒顺簟HE菶萋萋,雍雍喈喈。”译成白话文就是:凤凰鸣叫,停在那边的高冈上。高冈上面生有梧桐树,面向东方迎着朝阳。梧桐枝叶茂盛繁密,凤凰鸣声和谐悠扬。因此,后来当地村民又把“铜”山叫作“桐”山,期待“有凤来栖”,寓意未来日子吉祥美好。

“桐”山,现在之所以改称为“峒”山,据说是为纪念清代诗人邬明昌。

邬明昌,字期仲,号峒菴,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进士,三甲第六十一名,授钱塘知县。大明王朝灭亡后,邬明昌作为明朝遗臣,拒绝降清。他回到家乡武昌(今鄂州)后,并未去老家邬家巷,而是选择了出家,隐居在峒山招隐寺,直到去世,葬于峒山,其墓尚在。

峒山,景色迷人,如同世外桃源。据《湖北通志》记载:旧时,峒山四面环水,“非舟莫渡,水深鱼美,林峦隐蔚”。

邬明昌在峒山隐居期间,曾写下许多诗词对联,只可惜流传下来的甚少。鄂城区志中记载有他写的一副对联《峒山招隐寺》:

“觉是乐幽栖,尽收眼底风光,砚石朝霞,庙湾暮霭;

知非憎干进,聊藉山中岁月,晓窗万字,午夜一灯。”

这首对联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寄情志于山中景物的愉快心情,体现了诗人山居远离尘嚣,清静超脱的心境,同时诗中也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感,以及那一份深藏在骨子里与世无争的清寂孤傲。这种孤独感与山中的宁静相互交融,使诗句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又耐人寻味。

“菱芡秋香绿草湾,渔村小棹采中间。

邀僧闲眺芭蕉岭,山外长江江外山。”

这是邬明昌好友清代诗人阎尔梅所作的一首诗。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秋天,阎尔梅来峒山看望好友邬明昌,一起登高远眺。看见山下渔民们摇着小船在绿色的湖面上悠然地采摘着莲蓬、菱角、芡实,郁郁寡欢的他不禁被眼前美丽的湖光山色和乡间田园景致所惊艳感动,心中豁然开朗,写下了这首《题峒山招隐寺》。

阎尔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曾多次到访峒山,留下十余首写峒山的诗。其中有一首诗为《访邬期仲于峒山》:

“水声无际又山声,枯柳寒螀瑟瑟鸣。

船小芦深山不见,橹歌摇出月初横。”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深秋傍晚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山中的美景所吸引,忘却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独自欣赏着美景,沉浸在这片宁静的山水之中。这首诗既表现出诗人对国破家亡现实的不满和无限悲凉之情,也透露出诗人心中反清复明的理想抱负和深深的乡愁。

到达峒山已是正午。深秋,阳光温暖而明媚。

沿着峒山红色之路前行,一路上,宽阔的柏油路两旁,以白墙黛瓦为主色调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馆、科普馆、农垦文化馆、村史馆、西岭别苑、乡愁书屋、乡愁学堂等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像一个个头戴纶巾,身穿白色长衫的儒雅书生,透露着江南才子般的俊朗与风情。

