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南风》 > 2025年秋季号 搜索:

在先台,聆听“渡”的回响

来源: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5-10-13

  □贺洲

  听闻长港河畔的先台渡口,有着悠悠七十余载的过往,我对那古朴宁静之地的向往,恰似春日破土的新芽,蓬勃生长。恰逢鄂州市作协举办谷雨笔会要到先台村去,满心欢喜瞬间溢满心间。

  抵达先台村,一下车,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扑面而来,我沉醉其中,好一阵恍惚。但我的脚步并未停歇,沿着竹篱笆围成的沿河步道快步前行,呼呼生风。眼前这景色实在是清新宜人,河边草色青青,如一块柔软的绒毯向远方延展,嫩绿的草尖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欢快地跳着舞,每一次摆动都像是在讲述这片土地的悠然与惬意。河水波光潋滟,阳光洒下,河面宛如无数细碎的金鳞在闪烁。对岸人家,屋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浓荫之中,白墙黛瓦在日光的轻抚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带着对对岸的无限向往,我来到渡口,却发现正值午后,渡口冷冷清清。在我们的望河兴叹中,横在水面的渡船随着水流晃荡,似乎在默默诉说着渡口升级的过往。曾经,这里只有一处简易的土坡,供村民们匆忙上下船,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而如今,这座古色古香的候船亭拔地而起,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不仅为村民和往来过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憩之所,更成为渡口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我轻抚亭柱,木质纹理带着岁月温度,虽粗糙却让人安心。坐在石凳上,望着渡船与长港河,思绪飘远,心中不禁疑惑:为何不直接修座桥呢?以如今技术,修桥并非难事,能让通行便捷,解决村民往来不便。

  可细细一想,便觉保留渡口远胜修桥。修桥涉及征地、设计、施工等环节,资金投入大且过程繁杂。而渡口虽质朴,却承载着先台村独有的文化记忆,是岁月沉淀的瑰宝。村民们在此分享丰收喜悦,游子们于此雁去雁归,“渡”早已成为两岸居民间的情感纽带。

  不难想象,清晨阳光初照,孩子们如欢快小鸟般奔向渡口。他们三两成群,焦急地踮脚张望渡船,和同伴低声交流对新知识的憧憬。渡船靠岸,便迅速有序登船,开启求知旅程。年轻夫妻盼渡船相聚,老人们抚亭柱忆往昔,村民们围坐谈天,分享生活点滴。每一次渡河,都是奔赴对岸的牵挂。若换作桥梁,这饱含烟火气的温情场景将不复存在。

  回望渡口岸边,曾经泥泞不堪的道路如今已被平整坚固的沥青路替代,车辆行人可以轻松通行。渡口的斜坡经过加固拓宽,方便了货物的装卸运输。从前那破旧漏水、摇摇晃晃的渡船,如今已换成了崭新的、安全性更高的铁制渡船,不仅提升了渡河的效率,也大大增强了安全性。这些升级改造,既保留了渡口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便利。

  我起身在渡口踱步,思索着桥梁和渡口的差异,也将它们与人生之路联系起来。桥梁是现代的快捷之道,能让人迅速抵达;而渡口则似岁月的守望者,需耐心等待,靠渡工摆渡。人生之路也是这样,我们都盼一帆风顺,可更多时候,得像在渡口这般耐住性子等待。就像我此刻在寂静渡口徘徊,虽未体验渡河,却因遗憾更懂珍惜机遇。

  将视角从个人拓展到宏观的社会发展领域,我们会发现,“渡”的智慧无处不在。从社会发展看,变革如同渡口升级,推动着进步。文化领域里,不同文化相互“摆渡”,丰富着人类文明。生态方面,长港河渡口变迁正是从破坏走向守护的缩影。

  再次伫立渡口边缘,望着静静横于水面的渡船,未能登船的遗憾,反而让我对“渡”的向往愈发炽热,我暗许,定要择一晴日再来。到时,清晨便至,听渡工吆喝,踏上渡船,伸手触摸清凉河水,聆听水波荡漾,感受“渡”在岁月里的独特旋律,期待在这趟行程中,将“渡”的意义领悟得更为透彻,让这段经历成为生命中熠熠生辉的珍藏。


版权所有:鄂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政府综合楼5楼    联系电话:027-53083195    电子邮箱:820909596@qq.com
Copyright 2022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0720号
关注微信公众