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5年秋季号 搜索:

穿越时空的长江礼赞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5-10-13

  吴晓婷(1980年生,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数学、经济学双学士;华中科技大学硕士,鄂州职业大学教师,讲师。

  穿越时空的长江礼赞

  □吴晓婷

  一

  长江,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是中国地理的重要河流,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和精神象征。它横贯东西,连接着巴山蜀水与江南水乡,孕育了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承载着无数的传奇故事和历史记忆。

  长江的雄浑壮阔和源远流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诗篇与江水的涛声相互呼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500年前,明代文人杨慎在长江之畔挥毫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既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500年后,94岁高龄的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深厚的历史学养和对长江的深情眷恋,创作了《长江小史》。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长江自然地理的细致描绘,更是对长江文明的深入挖掘和礼赞。

  二

  许倬云先生生于福建厦门,祖籍江苏无锡,自幼因身体残疾需借助双拐行走。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许凤藻是兼具传统与西方教育背景的清末海军军官及国民政府海军将领。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自幼接受启蒙教育,打下坚实知识基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许倬云随家人在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辗转避难。因身体不便,他乘船漂泊于长江,目睹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艰辛,这段经历让他对长江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加深了他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情感。他记忆中的沙市江边夏汛、沙洲人家的生活、土圩内的生产,让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一个是关于长江的记忆,一个是战争中难忘的恐惧,在我的生命中都很重要。自有记忆以来,它们占据了有关我在大陆生活回忆的相当大一部分。长江是我的生命中与故国联系最密切的地方,也是我成长过程中最不安定的地方。”

  1946年迁往无锡,接受正规教育。1948年全家迁往台湾,次年他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入历史系。在台大,校长傅斯年对他关爱有加,给予学术指引。1957年,在胡适帮助下,他获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顾立雅,学习社会科学理论与比较历史研究方法。1962年毕业后,他回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任教,后长期执教于美国匹兹堡大学,成为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

  许倬云学贯中西,代表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屡获殊荣,如“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等,其作品在学术界影响广泛。

  三

  许倬云回忆起鄱阳湖湖口及舟行三峡的经历,险滩的激流回转与声势惊人,与静水平潭、青山绿水形成鲜明对比,给予他深刻的视觉与心灵震撼。此外,白帝城的故事、神女峰的传说,也让他领会到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劳苦大众的“向死而生”。他写道:“我的生命里,从幼年到少年,深深地刻画着长江的一切,不能忘情。”

  《长江小史》是许倬云先生晚年倾注大量心血的力作。全书共12章,按照地理顺序,从长江下游的扬子江区域逆流而上,追溯至香格里拉雪域高原,途经鄱阳湖、洞庭湖、三峡、四川盆地等重要地点。书中细致描绘了长江从源头到各段的独特风貌,包括三峡的磅礴、洞庭湖的浩渺和鄱阳湖的秀美。许倬云不仅叙述了长江的地理知识,更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诉说着长江与时光之间的情缘,向读者展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顽强。

  书中深入探讨了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进程。从早期农业文明的萌芽到城市的繁荣兴盛,长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无数次兴衰荣辱,成为华夏文明延续的重要脉络。许倬云对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广熟,天下足”这句俗语,深刻道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的富庶与繁荣。长江流域的连年丰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基础。广袤的田野上,金黄的稻谷随风起伏,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此外,书中精彩呈现了长江流域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它们如同灵动音符,共同奏响长江文化华丽雄浑的乐章。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展现了长江流域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更深刻表达了对江南文化特色的珍视与传承,体现了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长江比尼罗河、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都要好,相比欧洲的河流,河流覆盖的地区更大了不知多少倍。世界上就这么一条了不起的江,连黄河都不如她。”

  四

  在《长江小史》中,许倬云不仅描绘了长江的秀美风光和悠久文明,更从中提炼出了深刻的生存智慧。这些智慧与杨慎在《临江仙》中表达的哲思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独特理解。