穿过荷稻飘香田间博物馆和绿意盎然的华农实验基地,大巴车在长港河边停了下来。抬头望去,前方不远处,峒山如一位深邃智慧而又威严的老人,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站在小桥上,阵阵秋风带着山野泥土的气息和瓜果的清香扑面而来。最惹眼的是河畔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水杉,在阳光的照耀下,原本翠绿的枝叶染上了一抹抹金黄与橙红。秋日里,那半黄半绿,半红半青的枝叶,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水杉林里,只见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如碎金般洒在绿草地上和游人的身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经营这片水杉林的负责人叫陈川。1991年出生在峒山,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每年春节回来看到家乡都在不断变化,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想回来为家乡做点事情。两年前,他带着妻儿回到家乡创业,将这里开辟成了露营基地。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如今,这片水杉林吸引了各种人群来旅游观光和体验打糍粑、捉山鸡、捡鸡蛋、钓龙虾等农家生活乐趣,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听完村干部介绍,望着林子里大人们围坐在帐篷下开心地烧烤聊天、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场面,心里不由得为现在年轻人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在乡愁的召唤下,回乡创业,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与家乡一起共同成长,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水杉林旁边是一座新建的乡愁记忆馆。外观新颖而又别致。里面从山水乡愁、人间乡愁、时代乡愁三个部分,从雕塑、图画、实物、电子显示屏等各种不同的方式陈列展示着峒山村从远古到现代社会所经历的发展变化。注视着那些大到岁月流转记忆中的老屋、古桥、古村、古庙、农耕用具,小到我们成长和生活中的那一张张发黄的邮票、明信片、火车票、电影票、粮票、火柴盒封面、用餐券等,以及记录着一代人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与成就的文字报纸照片,感觉一切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亲切,情不自禁想念起家乡,怀念起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同时又为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感到满足,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无论何时何地,家乡永远是每个游子心灵最深处的牵挂和眷恋。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年26岁的村干部陈庚,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一家物流公司上班,2021年回到村里工作。前几天去峒山,正好领导安排他带我去湾组走访。一路上,这位腼腆而又沉稳的大男孩,一边向我介绍着村里的发展情况,一边不时接单位和村民电话,冷静地处理各种工作。询问后才知道他现在是村里“两委”班子成员,负责团委、宣传、农业、城建等方面工作。他告诉我,虽然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想到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情,觉得再苦也是值得的。

陈合清老人今年六十多岁。见到他时,正和村民们在群众文化广场旁的大树下聊天。他告诉我,他和妻子两人种有十几亩水田。以前靠人工种植非常辛苦,自从换作无人机播种,机械收割后,轻松又省事。每年秋天稻田收获以后养殖小龙虾或虾苗,年纯收入至少有四五万元。最让他开心的是他的儿子陈磊,像陈庚一样,也是最近几年回村里工作的。虽然收入不高,但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一边积极参与家乡各方面建设,一边照顾家庭。媳妇带着孙子在城里读书,儿子开车去接,半个小时就回来了。有什么比得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更幸福的事呢?村子里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穷三山,富月山,不穷不富是峒山”。这句村民常说的口头禅描述的是曾经多年“安于现状”峒山村。

以前,峒山村一直没什么产业,村民主要以务农捕鱼为业。村里生活环境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青年人都在外打工,还有不少人选择举家外迁,在城里买房安家,或者留在了异乡。渐渐地,村里的越来越多的农田和土地无人耕种,闲置抛荒。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峒山村考察,走进峒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秸秆气化示范基地等,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他亲切地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座谈中,习总书记对在场的干部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古村落要保护好”等系列重要指示。他谆谆告诫大家:“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岁月沧桑,光阴荏苒。十一年来,峒山村党员干部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指示,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在炽热的阳光下,他们如同一群勤劳的蜜蜂,穿梭于田间地头,翅膀上承载着政策的甘露,轻轻洒向大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如同种子般播撒在村民的心田,孕育着希望与梦想。

当夜幕降临,他们又如同温柔的春风,轻轻走进农家小院。那里有温暖的灯光,有朴实的话语,有期待的眼神。他们与村民围坐在一起,谈心交流,倾听意见,如同家人般亲切。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们并肩作战,防返贫监测的网,紧紧守护着每一户人家的幸福;在防疫防汛的战场上,他们更是义无反顾,与村民共同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抗旱抗灾,他们更是心手相连,共克时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安宁。

他们与村民携手整治撂荒地,复垦复种,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淤泥被清理,港渠被疏浚,清泉流淌,滋润着干涸的田地,孕育出丰收的希望。他们还与村民一起捡垃圾,扫街巷,清洁家园。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汗水,每一次弯腰都诠释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乡村变得更加美丽整洁,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更是一首动人的乡村乐章。白天与夜晚交织,汗水与欢笑交融,他们与村民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村民们的心底,仿佛有一本厚重的记事簿,将每一幕变迁都细细地记录着。他们亲眼见证着村庄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心中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在这股共同的热爱与期盼下,村民们自发地行动起来。有的慷慨地腾出自家房屋,只为给湾组议事屋腾出空间;有的更是不惜自掏腰包,与村干部并肩作战,共同筹划着村庄的未来。

如今,在这片充满乡愁的土地上,新的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二月兰广场”上,鲜花盛开,香气四溢,仿佛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峒山村史馆”内,陈列着村庄的历史文物,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峒山乡愁书屋”里,书香弥漫,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静谧的阅读空间。此外,“峒山乡愁学堂”传承着乡村的文化精髓,“乡愁园”里,绿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而那条蜿蜒曲折的“红色步道”,更是成为了村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古树依旧,老房子犹存,它们见证了村庄的沧桑岁月,如今更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宝贵财富。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将这片珍贵的土地划为古村落保护区,让历史的印记得以延续。

如今的村庄,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共同编织着属于他们的乡愁故事。

随着时代的步伐,峒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近年来,村干部们怀揣着对家乡发展的热忱,踏上了前往江浙等地的学习之旅。他们不辞辛劳,虚心求教,将乡村先进的发展经验带回这片热土。归来后,他们没有停歇,而是积极行动,拜访并邀请那些在外地的能人志士回乡,共同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乡村振兴党建发展联盟应运而生。

峒山,因地制宜,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先后引进了万亩湘莲基地、万亩武昌鱼基地、百亩樱花园等生态农业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这里,“虾莲混养”、“虾稻混养”等健康无污染的种养殖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村民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实现了“秸秆回收”和污水管网的“净化处理”,让这片土地更加生态宜居。峒山的土特产也借此机会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峒山稻米、莲心茶、荷叶茶等农产品因其独特的品质而声名远扬,成为峒山响亮的农产品品牌。更令人振奋的是,不少外地能人和本地能人纷纷被峒山的魅力所吸引,选择到这里投资创业。他们建起了荷香园、葡萄园、水杉林、彩色步道、栖客基地等,将民宿、观光、采摘等功能融为一体,打造出多个农文旅综合体。

如今的峒山,山更绿、水更清、人更美。这里既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又有现代的生活气息;这里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传承,又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党建引领下,峒山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成为了一幅美丽的时代画卷。

稻飘香,鱼满仓。9月22日晚,2024年鄂州市鄂城区武昌鱼文化旅游节在长港镇峒山村拉开序幕。为弘扬中国武昌鱼美食之乡文化,传承武昌鱼美食经典,再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的精彩演绎。开幕式前,鄂城区文旅酒店美食协会邀请武昌鱼非遗技艺制作第三代传承人程海中,带领本地著名烹饪大师制作武昌鱼157种味道菜肴和武昌鱼鱼丸,开展五谷丰登武昌鱼千人品活动。湖北水产集团、湖北武昌鱼活鱼到家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昌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福州市河田福享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与鄂城区人民政府、凤凰街道、长港镇举行武昌鱼产业链举行了签约仪式。

在峒山游子心中,故乡已不再是那一枚小小的船票,也不是那一张张挤破头才能买到的火车票。昔日,那个世代靠着渔樵耕读过着安静日子的小山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峒山成了鄂州市一张响亮的名片。从中央到地方,各大省、市媒体、乡村代表、企业团体等争相前来采访报道、调研。一批又一批游客从全国各地纷纷前来打卡。他们有的来学习经验,有的来观光游览,有的来休闲渡假,有的来写生画画找创作灵感,有的来体验生活,还有的在这里落户,成了峒山村的新村民。“山边秋水荻边声,烟雨轻绡四望虚。一握小船来去稳,半舱菱角半舱鱼”。今天的峒山,已经成了诗人笔下的诗和远方。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村民的“幸福不动产”,乡村变成了景区,乡愁变成了乡恋。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