  杨慎以“惯看秋月春风”的淡然态度,表达了对世事流转的豁达。在他看来,长江是永恒的象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长江始终不变。这种对历史的豁达态度,让人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能够保持从容和淡定。

  书中对洞庭湖、鄱阳湖的变迁,灵渠、都江堰的智慧,以及三峡大坝的探讨,充分体现了许倬云的处世之道。他认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以都江堰为例,公元前4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这一伟大的灌溉工程。他用装满鹅卵石的竹筐堆砌堰体,巧妙地利用水的力量和木结构的特性,使岷江的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成都平原,外江用于排洪防涝。而且,泥沙会飞越堤坝沉积在沙洲上,不会堵塞河道,使得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能发挥作用。许倬云高度评价道:“如此简单的装置,既利用了水自身的力量,又用了木结构的特性,两千年都不用大修,这是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相比之下,三峡大坝的建设虽然带来了发电、通航等诸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如可能导致两岸山脉被侵蚀和渗透,造成大坝蓄水的横决和破堤;大坝后方淤泥不断沉积,发电量可能减少;在战争时期,还可能面临被敌方核弹破坏的风险。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做出理性的决策。

  许倬云还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活一世,意义究竟在哪儿?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追寻理想、寻找自我、掌控欲望?”他认为,我们要向内行走,深入探寻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力量,才能真正安顿好自己的心灵。长江的浩渺无垠和深邃神秘,就像人生的广阔天地和深邃内心,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他鼓励人们放开眼界,勇敢地去探索未知,不断适应变化,追求一种平和、包容、慢慢地和平发展的生活理念和社会模式。

  书中对比了长江景观的古今变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1000多年前,古人站在江边感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前几年,许倬云在汉口养病时,看到的长江已不复原貌,“汉阳树”“鹦鹉洲”已消失不见,新建的黄鹤楼也不在江边。他不禁回想起幼年乘船搁浅中游时所见的江边景象——满眼芦草,遍地果蔬,沙鸥翔集,这份安详与温暖,成为他一辈子的记忆。这种今昔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长江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长江的重要性。

  五

  在《长江小史》结尾,许倬云先生以深情的笔触写道,寄托了他对长江无尽的眷恋与期盼:“我希望看见,当年养我、育我、陪伴我长大的长江,依旧温暖柔和地抚育着几亿人的生命。”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铜矿和相当大的铁矿储存量,稀土金属储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许倬云呼吁:“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智慧、有远见地发展长江,将自然资源与人文需求结合在一起——例如稀土金属资源,是非常有价值的原料,可以做成电池或高科技芯片;只是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待长江,她会报以千倍万倍。”

  当前,长江流域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导致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长江的生态平衡;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还不够完善等。许倬云对此深感担忧,他更盼望看见长江边上小市镇和小城市星罗棋布,形成均衡发展的格局。他强调发展过程中要理性决策,避免虚荣和夸张,珍惜自然资源,“长江流域的发展,正如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发展,我愿意看见理性的决策,而非虚荣之下的夸张。天佑长江,天佑中华。上天赐予我们如此好的自然资源,我们要珍惜。”

  《长江小史》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性意见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助于他们启迪心智、开阔视野,深刻理解长江文明的深远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行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长江生态保护,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长江的热爱和责任。

  《长江小史》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江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长江、传承长江文化的重要性。许倬云先生用文字精心守护着长江,这份守护,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珍视,更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守望。透过他对古蜀文明的探索、对都江堰智慧的剖析、对抗战时期苦难与希望的叙述,我们读到了他对长江的深沉爱意,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他的文字,如同长江的水,温柔而有力,流淌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间,润泽着我们的心田,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从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到许倬云的“依旧温暖,柔和地抚育几亿人的生命”,长江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根基。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以许倬云先生的智慧和情怀为指引,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让长江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条伟大的母亲河,让它永远流淌在中华大地之上,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